暑氣蒸騰的午后,老張從田間歸來,雙腿灌了鉛似地沉重。他苦笑著念叨:“這腿腳酸得打飄,真是應(yīng)了老話‘伏里沒一口酸,干活腿打飄’??!”廚房里,老伴正將烏梅、綠豆倒入陶鍋,酸甜氣息彌漫開來——這是祖輩應(yīng)對三伏天的方法。
為啥三伏天不吃酸,腿腳會最先感知到呢?
在《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指出:每流1升汗水,人體就流失200-400毫克鉀及大量鈣、鎂等電解質(zhì)。三伏天日均出汗量高達1.5升,這意味著單日流失的鉀占日需量50%以上。
而且按照傳統(tǒng)醫(yī)學的說法,“酸入肝,肝主筋”,筋賴肝血濡養(yǎng)。汗多傷津耗陰,肝血虧虛則筋失所養(yǎng),輕則腿腳酸軟,重則抽筋痙攣。所以在夏天時候,人們大量的出汗,就容易導致肌肉耐力的下降,而且有時候還會出現(xiàn)起身頭暈、爬樓氣喘的一種情況。
“酸主收斂固澀”,既能鎖住隨汗外泄的陽氣與津液,又能生津養(yǎng)肝強筋骨,破解“伏天越熱越虛”的困局。
“伏中不吃酸,伏后腿腳酸”,從現(xiàn)在到出伏,4種“酸食”,趕緊吃起來了,那么具體是什么酸食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第一種:烏梅三豆飲
烏梅有機酸促進唾液淀粉酶分泌,提升消化率30%;豆類中鉀含量達香蕉2倍,快速補充電解質(zhì)。
具體的做法:豆類浸泡2小時,與烏梅、陳皮3g同煮40分鐘。冷藏后飲用,酸甜沁涼直抵四肢百骸。
第二種:醋泡仔姜
米醋浸泡使姜辣素轉(zhuǎn)化為姜烯酚,溫陽不燥,??丝照{(diào)房寒氣侵體;醋酸激活肝臟解毒酶活性,姜酚抑制炎癥因子釋放。
具體做法:仔姜切紙薄片鹽腌去水,米醋加黃冰糖煮化晾涼,與紫蘇葉共浸冷藏3日。晨起空腹食3片,陽氣升發(fā)如朝陽破云。
第三種:老醋蜇頭
每100g海蜇含鉀含量達160mg,膠原蛋白遇醋膨脹,吸收率倍增;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蒜素與醋酸協(xié)同,能很好的降低血液粘稠度27%。
具體做法:即食海蜇200g沖凈,澆30ml老陳醋+蒜末+香油。伏天午食一碟,如海風拂面通體舒爽。
第四種:山楂枸杞飲
山楂酸激活脂肪酶,消化速率提升50%;所含槲皮素舒張血管,改善肌肉供血;而且它還能促進骨鈣沉積,中老年人連續(xù)食用4周,腿腳抽筋率下降65%。
具體做法:曬干的山楂片+枸杞,然后倒入開水浸泡,這樣就可以直接喝了。
灶臺上陶罐咕嘟冒著泡,烏梅與豆子在湯水中翻滾舒展;冰箱里晶瑩的醋泡仔姜滲出琥珀色汁液;案板前主婦將紅瑪瑙般的山楂去核熬醬——伏天的酸甜滋味,是祖先用千年智慧熬煮的生命護盾。在這個時候,暑熱依舊,但是我們不妨多吃一點酸味食物,收斂自身的一個陽氣,即使秋天到來,也能精神飽滿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