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兩個月,兩次飛去美國,穆尼爾元帥這是去串門,還是去押注?這頻率,不像是禮節(jié)性的軍事訪問。
結(jié)果人一落地,就甩下一句足夠炸出蘑菇云的狠話——巴基斯坦是有核國家,一旦國破,就要“摧毀半個世界”。這可不是茶余飯后的軍迷吹水,這是堂而皇之在美國人面前脫口而出的核威脅。連一向能裝作若無其事的美國媒體,這次都停了半拍。
問題是,這種話,巴鐵到底是嚇唬誰?
核威懾是用來不動手的,靠的是“你不知道我什么時候會動”,而不是主動去喊“我一定打”。穆尼爾這一嗓子,不光讓印度民族主義找到炒作的黃金素材,也讓本來一直在給巴印關(guān)系打補(bǔ)丁的中國,陷入了不想接也得接的尷尬局。
巴鐵這步棋,更多是沖著美國下的。
美軍撤出阿富汗之后,巴基斯坦的戰(zhàn)略地位一夜降溫,美國對它的態(tài)度,從“南亞支點”變成了“偶爾想起來打個電話”。特朗普時期更是直接切軍援,還拐著彎去拉攏印度,防中國成了主旋律,巴鐵就這么被晾到一邊。
這回穆尼爾頻頻訪美,不是為了看自由女神,是為了重新刷存在感。尤其5月印巴邊境擦槍走火之后,國內(nèi)情緒被點著了,軍方也覺得,該在國際上敲敲桌子了,讓人知道巴鐵不是“沉默的大國”。
美國也順勢給了顆糖——在穆尼爾訪美期間,把“俾路支解放軍”拉進(jìn)外國恐怖組織名單。這事兒對巴鐵當(dāng)然好使,畢竟巴基斯坦一直說印度在背后撐這個分裂勢力。但糖是糖,別真以為這是結(jié)拜盟約。這更像是美國在印太布局里,順手翻了巴鐵一張牌,看看能不能派上用場。
接待規(guī)格比之前高,但談不上熱情似火。美國對巴基斯坦的態(tài)度,永遠(yuǎn)是按需分配——有用的時候拉你一把,沒用的時候丟一邊涼著。這是美式常識。
可穆尼爾在核話之外,還特意提了水壩——等印度把上游水壩建成,就用導(dǎo)彈干掉它。這不是單純的威脅,這是往印巴沖突的火藥堆里丟火星子。
你能想象莫迪錯過這么好的機(jī)會嗎?印度空軍司令馬上開口,說之前的空戰(zhàn)擊落了五架巴基斯坦戰(zhàn)機(jī)。巴鐵當(dāng)然不認(rèn),反問“殘骸呢?證據(jù)呢?”但在民族主義的市場里,證據(jù)是最不值錢的,情緒才是硬通貨。穆尼爾的這一嗓子,等于幫莫迪打了廣告。
核武器是底牌,一旦在公眾場合說出口,就不再是底牌。穆尼爾顯然沒在乎這層分寸——要么是賭美國會被這份“狠勁”打動,要么就是在國內(nèi)政治的壓力下,必須演給本國看。
中國一直主張印巴對話,巴基斯坦軍界里,不少人是跟著中國體系成長起來的,穆尼爾不是不懂中方的意思。但這次他顯然不打算順著勸。問題是,巴鐵經(jīng)濟(jì)命脈一半系在中巴經(jīng)濟(jì)走廊上,一邊吃著中國的投資,一邊在安全議題上去給美國拋媚眼,這種兩頭下注的玩法,很容易玩到最后兩邊都不滿意。
更麻煩的是,一旦印巴局勢再起波瀾,中國在南亞的地緣壓力立刻上升。尤其現(xiàn)在美巴有可能重啟某種程度的軍事合作,那不僅沖擊中巴關(guān)系,還可能讓巴鐵變成美國在南亞的另一根杠桿。
莫迪為什么緊咬不放?
很簡單。印巴每一次緊張升級,都是印度民族主義敘事的提款機(jī)。你說核威脅,他就說“擊落敵機(jī)”;你說導(dǎo)彈打水壩,他就能擺出“水資源安全”的防御姿態(tài)。國內(nèi)選票、國際聲量,一手抓穩(wěn)。哪怕美國對印度的熱度降了一點,莫迪也能用這種對抗制造籌碼——告訴華盛頓,沒有印度,南亞局勢就更亂。
穆尼爾這一招,看似硬氣,實則是把自己推到更窄的橋上走。美國不會因為一句狠話就對巴基斯坦重拾信任,印度會把它當(dāng)借口加碼施壓,中國會覺得勸告被陽奉陰違。核威懾成了口水威懾,戰(zhàn)略主動反而被掏空。
在南亞這盤棋上,動不動喊“同歸于盡”,最后很可能是自己先被逼到懸崖邊。
參考資料:
《美方將俾路支解放軍列入外國恐怖組織名單》新華社
《印巴關(guān)系持續(xù)緊張背景下的巴美互動》參考消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