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初中地理教材中,印度的乞拉朋齊這個地方被專門提及。因為它是全球年均降雨量最多的地方,被稱為世界雨極。但是教科書并沒有進一步說的,貴為世界雨極,這里一年中也會有幾個月出現干旱乃至嚴重缺水的情況,這究竟是為哪般呢?
降雨量主要集中在雨季
乞拉朋齊,坐落在喜馬拉雅山南麓卡西丘陵的袋形山坳中,海拔1313米。根據氣象資料,1860年8月至1861年7月,這里的年降雨量達到22987毫米;1960年至1961年更是刷新至26461毫米;即便是在尋常年月,它的降雨量也是在1.15萬毫米以上。
這是一個什么概念?全球最大的撒哈拉沙漠,平均年降水量為75毫米,乞拉朋齊一年的降雨量抵得上撒哈拉沙漠150年。我國的海南省年均降水量大約在2000毫米左右,算下來也只相當于乞拉朋齊的六分之一。
如此豐沛的降水使它在全球氣候記錄中占據獨特地位。然而,與這一極端濕潤形象形成尖銳矛盾的是,乞拉朋齊在旱季竟陷入嚴重缺水的困境。當地約6000名居民,主要為卡西族人,每年11月至次年2月期間被迫步行數公里外運水求生。
原來乞拉朋齊的降水分布高度集中于雨季,全年98%的降水集中在3月-10月,尤其以6、7月為頂峰,占全年總量的五成。這種降雨模式源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卡西丘陵呈東西走向,東接緬甸的阿拉干山與那加山,形成一個向南敞開的巨大漏斗狀谷地。每年西南季風從孟加拉灣裹挾巨量水汽北進時,遇喜馬拉雅山脈阻擋被迫抬升,水汽在乞拉朋齊所在的迎風坡劇烈凝結,形成持續(xù)性暴雨。
然而,當10月季風消退,從11月至次年2月,該地迅速轉入旱季。氣象數據顯示,此時月均降雨日數驟降至1-3天,12月平均降雨量僅10.3毫米,幾乎滴雨不落。這種“旱時無滴水,澇時如傾盆”的極端季節(jié)反差,是水資源供給斷裂的直接原因。
地形與地質條件不存水
乞拉朋齊位于陡峭的南坡山坳,地表巖層以石灰?guī)r為主,裂隙發(fā)育,雨水難以在淺層土壤中滯留,而是迅速滲入地下暗河或沿坡面急瀉而下。同時,該區(qū)域缺乏天然湖泊與蓄水盆地,雨水匯入山溪后直接沖入布拉馬普特拉河平原,無法在當地形成可持續(xù)利用的水體。
更嚴峻的是,人類活動放大了這一自然缺陷。為滿足生活與開發(fā)需求,當地森林遭到大規(guī)??撤ァI直臼侵匾木G色水庫,其冠層可截流雨水,落葉層能增強土壤吸水能力,根系可固土防蝕。但森林覆蓋率下降后,地表裸露加劇,水土流失惡化,土壤層日益稀薄貧瘠,進一步喪失涵養(yǎng)水源的功能。失去植被保護的坡地,使雨季降水毫無阻滯地奔涌入河,旱季則迅速干涸,形成降水雖多,存水無望的惡性循環(huán)。
盡管乞拉朋齊年復一年承受暴雨侵襲,但當地從未建設有效的水庫或大型儲水工程。雨水既無法被收集,也無法被凈化保存。在雨季,渾濁的洪水夾雜泥沙奔流,難以直接飲用;而旱季來臨后,僅有的溪流斷流,淺層地下水因巖溶地質難以開采。居民被迫每日往返數公里,從山谷低地的水洼或尚未干涸的河床取水,運回陡峭的山村。這種原始取水方式不僅耗費人力,且水源衛(wèi)生條件極差,引發(fā)腸道疾病的風險極高。
這幾年生態(tài)退化與氣候變化的疊加效應使得乞拉朋齊出現極端降雨事件頻次增加,在2022年曾出現單日降雨量超1000毫米,三天時間內降雨量達2454毫米的現象,比我國絕大部分國土一年的降雨量還多。
這種“集中、猛烈”的降雨模式,加劇了水土流失與徑流速度,減少了地下水補給機會。土壤貧瘠化更是雪上加霜,長期沖刷使腐殖質流失,土地無法支持農業(yè),居民失去糧食自給能力,被迫依賴貿易維生,形成“缺水—貧瘠—貧困”的鏈條式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