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軍工領域,很多軍迷其實就是道聽途說的一些概念,例如粉絲提到的二十年軍事論壇三大法寶:
既然是在造大炮的文章里面的回復,那么咱們就承上啟下,來繼續(xù)聊材料和加工。
今天咱講槍管。
“槍管”可以說是自從有槍的時候就存在的一個槍械主要部件。它的出現(xiàn)甚至比子彈出現(xiàn)得還要早。這并不是雞生蛋或者蛋生雞的問題,而是所有火器的發(fā)展都是從一根管子開始的。
歷史咱們就不多講了,反正各個版本都有。最終經(jīng)過幾百年的發(fā)展,“槍管”也就成了現(xiàn)在大家所熟知的樣子。
不過,大多數(shù)人對陌生事物的認知都是有限的。如果不深入了解,那么就僅僅能記住幾個簡單且易于聯(lián)想的詞匯了。例如“鍍鉻槍管”。只可惜鍍鉻僅僅是一根槍管幾十個加工過程之中的一個不完全必要的環(huán)節(jié),甚至也并不完全是一根高端槍管的代名詞。如果不了解其他,只關注鍍不鍍鉻那做出來的也就是“銀樣镴槍頭”了,沒啥用的。
關鍵還在材質(zhì)上!
最早的火銃、滑膛槍,用的只是普通鐵,甚至是生鐵或者熟鐵鑄造,能不能炸膛基本靠運氣。后來隨著冶金技術的進步,碳鋼逐漸成為主流??蓡渭兊奶间撘廊淮嬖趦蓚€大問題:一是強度不足,二是耐熱與抗腐蝕性能差。于是,人們開始往里加合金元素。
目前,主流的槍管材料是鉻鉬鋼(Cr-Mo),這是今天突擊步槍和機槍槍管最常見的材料,鉻能提升耐磨和抗腐蝕,鉬能提升高溫強度和抗裂性。
之所以選擇鉻鉬鋼,主要還是因為這類鋼材便宜、可靠、可大規(guī)模生產(chǎn)。在冶金體系里,它的牌號就是4140合金鋼(國標叫 42CrMo,歐洲標準里是 42CrMo4)。這不是軍工專用材料,而是工程機械、汽車傳動軸、齒輪、液壓件里隨處可見的“萬能鋼”。
它的價格根本沒有傳說中那種“昂貴稀有”的感覺。鋼坯價格大約在 3000–4000 元/噸,鋼棒也就是 8000 元/噸以內(nèi)。注意,這東西是論噸賣的。做一根步槍槍管,最多消耗幾公斤鋼材,材料成本往往不超過一頓飯錢。
實際上,它和普通的 45# 碳鋼在價格上幾乎沒有差別。差別只在于:4140 里加了鉻和鉬,賦予了更好的淬透性和高溫強度,讓它能在高溫高壓下?lián)蔚酶靡恍恢劣谙?5#鋼那樣發(fā)幾槍就裂。
前面說了,鋼中加入鉻和鉬,可以提升槍管的耐磨、耐高溫、抗裂性和一定程度的抗腐蝕性。但需要強調(diào)的是,鉻鉬鋼并不等于不銹鋼。
像 42CrMo(4140)這種鋼,鉻的含量通常不到 1.2%,而真正的不銹鋼需要 12% 以上的鉻才能在表面形成致密的“鉻氧化膜”,自發(fā)防止銹蝕。所以鉻鉬鋼的耐蝕性只能算“比普通碳鋼好一些”,遠遠達不到“不銹”的程度。
這就意味著,在潮濕、含鹽、含腐蝕介質(zhì)的環(huán)境中,4140 槍管照樣會銹、會點蝕。因此軍用槍械里幾乎必然要配合表面處理工藝,比如鍍鉻、滲氮、磷化、發(fā)黑,甚至更現(xiàn)代的不銹鋼內(nèi)襯或者復合涂層,來補足耐腐蝕這一環(huán)。
因此,還有一種槍管的材料叫做“不銹鋼”,例如 416R、17-4PH。這些鋼材具備了優(yōu)良的抗腐蝕性,加工精度也更高,對于某些類型的彈藥來說膛線壽命甚至更長。
但是,不銹鋼并不是完美解答。以 416R 為例,它的抗高溫強度和韌性比優(yōu)質(zhì)鉻鉬鋼差,長時間高膛壓射擊下的熱疲勞壽命不如后者;再加上成本本身就要高出一大截,所以并不適合用在大規(guī)模消耗、連續(xù)高射速的武器上。
