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yǎng)一個真正自信的全球公民。
文丨葉心
來源丨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
最近,很多海外華人和低齡留學家長的社交媒體上,頻繁出現(xiàn)了一個詞,“qin qiang qiong”。
這個起源于19世紀美國排華者創(chuàng)造的歧視性詞語,這兩年突然在互聯(lián)網(wǎng)世界上頻頻現(xiàn)身。全球各地有越來越多的海外華人和留學生表示,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歧視。
前段時間,一位在德國讀博的學霸男孩,就遇到了三位對他說這一歧視性語言并羞辱他的德國青年,他沒有退讓,以一敵三教訓了對方,最后雖然臉上掛彩,卻獲得了數(shù)十萬視頻點贊。
如何應對有歧視性的環(huán)境,且如何與自我相處?這可能是很多在海外生活、求學的孩子,必須經(jīng)歷的重要一課。下面請看一位海外媽媽的自述:
我家娃四歲半的時候,帶他到了德國,說起來最主要的原因,是想給孩子一個不那么卷的童年。
去的時候,還不會德語,而一年半后就得上小學了。好在小孩的適應能力很強,一年之后,他的聽說就沒問題了,甚至已經(jīng)開始自己看書,我們也甚為欣慰。
孩子在圖書館看書
剛上一年級的一天早上,兒子吃早飯時突然問我,媽媽,中國人吃飯是可以砸吧嘴,可以打嗝的嗎?我一驚,莫非學校里有孩子說這樣的話?但他告訴我,是從書里看到的。
他拿出那本《初學者禮儀》,這是我們最近給他買的一本柏林某出版社的,專門寫給孩子的禮儀入門的書。他翻到那頁指給我看,“在中國,人們用筷子吃飯,砸嘴、大聲打嗝、吸溜。這些行為在那里都屬于完全正常的行為?!蔽淖峙赃叜嬛i和狗,并配文:“我想去那里!我想我的一個表弟住在那里?!?/p>
2019年出版的童書,這樣來寫中國的餐桌禮儀,不可接受。
我當即寫了一封洋洋灑灑的郵件,發(fā)給出版社,指出,成人的世界,偏見也許不可避免,但是,作為一個童書的作者,發(fā)行者,應該慎重,不應在孩子心里種下偏見的種子,如此輕率和籠統(tǒng)地去評判別的國家、文化。
更何況,這是一本有關禮儀的書,而禮儀最本質(zhì)的原則,在我看來是學會尊重他人。畢竟,我們都希望人類的未來生活在一個和平,和諧,充滿愛的地方。
我自認寫得有禮有節(jié),出版社雖然很快回了郵件,但多少是輕描淡寫地敷衍,說會去調(diào)查一下。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這件說大不算大,說小也不小的事,讓我恍然意識到,對于海外長大的孩子,家長除了要關注德智體美勞的發(fā)展,除了重視融入問題,還有一件事情至關重要:保護好孩子的內(nèi)核—— 一種基于母語文化和身份認同的自信。
1
低齡留學第一步:
融入,而不是自我迷失
像我們這樣在異國他鄉(xiāng)求學生活的留學生家庭,第一門重要功課,當然是融入。
事實上就算家長保持隔絕,孩子本能的社會屬性也會使他努力去成為大眾中的一份子。從食物、語言、風俗人情各方面,擁抱新事物。
然而,基礎認知還未成形的低齡孩子,很容易在融入的過程中自我迷失。
如果在孩子認知形成的過程中,有意無意的雜音,讓他/她對自己的身份產(chǎn)生質(zhì)疑、不屑、否認,甚至產(chǎn)生“羞恥感”,而家長又沒有及時覺察,就可能造成孩子的認知扭曲。
孩子在森林徒步
對我而言,自從見識了那本堂而皇之把中國人的餐飲習慣描述為與豬一般的童書,碰到涉及中國/中國文化的童書,就格外睜大眼睛。
前不久,有一本書放在各個書店童書部的顯著位置,“ Kidstory”, 作者是以色列女作家,可能受到同樣來自以色列的新銳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寫的人類簡史的啟發(fā),此書用一種新穎的方式講述從石器時代一直到當今生活的人類歷史。
主角們按時間順序出場,都是某個時期某個地區(qū)的某個孩子,由他/她的視角來描述當時的日常生活。
看起來,是一本寓教于樂的好書。然而,當我看完1400年前在中國生活的女孩Mej的故事,感覺像吃了個蒼蠅。首先這個奇怪的名字不知哪兒冒出來的,我甚至一直看成Mei, 后來才發(fā)現(xiàn)是Mej。
不過與整個故事相比,這點瑕疵實在不算什么。
故事梗概是這樣的:
“小女孩Mej會剪紙的才能被父母發(fā)現(xiàn)后,他們讓她在家剪紙,可以去賣錢,補貼家用,她覺得很幸運,不用像別的女孩整天在田里勞作,當然還有干不完的家務活。
她和弟弟的待遇從出生開始就千差萬別。然而她尚不知道,在未來,她的重孫女,重孫女的重孫女,日子更加艱難- 四歲起就要被裹腳。女孩正專心剪紙,弟弟在旁邊搗亂,他要人幫他擦屁股,Mej隨手拿了紙給他擦,于是廁紙就這樣誕生了。
Mej一分神,不小心剪出四朵花,這是不幸的數(shù)字,她擔心父親回來罵她,不再讓她剪紙。一家人正在等賣絲綢的父親回來,不過他不會迷路,因為有指南針。突然一聲爆炸聲,她和弟弟嚇得相擁哭起來,原來剛剛發(fā)明了火藥。
父親終于回來了,但看起來很生氣,他說路上看到睡著的熊貓,本想抓一只回家,就有皮和肉了。不料它們突然醒了,沒抓成......”
