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上午,人工智能初創(chuàng)公司Perplexity AI向谷歌母公司Alphabet發(fā)起了一項震驚硅谷的突襲——價值345億美元的全現(xiàn)金非約束性收購要約,直指對其全球領先的Chrome瀏覽器業(yè)務的收購。
這口氣真是不小,要知道Chrome每年為谷歌貢獻920億美元年收入,而Perplexity估值不過180億美元,至今尚未盈利,345億美元報價幾乎是Perplexity自身估值的兩倍,難道它真是來搞笑的?
然而,這一出手并非純屬胡鬧。時機卡得極準:美國司法部正要求谷歌在6個月內剝離Chrome,聯(lián)邦法官預計8月底裁決,谷歌正處于反壟斷的烤架上。
所以,這更像是一場高明的AI公關戰(zhàn)。無論收購成敗,Perplexity都能借著這場“以小博大”的姿態(tài),把自己塑造成AI搜索時代的旗手,并向世界釋放一個信號——傳統(tǒng)搜索的權力版圖,可能真的要被重繪了,而畫家本人,就是我Perplexity。
挑戰(zhàn)者Perplexity:從搜索優(yōu)化到AI對話的顛覆者
要理解這場看似瘋狂的收購背后的邏輯,首先需要認識Perplexity這家公司。
2022年8月成立的Perplexity,由前OpenAI研究科學家阿拉溫德·斯里尼瓦斯創(chuàng)立。這位1994年出生的印度裔創(chuàng)始人履歷驚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計算機科學博士,曾在OpenAI、Google Brain和DeepMind都有研究經歷,深度參與了GPT系列模型的開發(fā)。
但斯里尼瓦斯做出了一個反直覺的決定:不建立自己的大語言模型。“模型會變得商品化,真正的差異化在于你在基礎模型之上構建什么產品。”這個判斷奠定了Perplexity的產品哲學——做“谷歌殺手”,但不是通過技術軍備競賽,而是通過重新定義搜索體驗。
Perplexity的誕生源于一個簡單的個人痛點。2022年秋天,斯里尼瓦斯需要為公司首位員工購買健康保險,但谷歌搜索只返回了一堆鏈接而非直接答案?!叭绻鸄I可以總結、語境化和解釋,為什么知識消費還只是一堆鏈接?”這個樸素的疑問,成為了一家估值180億美元公司的起點。
與傳統(tǒng)搜索引擎不同,Perplexity的核心產品是一個“問答引擎”——用戶提出問題,系統(tǒng)結合大型語言模型和實時網絡搜索,以對話形式提供附有來源的答案。沒有十個藍色鏈接,沒有側邊欄廣告,只有清晰、準確、可追溯的信息。
這種產品形態(tài)直接挑戰(zhàn)了谷歌的商業(yè)根基。谷歌2024年搜索廣告收入高達1750億美元,建立在用戶點擊廣告和訪問網站的基礎上。而Perplexity的訂閱模式(每月20美元的Pro版本)完全繞開了廣告,用戶為答案質量直接付費,而非用注意力間接交換。
在短短兩年內,Perplexity完成了從種子輪310萬美元到180億美元估值的躍升。英偉達、軟銀、杰夫·貝佐斯等頂級投資者的加入,不僅帶來了資金,更重要的是認可了一個判斷:搜索的下一個形態(tài)不是更好的算法,而是不同的交互范式。
為了增強收購Chrome的可信度,Perplexity甚至推出了基于Chromium的Comet瀏覽器。雖然產品本身褒貶不一,但傳遞的信號很明確:我們不只是一個搜索工具,而是要重新定義用戶獲取信息的全部體驗。
斯里尼瓦斯曾在采訪中說:“在AI時代,擁有分發(fā)渠道比擁有技術更重要?!边@解釋了為什么一家年收入僅1億美元的公司,敢于向價值數百億的Chrome發(fā)起收購。在他看來,瀏覽器不是谷歌的資產,而是下一代互聯(lián)網的入口。誰控制了這個入口,誰就能定義AI時代的游戲規(guī)則。
