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俄羅斯和西方,就像一對注定不能和解的冤家。
從蘇聯(lián)解體那會開始,俄羅斯本來想好好融入西方大家庭,可西方的回應卻是北約一輪輪東擴,制裁一波波加碼,如今俄烏沖突甚至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制裁俄羅斯。
這種刻骨的敵意到底從何而來?西方究竟為何非要"整死"俄羅斯不可?
作者-水
沒有俄羅斯這個"敵人",北約就得解散
北約這個組織,說起來挺有意思。
1949年成立時,就是為了對付蘇聯(lián)。可蘇聯(lián)1991年都解體了,按理說北約也該收攤了吧?
結(jié)果不但沒散,反而越搞越大。道理很簡單——沒有敵人,北約就沒有存在的理由。成員國會問:花這么多錢養(yǎng)著干什么?
美國更需要這個工具來控制歐洲盟友。于是,俄羅斯就成了最佳"背鍋俠"。
從1999年開始,北約就像玩拼圖一樣,一塊塊地往東擴。
波蘭、匈牙利、捷克先進來,接著是波羅的海三國,最近連芬蘭、瑞典都加入了。這簡直是把俄羅斯往墻角逼。
更絕的是,每次俄羅斯反擊,西方就說"看吧,它確實是威脅"。
1999年轟炸南聯(lián)盟時,俄羅斯抗議無效;2008年格魯吉亞挑事,俄羅斯教訓了它。
2014年烏克蘭政變,俄羅斯收回克里米亞。每一次,都給了北約繼續(xù)存在的理由。
這就是個死循環(huán):北約需要敵人→選中俄羅斯→俄羅斯反擊→證明威脅存在→北約繼續(xù)擴張。
說白了,北約就像一個軍火集團的推銷員。
成員國得聽美國的,花錢買武器,美國軍火商賺翻天。沒有俄羅斯這個"大壞蛋",這套生意就做不下去了。
現(xiàn)在芬蘭和瑞典都加入了,波羅的海變成了北約內(nèi)湖。
俄羅斯的戰(zhàn)略空間被壓縮到了極限,就像一頭被逼到墻角的熊,只能露出利爪自衛(wèi)。
可北約偏偏要這么干,因為俄羅斯不死,這場游戲就玩不完。
能源管道變成了"絞索"
俄羅斯最大的悲哀,就是太依賴賣資源過日子。
石油天然氣占出口的大頭,就像一個人只會種地,別的啥都不會。
本來這也沒啥,你有資源我要能源,大家做買賣挺好。歐洲40%的天然氣從俄羅斯來,德國一半的取暖靠俄氣。
看起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好關(guān)系。
可問題就出在這里——相互依賴變成了相互威脅的工具。
西方一制裁,俄羅斯的能源出口立馬受挫,盧布匯率跟坐過山車似的。
反過來,俄羅斯一威脅斷氣,歐洲就得瑟瑟發(fā)抖。
更要命的是,俄羅斯想轉(zhuǎn)型都轉(zhuǎn)不了。
工業(yè)基礎(chǔ)薄弱,科技研發(fā)跟西方差一大截,賺來的錢還得養(yǎng)軍隊、搞基建。
這種資源詛咒,讓俄羅斯陷入了惡性循環(huán)。
西方看透了這一點,所以制裁越來越狠。
踢出SWIFT系統(tǒng),凍結(jié)海外資產(chǎn),限制技術(shù)進口。目的很明確:掐住俄羅斯的經(jīng)濟命脈。
讓它慢慢"失血"而死。
北溪管道被炸就是個信號——西方要徹底切斷這根"輸血管"。
俄羅斯想靠能源綁架歐洲?沒門!這不是簡單的經(jīng)濟問題,而是你死我活的生存戰(zhàn)。
數(shù)據(jù)顯示,制裁后俄羅斯GDP下降了3.5%,但它的軍費開支卻在增加。
這說明什么?俄羅斯寧可勒緊褲腰帶,也要保住國防力量。
歐洲也不好過,能源價格飆升,通脹率創(chuàng)下40年新高。
德國的工業(yè)競爭力大幅下降,很多企業(yè)開始向美國轉(zhuǎn)移。
這場能源戰(zhàn)爭,表面上是經(jīng)濟博弈,實際上是生存空間的爭奪。
誰控制了能源,誰就掌握了話語權(quán)。俄羅斯不愿意當西方的"加油站",西方就要讓它付出代價。
一千年的恩怨,刻在基因里
很多人不明白,為什么德國、日本都能和美國成為盟友,俄羅斯卻不行?