當我看到,“她也想畫別的東西,但她還是聽話,不然,父母可以報告皇帝,孩子會受到嚴厲懲罰。”不知道該哭該笑,中國的皇帝是村委會干部嗎?
這本兒童讀物內(nèi)頁
充斥著對中國歷史與文化的歪曲
這就是1400年前的隋唐文明 - 重男輕女,吃熊貓,冷酷的父母,數(shù)字迷信,紙的發(fā)明只是用來剪紙和擦屁股,小孩不聽父母話會報告到皇帝那里受到處罰?!
看完這個故事,往前翻,看一個1700年前生活在羅馬的一個小女孩的故事,畫風全變。娓娓道來的,是女孩的成人禮,有愛的母親,講究衛(wèi)生的羅馬人,建筑,文化氣息濃郁。
當作者描述起300多年前的法國的一個小女孩的生活時,更只是環(huán)繞玩具,書籍,戲劇,舞會,呈現(xiàn)給讀者的是一派文明雅致的景象。
很難想象一個在海外的中國孩子看完這本“內(nèi)容翔實的兒童非虛構類圖書”,會對自己祖先的文明產(chǎn)生興趣,更別提自豪感。
兩本書,一個縮影。
令人扎心的真相是,在海外成長的中國孩子們,不管愿意還是不愿意,都不得不面對西方社會長期對中國的誤解。除開少數(shù)真正對中國的歷史、哲學感興趣的智者,這種誤解廣為流傳。
天真如孩子,剛剛睜開眼睛打量這個世界的時候,哪里懂得什么誤解、什么對真相的扭曲,他/她所看到的,聽到的,便形成了他/她對這個世界的認知。
后來有一天,孩子的兩個同學放學后到家里來玩,吃點心時,一個孩子突然問我:為什么書里、電影里的中國人都很奇怪可笑?”我說:“你有沒有想過,也許是這些書和電影故意塑造的呢?”小孩開始若有所思。
從出版物到日常生活,類似的曲解是如此普遍。如果沒有幫助孩子筑好心里的壩欄,孩子很容易產(chǎn)生自我懷疑,對他們的文化認同感造成傷害。
低齡留學,是為了讓自己的世界更廣闊,而絕不是要和自己割裂。
2
讓孩子成為真正的全球公民
作為在異國他鄉(xiāng)生活的中國人,我也是出國后,才越發(fā)感受到,中華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明不是空話。我們源遠流長和燦爛豐富的文化,值得被尊重、被了解、被傳承。
如今,絕大部分在海外生活的華人家庭都會堅持讓孩子學習中文。但不可否認,中文是一門難學的語言,脫離了生活環(huán)境,想要學好中文實屬不易。
與其逼著孩子完成任務一般地去枯燥地死記硬背,不如細水長流,放慢腳步,不著急語言上的進步,而是引導孩子養(yǎng)成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比如封神演義,三國志,東周列國志,當孩子們對這些承載中國文化的故事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他/她一定會自發(fā)地去學好中文的。
也就是說,用興趣驅動,幫助孩子汲取母文化的養(yǎng)料。
此外,家長還要保護好孩子成長的土壤,不受扭曲。如果在生活中,遭遇歧視和被冒犯,該駁斥駁斥,該反擊反擊。
記得有一次,我家孩子舉辦生日派對,請了十多個孩子,拆禮物時,有個孩子突然說“Ching Chang Chong”(西方語言環(huán)境中,針對華裔及東亞群體的種族歧視詞匯)。
這么小的孩子,不一定能意識到這一詞匯背后的冒犯性,或許只是覺得好玩。但是我馬上放下手里的東西,抬頭正色道:“不可以這樣。這不是中文,是毫無意義的聲音,請你不要再發(fā)出這樣的聲音了?!币蛔篮⒆佣及察o下來,我希望他們都記住了。
講到這個話題,我又想起前兩天看到的好萊塢華裔女星劉玉玲的一小段采訪。
主持人說,有的語言,比如中文,聽起來就是不悅耳。劉玉玲笑著說:哦,是嗎,你學中文了,學得這么好了?主持人連忙否認,啊,我只是覺得聽起來。