從OpenAI的研究員到創(chuàng)業(yè)者,從1億美元年收入到345億美元收購報價,斯里尼瓦斯的每一步都充滿了硅谷式的冒險精神。正如他的導師、圖靈獎得主楊立昆評價的:"他總是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可能性。"而這一次,他看到的是搜索帝國的黃昏,以及AI原生體驗的黎明。
司法風暴催化的世紀抄底
但斯里尼瓦斯敢如此大膽地嘗試蛇吞象,也是因為這頭大象恰值被瓜分之際。2024年8月5日,美國聯(lián)邦法官阿米特·梅塔的法槌重重落下。277頁判決書白紙黑字:谷歌違反《謝爾曼反壟斷法》,在搜索市場構成非法壟斷——截至2020年,通用搜索89.2%,移動端94.9%。
2025年7月數據
這是繼1998年微軟案以來,美國對科技巨頭發(fā)起的最嚴厲司法攻勢。但真正的殺招還在后面。
2024年11月,司法部提交23頁補救措施提案,核心訴求只有一個:強制谷歌在6個月內剝離Chrome瀏覽器,包括開源的Chromium項目。這不是罰款,不是限制,而是直接"斷臂"——要谷歌交出其最核心的流量入口。
谷歌首席法務官肯特·沃克的反應近乎歇斯底里:"這將危害美國在全球技術競爭中的領導地位,特別是與中國的競爭。"但他的警告在反壟斷的政治正確面前顯得蒼白無力。
時間指向2025年1月。就在所有人都在關注TikTok禁令生效的前一天,Perplexity突然向字節(jié)跳動拋出橄欖枝——不是收購,而是合并。新實體"NewCo"將整合TikTok美國業(yè)務和Perplexity的AI搜索,IPO估值目標3000億美元。更大膽的是,他們提議讓美國政府持有高達50%的股份。
這個提議透露出斯里尼瓦斯的戰(zhàn)略野心:他要的不是某個具體產品,而是用戶入口。無論Chrome還是TikTok,36.9億用戶還是1.5億美國用戶,都是通向同一個目標的不同路徑——成為AI時代的流量守門人。
2025年8月12日上午,就在梅塔法官即將做出最終裁決的關鍵時刻,Perplexity正式出手。345億美元全現(xiàn)金收購Chrome,項目代號"Project Solomon"——所羅門王的智慧。
這個時機精準得令人咋舌。如果法官下令強制剝離,谷歌必須在6個月內執(zhí)行;如果法官猶豫不決,Perplexity的公開報價正好給了他一個臺階——看,市場上確實有買家,而且是有能力的獨立運營商。
更妙的是,Perplexity承諾保留谷歌作為默認搜索引擎。這個"特洛伊木馬"策略既安撫了監(jiān)管機構對壟斷的擔憂,又為自己留下了后手。表面上谷歌還是默認搜索,但Chrome的所有者可以通過瀏覽器層面的AI功能,逐步蠶食傳統(tǒng)搜索的價值。
司法部、Perplexity、谷歌,三方在這場博弈中各懷心思。司法部需要一個可信的買家來證明強制剝離不是空談;Perplexity需要借助司法壓力逼迫谷歌就范;谷歌則在拼命尋找任何可能的緩兵之計。
梅塔法官成了這場豪賭的最終裁判。他的選擇不僅關乎Chrome的歸屬,更將定義美國反壟斷執(zhí)法的新邊界——是回歸羅斯福時代的強硬拆分,還是繼續(xù)過去二十年的溫和監(jiān)管?
歷史的吊詭之處在于,二十年前正是谷歌借助微軟反壟斷案的東風崛起。如今,輪到Perplexity試圖復制這個劇本。只不過這一次,被告席上坐著的是曾經的挑戰(zhàn)者谷歌。
斯里尼瓦斯深諳此道:"在科技行業(yè),真正的機會往往出現(xiàn)在巨頭最脆弱的時刻。"而現(xiàn)在,正是谷歌四十年來最脆弱的時刻。
華爾街的分裂:一場營銷天才還是財務自殺?