于是,不銹鋼槍管就被放在了一個特殊的位置:突出環(huán)境耐受性,而不是無限的耐久性。這也是為什么很多民用獵槍、競賽槍喜歡用 416R 或 17-4PH 做槍管材料——它們一年可能就用那幾個星期,其余時間長期暴露在潮濕、泥濘、甚至海邊環(huán)境里,維護水平又有限。如果用普通鉻鉬鋼,幾年下來很容易被腐蝕報廢;而換成不銹鋼,即使使用頻率低、保養(yǎng)不到位,也能保持基本的可靠性。至于壽命?反正一輩子也打不壞。但你說不銹鋼槍管真的高端嗎?還真不一定。
真正的高端槍管鋼其實是類似于俄羅斯的30ХГСА鋼材。30ХГСА 是大俄軍工體系里非常經(jīng)典的一種高強度合金結構鋼,其中 30 表示碳含量約為 0.30%,Х是鉻,Г是錳,С是硅,А代表高質(zhì)量(低硫低磷)的純凈鋼。它的特點就是在合理的合金配比下,兼顧了強度、韌性和高溫性能。相比 42CrMo(4140),它在熱強性和耐磨耗方面更出色,特別適合需要高膛壓、長壽命的自動武器槍管。前面咱們講“炮鋼”的時候提到過電渣重熔技術是大俄開始搞出來的,其實,30ХГСА鋼材用在槍管炮管上的坯料都是電渣重熔加工的坯材。而且這玩意本身就是高標下放,最早30ХГСА被用于這玩意:
GSh-30-2機炮
別看這玩意小,這是SU-35上打坦克的機炮。在1965年定型后,發(fā)現(xiàn)GSh-30-2機炮鋼材性能優(yōu)異,大俄就在1969年把1961年設計的PK機槍槍管替換成了30ХГСА,改過槍管的機槍叫做PKM,槍管平均射擊壽命嘛……10000發(fā)以上。
注意到PKM的槍管和其他部分材質(zhì)差異很大了嗎?
美國那邊最常見的高端槍管鋼就是 4150 CMV
不過,這玩意和30ХГСА相比路線是不一樣的,只是在普通的 4140 的基礎上把4150 的含碳量略高一些(0.48–0.50%),再加上 釩(V) 元素的加入,讓它在高溫下的強度和抗裂性能更優(yōu)。這點很關鍵:突擊步槍和機槍在高射速下槍管溫度會快速飆升到幾百度甚至上千度,普通合金鋼在這種工況下會迅速退火軟化,而 4150 CMV 在高溫下依然能保持比較好的硬度和強度。
這也是為什么美軍在 M16/M4 系列和 M249、M240 機槍上,大量采用 4150 CMV 槍管。它的綜合性能好,冶金體系成熟,大規(guī)模生產(chǎn)相對經(jīng)濟,比 416R 不銹鋼便宜、比 4140 耐熱,算是一個“軍用級別的平衡點”。
材料就這些,其他的幾個國家基本上也是大差不差的。在材料之外更為關鍵的地方在于加工。
管一般的情況下,是由整根鋼坯切削、鉆孔、再加工成型的。這樣做的好處很明顯:槍管以及槍管上的附屬零件(比如準星座、氣體調(diào)節(jié)塊、導彈槽等)可以直接在同一根坯料上加工出來,整體強度和同軸度更好,避免了焊接或套裝帶來的額外弱點,從而進一步提高可靠性。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無論是切削坯料還是深孔鉆削,都要求坯料必須具備優(yōu)良的加工特性。
這里有一個很多人會想不明白或者忽略掉的地方——硬、有韌性、耐磨、耐高溫不就是槍管追求的境界嗎?但是——硬、有韌性、耐磨、耐高溫都不好加工?。?!也就是槍管本的性能要求導致了槍管不具備優(yōu)良的加工特性——這是一個BUG!
