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位博主分享了自己在德國生活的片段。
其中,他提到,周日時,他餓著肚子在空蕩蕩的街上走了快半個小時,只想找個開著的超市買牙膏和面包。
結(jié)果沿街的卷簾門全拉得死死的,商鋪櫥窗反著陽光,連便利店都影子全無。
唯一的聲音,是教堂鐘樓的低沉回響和鴿子振翅飛起的撲棱聲。
那一刻,博主才發(fā)現(xiàn),“周日不開門”在這里不是習(xí)慣,而是寫進(jìn)法律的硬規(guī)矩。
德國的《商店關(guān)門法》直截了當(dāng),周日除了加油站、醫(yī)院藥房、清晨短時營業(yè)的面包房,其余商鋪一律休息。
罰款起步就是幾千歐,屢犯者還可能被追究刑責(zé)。
這意味著,不論你是大商場還是小賣部,只要膽敢偷開,不僅利潤全沒,還可能吃官司。
一位華人餐館老板曾算過賬,周日多賣十個面包,可能賺幾十歐,但一旦被鄰居舉報,罰單輕松吞掉一周收入。
執(zhí)法嚴(yán)格到讓人放棄僥幸心理,寧可關(guān)門歇業(yè),也不愿鋌而走險。
你或許會覺得,這種制度很不方便,可在德國人的價值排序里,周日的休息權(quán)重遠(yuǎn)高于隨時購物的便利。
一位德國博主分享過這樣一句話,人不是為GDP活著,周日是用來讓身體和腦子同時停下來的。
這里的周日,是家庭團聚、獨處、閱讀、戶外活動的固定時段。
沒人急著去商場逛一逛,也不會半夜叫外賣,他們更愿意提前準(zhǔn)備,把消費集中在工作日。
周五列好購物清單,周六一次性囤齊一周的日用品,從奶酪到廁紙,從蔬菜到牛奶,冰箱里整整齊齊,就像搭好的積木。
如果把德國的周日搬到國內(nèi),大概很多人會不適應(yīng)。
我們的生活節(jié)奏是另一種邏輯,便利店燈火通明到凌晨,外賣小哥穿梭到深夜,線上購物永遠(yuǎn)在“付款”按鈕旁等待點擊。
休息和消費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想買什么、想吃什么,幾乎可以立刻滿足。
這種模式帶來的,是對人需求的即時響應(yīng)。
但代價是,服務(wù)業(yè)的工作時間被無限切割,很多人全年幾乎沒有真正的休息日。
對于效率導(dǎo)向的社會來說,這種運轉(zhuǎn)方式?jīng)]錯,只是和德國那種用制度保障“停下來”的模式相比,價值排序完全不同。
當(dāng)然,德國的商店關(guān)門法并非沒有爭議。
外來人口增加、網(wǎng)購普及、年輕一代對生活彈性的要求,讓議會時不時掀起“是否放寬周日營業(yè)”的討論。
工會的態(tài)度很明確,七成受訪者擔(dān)心,如果延長營業(yè)時間,弱勢店員將失去固定休息日。
支持開放的,多是大型連鎖和旅游行業(yè),認(rèn)為能滿足游客和消費者的即時需求。
最終,這個社會選擇了一個立場,哪怕GDP少幾個小數(shù)點,也要保留勞動者對時間的主權(quán)。
這既是對身體極限的承認(rèn),也是對“生活不只是生產(chǎn)”這一命題的現(xiàn)代回答。
如果你漫步在德國公園里,會看見父親推嬰兒車、老人給陽臺花草澆水、年輕人在草地上鋪開野餐布時,同時也會想起國內(nèi)商場扶梯上不間斷的人流。
兩種畫面沒有高下之分,只是選擇了不同的答案,一周七天,究竟要如何分配?
有人用速度與便利填滿每一天;有人刻意留下一段空白,讓生活慢下來。
節(jié)奏不同,世界因此保持了參差多態(tài)。
真正值得思考的,是我們是否愿意,也有勇氣,為自己保留那份屬于心臟減速的時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