Perplexity的345億美元報價一出,華爾街也瞬間炸鍋。
《華爾街日報》率先發(fā)聲,將這起收購定性為"AI時代最大膽的商業(yè)賭博"。報道援引三位不愿具名的投行人士稱,Perplexity聲稱的"多家大型投資基金"支持存在重大疑問。Axios隨后跟進,其獲得的內部文件顯示,包括英偉達、軟銀愿景基金、IVP、NEA在內的34家現(xiàn)有投資者,并無確認參與Chrome交易討論。畢竟從現(xiàn)狀看來,Perplexity是必須從老東家那里加杠桿進行收購的。
Axios還將其稱為營銷神操作,認為Perplexity在明知無法收購Chrome的前提下,用345億美元的報價成功引爆全球目光。
這個判斷切中要害。作為一家成立僅三年的AI搜索公司,Perplexity展現(xiàn)出了驚人的營銷天賦。從時機選擇到條款設計,每一個細節(jié)都經過精心編排。
"Project Solomon"這個代號本身就充滿暗示——所羅門王以智慧著稱,最著名的故事是判定孩子歸屬。Perplexity顯然在暗示,Chrome這個“孩子”應該歸屬真正關心其未來的一方。
更絕的是保留谷歌為默認搜索引擎的承諾。Perplexity表示,它將“在收購完成后至少100個月內為現(xiàn)有客戶提供不間斷的可用性和支持”,并且“始終允許用戶選擇自己的默認設置”。
它還承諾在兩年內投資30億美元來支持Chrome。這種姿態(tài)既安撫了監(jiān)管擔憂,又展現(xiàn)了開放立場。
但并非所有人都買賬。
Fast Company直接將其定性為"營銷噱頭而非嚴肅戰(zhàn)略"。前FTC首席技術官更是毫不客氣:"聰明的宣傳策略,但沒人應該認真對待。345億美元的報價遠低于Chrome的真實價值,Perplexity根本沒有運營如此規(guī)模業(yè)務的經驗和資源。"
確實,即使Perplexity真的籌集到345億美元,Chrome每年10-20億美元的運營成本對一家年收入僅1億美元的公司來說是"不可承受之重"。這也是谷歌在面對反壟斷指控時的慣用論據:拆分Chrome等于毀滅Chrome。
顯然,斯里尼瓦斯是一位營銷大師,這樁收購無論成敗,Perplexity都塑造了其“大衛(wèi)挑戰(zhàn)歌利亞”的姿態(tài)。他們成功地將自己從眾多AI搜索創(chuàng)業(yè)公司中區(qū)分出來,在這個游戲里,真相往往不如敘事重要。Perplexity可能買不起Chrome,但他們已經買到了更有價值的東西——在AI搜索戰(zhàn)爭中的話語權。
搜索變革時代展望:從入口壟斷到智能分化
搜索業(yè)的時代風暴正在緩緩發(fā)酵,Perplexity這場看似荒誕的收購鬧劇,實則精準地踩在了搜索產業(yè)的斷層線上。345億美元的報價或許是個噱頭,但它撕開的裂口卻真實存在——傳統(tǒng)搜索的壟斷壁壘正在AI浪潮中土崩瓦解。
過去二十年,谷歌通過Chrome瀏覽器、Android系統(tǒng)、YouTube視頻構建了一個看似牢不可破的流量帝國。Chrome的36.9億用戶不僅是數字,更是谷歌搜索壟斷的基礎設施。每一次地址欄輸入、每一個新標簽頁,都在為這臺920億美元的印鈔機輸送原料。但AI搜索的出現(xiàn),正在從根本上瓦解這個體系的邏輯基礎。
這個問題觸及了搜索營銷二十年來最大的變革——從SEO(搜索引擎優(yōu)化)到AIO(AI優(yōu)化)的范式轉換。
傳統(tǒng)的SEO時代,企業(yè)花費巨資優(yōu)化關鍵詞、建設外鏈、提升排名,目的是在谷歌搜索結果頁獲得更高位置。整個數字營銷產業(yè)圍繞著谷歌的算法規(guī)則運轉,PageRank、關鍵詞密度、元標簽成為營銷人員的日常詞匯。