抓狂嗎?抓狂嗎?抓狂嗎?
這里有個事情就得說了——W君的文章真的得仔細看。有的時候一個詞匯或者一小段話就會給你解答疑問。這是正在寫文章的界面的截圖,在前文中提到了一個詞叫做“淬透性”,W君覺得看到這里的人至少會有90%以上根本沒留意到這個詞匯。實際上這是一個高端合金材料的終極特性之一。
鋼的淬透性(Hardenability)是指鋼在淬火時,能夠獲得一定淬硬層深度的能力。它不是指鋼能淬得多硬(那是淬硬性),而是指在實際冷卻條件下,淬火層能否“透”到零件的心部。淬透性屬于鋼材固有的熱處理工藝性能,主要取決于其化學成分(尤其是鉻、鉬、錳、鎳、釩等能推遲奧氏體分解的合金元素)以及冶金質(zhì)量,而與零件形狀、尺寸、冷卻介質(zhì)等外部因素關系較小。
在坯料加工前,為了方便加工,通常會把坯料退火,讓其組織從硬脆的淬火態(tài)轉變?yōu)檐洃B(tài)的珠光體或球狀珠光體,這樣一來切削性能就大幅改善。此時的槍管鋼硬度往往只有 180–220HB(約等于 20–25HRC),深孔鉆、珩磨、拉膛線才能順利進行。
等到槍管毛坯加工成形以后,再通過淬火和回火,使其達到服役所需的強度、硬度和韌性。這里“淬透性”就成了關鍵。更BUG的是——加工后的槍管往往并不具備尺寸的均一性。
槍管之外還附帶了其他部件。因此如何彌合材料“淬透性”特性進行加工后的淬火操作就成了一個相當復雜的課題。否則……
照片里的裂紋怎么來的?
大概率是奧氏體化后采用激烈淬火(或局部冷卻過快),而膛肩/鎖耳根部等幾何不連續(xù)處形成三軸拉應力峰;材料若又存在刻痕、刀紋、內(nèi)應力未消或合金偏析/夾雜,裂紋就從這些“弱點”起跑,沿軸向擴展,最后整節(jié)劈開。
這個淬透性估算不足導致淬火不勻的問題就在射擊過程中導致又一個倒霉蛋的手炸傷了。
淬火的問題,最終歸結為兩個字:應力。
在槍管這種長筒形零件里,熱處理工藝稍有偏差,就會在材料內(nèi)部留下殘余應力。如果淬透性不足,外層已經(jīng)完全轉變?yōu)橛捕嗟鸟R氏體,心部卻還是軟的珠光體或者鐵素體,這種“外硬內(nèi)軟”的組織不均,就會像一根木頭上長了心裂一樣,內(nèi)部的拉應力遲早要把它劈開。
更麻煩的是,淬火冷卻不均還會導致殘余拉應力分布在膛線根部、進彈口螺紋、氣孔周邊等本來就容易應力集中的位置。這些地方在服役中要反復承受膛壓循環(huán),殘余拉應力與工作應力疊加,就會形成疲勞裂紋的起點。
一旦裂紋萌生,隨著射擊次數(shù)增加,它會在熱脹冷縮和高壓沖擊的共同作用下逐步擴展。平時打了幾百發(fā)都沒事,只是因為裂紋尚在亞臨界階段;而當某一次在高溫高壓下應力集中超過了材料承受極限,裂紋就會瞬間貫穿,形成災難性的barrel burst(炸膛)。
所以,炸膛的根源往往是冶金工藝留下的殘余應力,而不是表面看起來的“子彈裝藥多了一點”。
不僅僅淬火失誤會產(chǎn)生過大的應力,在加工過程中也會有應力萌生的調(diào)節(jié)。例如白沙瓦槍匠。在很多視頻里面都會出現(xiàn)白沙瓦槍匠用扭成螺旋狀的工具鋼砸膛線的操作。這個操作被很多人認為是制造膛線的方法。
放100多年前這樣做沒啥問題,畢竟那時候的槍管鋼、發(fā)射藥都拉垮,但是到了現(xiàn)在這就是一個相當危險的事情了。在連續(xù)的敲擊開膛線的過程中,手工切削會留下明顯刀痕和微裂紋,這些都是高壓作用下裂紋萌生點。和工業(yè)級冷鍛形成的壓應力表層相比,手工膛線基本是“埋雷”。