劉玉玲接著說,中文有很多方言,也許有的方言聽起來不那么柔和。主持人于是問:我愛你,普通話怎么說呢?劉玉玲說完,主持人直言,好吧,你改變了我的看法。看,她就這樣聰明又大方地回應了這莫名的偏見。
值得慶幸的是,今天中國的文化,正以一種王者歸來的氣勢重返世界舞臺。不僅有《哪吒》、《黑神話:悟空》等文化產(chǎn)品的全球輸出,也有電動汽車、機器人、AI產(chǎn)業(yè)等科技領域的成就。這些也都值得讓孩子看到。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只有引導他們客觀承認各國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優(yōu)勢與不足,才能培養(yǎng)一個真正自信的全球公民。
3
華裔名人也會遭遇“身份認同危機”
也許有人會說,都出國了,母語文化,還重要嗎?
對照幾位在不同領域的華裔名人,大家可能會有一定的感觸。
美國前民主黨大選參選人楊安澤,小時候在一個鮮少有亞裔的環(huán)境長大,免不了被欺負凌辱,于是形成一個防御機制,幾乎是輕蔑的方式來談論身份認同。
他習慣拿自己開一些種族色彩的玩笑,就像一個孩子在新學校里試圖討好別人。
疫情期間他在《華盛頓郵報》發(fā)文,寫了最近一次遭受歧視的過程,當時美國國內(nèi)針對亞裔的仇視、犯罪案件飆升,楊安澤寫到,他已經(jīng)很久沒有過的一種感覺涌上心頭,那就是身為一個亞裔“有點羞恥”。
他還呼吁亞裔應向二戰(zhàn)時加入美軍的日裔美國人學習,通過主動展示愛國主義來爭取認同。
文章發(fā)表后引來很大爭議。一位非裔媒體人稱,按這個邏輯,對于婦女家暴的解決方案就是學會承受攻擊,警察濫用武器應該學會躲避,而面對種族臉譜化則應該“成為白人”。
圖源華盛頓郵報
另一位是美國華裔導演朱浩偉,在南加州大學 (USC)畢業(yè)典禮上分享自己的經(jīng)歷。
他曾很長時間抗拒“亞裔導演”的標簽,只想做一名“導演”。但女兒的出生,讓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重新思考文化認同感。他希望女兒做一個驕傲的人,但他自己做到了嗎?
他決定打破成見,堅持用全亞裔班底拍“摘金奇緣”,結果這不僅成為25年來第一部全亞洲演員陣容的好萊塢制片廠電影,還成為十年來票房最高的浪漫喜劇。他通過認可母語文化,接受母語文化,找回了自己,找到了驕傲。
沒有人是從石頭縫里蹦出來的,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攜帶著祖先的記憶。語言、食物、風俗、禮儀、價值觀、傳統(tǒng),這些都深深地印在了基因里。
只有知道我是誰,我從哪里來,對自我身份有充分的認知,才能去擁抱文化多樣性,促進創(chuàng)新與對話。
否則,怎么能走得遠呢?
有人曾就歸屬感問題,問Deep Seek,得到的回答是:“不必擔心四海漂泊,故土早已內(nèi)嵌在你的文化基因里。就像種子隨風散落,看似失去根系,實則將孕育出更廣闊的森林?!?/p>
我們的孩子何嘗不是這樣,他們也將帶著這份文化基因與世界持續(xù)對話。保護好他們的精神內(nèi)核,只有一個完整的、有自我認知的人,才更可能成為一個幸福的人,去拓展、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未來。
K12 成長與教育社區(qū)
追蹤前沿資訊 洞察成長規(guī)律
挖掘充滿溫度的故事 探索融合世界的教育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