但AI搜索的出現(xiàn)正在徹底改變這一切。當Perplexity直接給出綜合性答案而非鏈接列表時,傳統(tǒng)SEO的價值鏈條斷裂了。用戶不再需要點擊進入網站,廣告曝光機會消失,流量漏斗被壓縮成了一個點。
更具革命性的是AIO(AI Optimization)概念的興起。營銷人員不再優(yōu)化網頁在搜索結果中的排名,而是優(yōu)化內容在AI模型訓練和推理中的權重。誰的內容更容易被AI理解、引用和推薦,誰就能在新的流量分配體系中占據優(yōu)勢。
與此同時,GEO(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生成引擎優(yōu)化)作為一個全新概念開始流行。不同于傳統(tǒng)SEO聚焦于搜索引擎的爬蟲和算法,GEO關注的是如何讓內容在ChatGPT、Perplexity、Claude等AI系統(tǒng)的回答中被優(yōu)先引用。這需要全新的策略:結構化數據、權威性來源標注、事實準確性驗證,以及更重要的——理解AI模型的推理邏輯。
對于每一個做營銷和增長的人來說,都會意識到,當新的渠道誕生時,隨之而來的是新的流量大潮。當用戶習慣于向ChatGPT、Claude或Perplexity提問,而非在搜索框輸入關鍵詞時,Chrome的戰(zhàn)略價值急劇貶值。瀏覽器不再是唯一入口,聊天窗口、語音助手、API接口都可能成為新的流量分發(fā)中樞。更關鍵的是,AI搜索打破了"搜索-點擊-瀏覽"的傳統(tǒng)路徑,用戶在對話界面內就能完成信息獲取、分析綜合、決策執(zhí)行的全流程。這種范式轉換讓谷歌苦心經營的廣告變現(xiàn)模式失去了立足之地。
這在國內百度帝國的失落中體現(xiàn)得最為淋漓盡致,從微信到抖音,乃至小紅書,每一個新的渠道都在瓜分百度在搜索業(yè)務上的流量份額。如今移動端搜索占比達85%,短視頻搜索使用時長是文字搜索的2.3倍,這在百度的時代是完全無法設想的。
斯里尼瓦斯的挑戰(zhàn)看似魯莽,實則洞察了這個時代的核心矛盾:擁有最強AI技術的公司缺乏分發(fā)渠道,控制分發(fā)渠道的巨頭(谷歌、蘋果)則在AI創(chuàng)新上步履蹣跚。Perplexity試圖通過收購Chrome打破這種錯配,雖然成功概率渺茫,但它提出的問題卻無法回避——在AI重塑信息獲取方式的今天,傳統(tǒng)搜索巨頭的護城河還能守多久?
結語
司法部的反壟斷訴訟恰好為這場變革提供了催化劑。強制剝離Chrome的要求。Perplexity的出價,無論真假,都為監(jiān)管者提供了一個論據:市場上確實存在有意愿、有能力(至少在宣稱上)的替代者。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場鬧劇背后折射出的產業(yè)焦慮。微軟、蘋果、Meta都在重新評估搜索的戰(zhàn)略價值,OpenAI也有收購Chrome的意愿,甚至直接推出ChatGPT Search,就連抖音都通過與Perplexity合并的方式試圖分一杯羹。這種群雄并起的局面,上一次出現(xiàn)還是在1998年谷歌創(chuàng)立前夜。歷史的鐘擺似乎又擺回了原點,只是這次的變革動力不是算法優(yōu)化,而是人工智能。
從SEO到AIO、GEO的演進,從十個藍色鏈接到對話式交互,從廣告變現(xiàn)到訂閱付費,搜索產業(yè)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在被重新定義。Perplexity可能永遠買不起Chrome,但它已經成功地將自己塑造成變革的旗手。在這個意義上,345億美元不是收購報價,而是一張通向AI搜索新世界的入場券。下一個谷歌不會是另一個搜索引擎,而是讓搜索引擎變得過時的東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