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yī)學中心迎來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溫情重逢。54歲的“小患者”攜全家冒著酷暑,將一封跨越半個世紀的感謝信鄭重交予院方。
1974年,年幼的朱健因先天性心臟病命懸一線,時年45歲的丁文祥教授團隊用自主研發(fā)的中國首臺小兒心肺機為他重續(xù)生命。在第八個中國醫(yī)師節(jié)前夕,這場遲到50年的致謝,不僅見證了個體生命的奇跡,更折射出中國小兒心胸外科從零起步到問鼎世界的壯闊征程。
在心臟中心學科陳列館的玻璃展柜前,朱健顫抖著手指向一份1974年的病例記錄——紙張已然泛黃,但主刀醫(yī)生丁文祥的簽名依然清晰。這份被精心裝裱成紀念相框的病歷,記錄著一個醫(yī)學史上的重要時刻:1974年5月23日,4歲的朱健成為國產小兒心肺機的首位受益者。
“當時先心病患兒幾乎沒有救治希望。”丁文祥教授的學生、現(xiàn)任上海市小兒先心病研究所名譽所長的劉錦紛教授介紹?!?0年代初,丁文祥教授建立了中國首個小兒心胸外科團隊。當時每周只能做一臺簡單手術,醫(yī)療設備遠不能滿足需求。為推進先心病的手術治療,丁教授帶著學生下工廠,與工人師傅合作,自主設計研發(fā)了首臺小兒心肺機和一整套專門為開展嬰幼兒心臟手術定制的手術器械。這種最早的醫(yī)工交叉模式為先心病外科技術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边@套被稱作“爭氣機”的設備模型,至今陳列在展館中央。
“父母總說我的命是穿白大褂的叔叔們搶回來的。我感恩家人和白衣天使,這世上才多了一個我!”朱健的眼光里充滿著感激的淚光。翻閱當年的手術記錄,專家陣容堪稱“夢幻團隊”:中國小兒心胸外科的創(chuàng)始人、中國最美醫(yī)生丁文祥教授;小兒心胸外科專家、全國衛(wèi)生先進工作者蘇肇伉教授、小兒外科專家李衷初教授、小兒麻醉學專家馬家駿教授等。
96歲的丁文祥現(xiàn)得知“小病人”來訪,第一時間回復了信息:“這是我用小兒心肺機第一個手術成功的孩子,值得紀念。知道他后來健康成長,我十分開心!”更巧的是,當年參與手術的李衷初教授的外孫胡明,如今已是上海兒童醫(yī)學中心普外科副主任醫(yī)師,三代醫(yī)者的接力守護令在場者動容。
在感謝儀式上,劉錦紛教授展示了組對比數(shù)據:1974年全院年手術量不足幾十例,如今單日就能完成近30臺先心手術;先心病手術成功率提升到了99%以上;先心患兒平均壽命由不到10歲延長至與常人無異。這些數(shù)字背后,是五代醫(yī)者持續(xù)攻關的積累——從各類復雜畸形的糾治到兒童心臟移植的成熟開展,中國小兒心胸外科的技術發(fā)展也走在了世界前沿。
當朱健念完感謝信時,陳列館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這場穿越50年的醫(yī)患對話,恰似中國醫(yī)者寫給人民的深情告白——從“赤手空拳”到“國際先進”,變的是技術與裝備,不變的是“人民至上”的初心。在醫(yī)師節(jié)這個特殊日子,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患者的感恩,更是一個民族對健康守護者的崇高致敬。
原標題:《半個世紀后,54歲患者向96歲名醫(yī)送上遲到的感謝信,背后故事不僅是感動》
欄目編輯:陸梓華 圖片來源:醫(yī)院提供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左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