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占理兒。
8月13號晚上七點多,鄭州一家開了三年的,可以免費續(xù)面的饸饹面館進來一群特殊客人。
三個大人帶著四個孩子占了張桌子,孩子小一些的3、4歲,大一些的8、9歲。收銀員看著菜單有點懵:一碗13塊的饸饹面,加一份18塊的毛肚,兩份涼菜,還有份15塊8的團購羊肉串,總共70來塊。
你肯定會好奇,這么點東西都這么多人吃嗎,最主要的是主食只有一碗面,而成年人就有三個。
餐食端上桌后,幾人便吃了起來,不一會兒面就吃完了,其中一人到取餐口第一次續(xù)了面,后廚沒吭聲;第二次續(xù),后廚廚師眉頭皺成了疙瘩;第三次再要續(xù)的時候,老板終于坐不住了:"咱這規(guī)矩是'一人一碗面免費續(xù)',不是'一碗面管一家人飽'。"
監(jiān)控里能看到接下來的六分鐘有多難看:女的拍桌子說"虛假宣傳",并反手就在手機上給店鋪協(xié)商了長長一段差評。
老板更是被掏出手機氣的拍了視頻,女的立刻報警說侵犯肖像權??删靵砹艘矝]轍,兩邊跟斗雞似的誰也不讓誰。
最后顧客付了錢、甩下差評揚長而去,老板梗著脖子說要走法律程序,轉手就把拍攝的視頻發(fā)布到了網(wǎng)上。
對于這事你可能會有自己的看法,可我覺得有意思的不是誰對誰錯,而是事件雙方都有一個能夠‘自洽’的邏輯。
站在顧客角度想,咱們可能會覺得顧客沒做錯——店家對外公開宣傳免費續(xù)面,又沒有明確說明必須一人一碗。如今老板口頭上解釋說只能‘一人一碗’,明顯是失信了。再說四個孩子又能吃多少面,面又值多少錢呢?
就像一位網(wǎng)友說的:"超市試吃還能多嘗兩口呢,續(xù)碗面算什么?"
但是如果你要站在老板的立場,那體會到的就是一肚子委屈。一碗面成本雖然不高,但續(xù)三次基本上就不賺什么錢了,如果再加上人工水電租金等成本,說不定還得倒貼。
更要命的是這些年生意不好做,大家消費都降級了,店鋪沒倒閉本就不易。如果不制止這種行為,或者不提出明確的反對,這家人下一次很可能會再來,說不定還會到處跟人說:那家餐館不管多少人都可以點一碗面吃到飽。
到時候咋整?一個人帶著老婆孩子,親戚朋友都來了,只點一份面,這生意還做不做了?
有人說這類占小便宜、薅羊毛的人是少數(shù)。但是大家忘了一個現(xiàn)實: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類人身邊的人,肯定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他們的朋友也會有‘秉性相同’的親友。他們會把這類‘便宜’分享給同類人,因為能夠得到同類人的支持和感謝。
就像一把白糖灑在地上,被一只螞蟻發(fā)現(xiàn),過不了多久,就會引來一群螞蟻。
我看到很多評論,大多是站在老板的立場批評這一家人,大家批評的前提是,咱們認知里對于免費續(xù)面這個事,有一個潛在的認知:一人吃一碗的情況下,可以免費無限續(xù)面。
而這幾名顧客,也許是不知道這個‘潛規(guī)則’,也許就是想‘薅羊毛’。因為我有看到這類商家在宣傳時,著重突出的就是‘免費’‘無限’這類詞匯。他們的目的當然也很清晰,靠這類吸引力強大的詞兒,讓顧客進店。
所以,如果店家只說了免費續(xù)面,而沒有在門頭,或是店內(nèi)醒目位置標明‘一人一碗才能免費無限續(xù)面’提示的話,還真不能完全怪顧客。當然了,這樣的顧客肯定是有點占小便宜心思的。但是也并不是什么不道德的事,因為店家的這種宣傳方式,本就帶有靠‘小便宜’吸引顧客的意思。
這樣的商家遇到這樣的顧客,屬于‘郎才遇到了女貌’,般配的同時,又都想從對方身上多要點好處。
說白了,店家本來就是想靠免費這類詞匯,吸引那些有占小便宜心思的顧客。只不過一方占小便宜沒夠,一方給小便宜吃了虧而已。
更有意思的是雙方的行為模式反映出來的心理活動。
顧客這邊第三次續(xù)面被拒后,第一反應是給差評,這像極了現(xiàn)在流行的"差評威脅學";而老板立刻掏手機拍視頻,活脫脫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證據(jù)癖"。
兩種行為背后是同一個邏輯:都覺得自己占著道德高地,都想用輿論當武器。就像街頭吵架先喊"警察來了"的,本質上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xiàn),這也說明了雙方心理上都覺得自己的‘理’不怎么充足。
網(wǎng)友們吵翻了天的點在于:這到底是規(guī)則沒寫明白,還是人太貪?支持顧客的人說"法無禁止即可為",商家沒明確續(xù)面限單人,憑啥不讓續(xù)?反對的人罵"薅羊毛沒底線",七個大活人吃一碗面,臉皮比城墻厚。
這種事在不只發(fā)生在咱們這邊。2014年紐約有家披薩店搞"無限續(xù)餅",結果被一群大學生吃到關門。后來所有快餐店學乖了,都在海報角落標一行小字:限本人堂食,每次續(xù)加不超過150克。
咱們這邊商家總愛搞"免費續(xù)面""無限暢飲",規(guī)則寫得跟寫詩似的,真出了事又喊冤,純屬自找。
可話說回來,顧客那套"規(guī)則沒禁止就是允許"的邏輯也挺可怕。就像北京地鐵里帶折疊自行車的,非要爭辯"規(guī)定沒說不讓帶";小區(qū)里霸占公共綠地種菜的,振振有詞"這又不是你家的"。廣場上驅趕玩耍兒童的廣場舞大媽,用‘我們天天在這兒跳舞’把公共場地占為己有。這種把規(guī)則當漏洞鉆的思維,本質上就是——有便宜不占,就是吃虧。
而現(xiàn)在商家和顧客的關系,簡直比婆媳還緊張。商家怕顧客占便宜,顧客怕商家坑錢。
前陣子杭州有個火鍋店搞"等位送肥牛",結果規(guī)定"限一桌一份",顧客當場錄視頻說"虛假宣傳"。
兩邊都沒錯,又都錯了——錯在這個社會的信任賬戶早就透支了。
咱們從小被教育"靈活變通",卻沒人教"規(guī)則邊界"。就像考試時抄同桌答案叫"聰明",上班時鉆制度空子叫"有本事"。這種價值觀到了消費場景里,就變成了"能多續(xù)一碗面就是賺了"。
就像廣東人說的"食得咸魚抵得渴"。你享受了商家的免費續(xù)面,就得體諒人家的成本;商家想靠優(yōu)惠吸引顧客,就得有扛住小損失的格局。
非要在一碗面里較出輸贏,最后只會兩敗俱傷。
全文完,感謝閱讀,喜歡請點贊!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