答案得從血緣上找。俄羅斯人是斯拉夫人,西歐主要是日耳曼人、凱爾特人。
這不只是人種差異,更是文明底色的不同。
斯拉夫人在東歐大平原上跟各種敵人死磕了幾千年,骨子里有種"寧死不屈"的狠勁。
1812年拿破侖打進莫斯科,俄國人直接一把火把首都燒了。
硬是把法國皇帝困死在冰天雪地里。這就是著名的"焦土政策"。
1941年希特勒入侵,斯大林格勒那場血戰(zhàn),蘇聯(lián)紅軍愣是沒退一步。
把德國第六集團軍全殲了,成了二戰(zhàn)的轉(zhuǎn)折點。
這種"要么你死,要么我亡"的狠勁,西歐人看了既佩服又害怕。更關(guān)鍵的是,俄羅斯的政治傳統(tǒng)跟西方完全不一樣。
西歐玩的是分權(quán)制衡,俄羅斯學的是蒙古式的中央集權(quán)。
被蒙古人統(tǒng)治了200多年,學會了絕對的權(quán)力集中。
從條頓騎士團東征被打得滿地找牙開始,這種文明沖突就沒停過。
拿破侖栽了,希特勒也栽了。西方潛意識里從沒把俄羅斯當"自己人"。
而是一個實力強大又難以預測的"異類"。
現(xiàn)在普京強調(diào)傳統(tǒng)價值,反對西方的一些社會變革,這更戳到了西方的痛處。
比如禁止對兒童宣傳性別認同議題,這讓西方左派如鯁在喉。
在西方看來,俄羅斯代表的是另一種文明模式。
不消滅它,就會有人"學壞"。尤其是在全球南方國家中,俄羅斯還有不小的影響力。
西方害怕的不只是俄羅斯的軍事力量,更害怕它所代表的另一種發(fā)展道路。
一條不需要完全按照西方模式走的道路。
這場博弈,沒有贏家
說到底,俄羅斯和西方的對立,是歷史造的孽,也是現(xiàn)實逼的無奈。
俄羅斯那雙頭鷹國徽很有意思——一個頭望東方,一個頭望西方。
它既不完全屬于東方,也永遠融不進西方,這就是俄羅斯幾百年來的尷尬。
西方也有自己的難處。讓俄羅斯真正強大起來,以它的體量和資源,遲早會挑戰(zhàn)現(xiàn)有秩序。
可一味打壓,又把它推向了對立面。
現(xiàn)在俄羅斯轉(zhuǎn)向東方,和中國、印度抱團,這是西方最不愿意看到的。
更麻煩的是,世界正在變成多極化。
中國崛起、全球南方國家不再唯西方馬首是瞻,俄烏沖突中很多國家拒絕制裁俄羅斯,就是明證。
西方想通過消耗戰(zhàn)拖垮俄羅斯,但代價也不小。歐洲能源危機、通脹高企,美國也要承擔巨額軍援成本。
俄羅斯雖然損失慘重,但還在硬扛,核威懾依然存在。
數(shù)據(jù)顯示,俄羅斯4300枚核彈頭,部署的就有1700多枚,比美國還多。
這是它的最后底牌,也是西方不敢輕舉妄動的原因。
未來會怎樣?可能誰也說不準。
但有一點很清楚——這種零和博弈對誰都沒好處。
人類已經(jīng)是命運共同體了,是時候跳出冷戰(zhàn)思維,尋找新的合作模式了。
問題是,誰會先放下身段呢?俄羅斯已經(jīng)被逼到墻角,退無可退。
西方也騎虎難下,威信不容挑戰(zhàn)。
也許,真正的轉(zhuǎn)機要等到新一代領(lǐng)導人上臺,或者出現(xiàn)重大的外部挑戰(zhàn)。
比如氣候變化、外太空探索,這些全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zhàn)。
到那時,俄西矛盾可能就顯得不那么重要了。
但在可預見的未來,這種對抗恐怕還會持續(xù)下去。
因為背后涉及的不只是政治利益,更是文明認知的根本分歧。
除非有一方徹底認輸,否則這場千年恩怨很難化解。
而俄羅斯的民族性格決定了,它寧可破碎,也不會屈服。
結(jié)語
這場千年恩怨的背后,是不同文明對世界秩序的不同理解。西方習慣了當規(guī)則制定者,俄羅斯則堅持要有自己的發(fā)展道路。
在全球化的今天,也許我們需要的不是誰征服誰,而是學會在差異中共存。畢竟,這個地球裝得下不同的文明,也應該容得下不同的發(fā)展模式。
俄西關(guān)系會有緩和的可能嗎?讓我們拭目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