其實現(xiàn)在軍工工業(yè)是把膛線模具放在槍管內(nèi),在槍管沒有淬火前利用冷鍛工藝進行加工的。
通常冷鍛機有一個工作錘頭組,會從四面八方向內(nèi)擠壓槍管。
沒有制作膛線的槍管會放在這個錘頭組中間,然后就是不停的擠壓,這樣膛線模具就在槍管內(nèi)壁上留下了痕跡——膛線。
都講到膛線了,那就講講鍍鉻的事情吧。鍍鉻的其實都不是高端槍管。為什么要鍍鉻?鉻在空氣中會形成致密的氧化鉻層(Cr?O?),能有效抵抗潮濕環(huán)境、鹽霧、火藥燃氣的腐蝕。對熱帶叢林、海上艦艇、長期野外環(huán)境尤其重要。本質(zhì)上鍍鉻就是給槍管增加一個內(nèi)保護層,用來保護內(nèi)膛和膛線的精密特性。同時,鍍鉻層的硬度可達 HV800–1000,相當于 65–70HRC,比槍管母材高很多,能延緩膛線磨損,尤其在機槍和突擊步槍這類高射速、消耗大的武器上,鍍鉻層能讓壽命翻倍甚至數(shù)倍。
這是一個聽起來挺好的事情對吧,但是咱們得具體說好在哪里?延長槍管壽命對吧?但有得就得有失,電鍍工藝很難在復雜幾何(如膛線根部、角落)形成完全均勻的厚度,可能出現(xiàn) 0.005–0.05mm 的差異。這對軍用武器問題不大,但對高精度步槍、狙擊步槍來說就是災難了。高精度槍管要求膛徑、膛線深淺完全一致,而鍍鉻層可能導致偏差。對于要求 0.3 MOA、0.5 MOA 的狙擊槍,鍍鉻會直接拉低潛在精度上限。
原因很簡單,電鍍本身就是一種沉積工藝,由于地球引力的問題,這種沉積工藝很難做到幾何厚度一致。就像你給一個房間刷漆一樣,房頂和墻面的油膜厚度是無法保持一致的。
本身精心加工的膛線形狀也就因為鍍鉻的加工過程破壞掉了。
所以如果要保持完美的幾何精度通常采用的方式是“滲氮”,滲氮不是在膛線表面額外“加一層東西”,而是通過化學熱處理讓氮原子滲入鋼材表層,在0.1–0.3mm 的深度范圍內(nèi)形成硬化層。這個硬化層本質(zhì)上還是母材的一部分,不存在像鍍鉻那樣的“鍍層厚薄不均”問題。
因為滲氮前槍管已經(jīng)完成全部加工,膛線幾何尺寸定型。滲氮過程只改變表面組織,不改變幾何形狀,所以膛線的精度不會被破壞。
而且滲氮層的表面硬度可達 1000–1200HV,比鍍鉻更高,而且是漸變式的硬化層,過渡區(qū)不存在鍍層與基體的“分界面”,不容易崩落或剝離。
看這張圖就可以明白了,上面一排是鍍鉻的,你會發(fā)現(xiàn)鉻層厚度和在鍍鉻過程中對母材的侵蝕,下面是滲氮的,你會發(fā)現(xiàn)母材的滲透性但是母材上并沒有被侵蝕和堆積。
所以,“膛內(nèi)鍍鉻”其實只是很多入門軍迷耳熟能詳?shù)囊粋€詞匯。它的確解決了軍用槍械在高溫、潮濕、泥濘等極端環(huán)境下的可靠性問題,但并不意味著這是槍管處理工藝的最高境界。
在精度優(yōu)先的場景里,鍍鉻反而會成為拖后腿的因素——它讓槍管壽命更長,卻犧牲了潛在的極致精度;而滲氮則在保持幾何完美的同時,大幅提升了耐磨和使用壽命。
換句話說:鍍鉻是為“活得久”,滲氮是為“打得準”。
至于哪種更好,完全取決于槍械的定位和使用環(huán)境,而不是一句“鍍鉻=高端”能概括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