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教育環(huán)境中,“兩小時免費托管”政策如同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層層漣漪,在家長和老師群體中引發(fā)了截然不同的反應——家長笑了,老師卻不禁皺眉。
這項政策由教育局主導,并且用財政資金來買單,其初衷是十分美好的。它試圖把作業(yè)輔導和興趣班等內容巧妙地塞進下午四點到六點這個時間段。從表面上看,這一舉措無疑是在幫助家長解決接娃難題。
如今,家長們面臨著巨大的工作壓力,很多人在正常下班時間根本無法及時趕到學校接孩子,孩子放學早、家長下班晚的時間差成為了眾多家庭的困擾。而“兩小時免費托管”似乎為這個難題提供了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讓家長們不用再為孩子放學后無人照看而憂心忡忡,所以家長們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然而,政策的實施在教師群體中卻遭遇了截然不同的境遇。實際上,這一政策是拿老師的下班時間去換取家長的安心。教師原本一天已經要承擔七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這其中包含了備課的艱辛、課堂上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對學生學習情況的關注等大量工作。在一天緊張的教學之后,他們本應擁有屬于自己的休息時間,用于調整狀態(tài)、提升自我。但現在,他們還需要再額外盯兩小時的托管。
這兩小時里,他們要時刻關注學生的作業(yè)完成情況,維持課堂秩序,解答學生的疑問。如此一來,教師原本用于備課和批改作業(yè)的時間就被嚴重壓縮,只能熬夜完成這些工作。長期的熬夜和過度勞累,使得教師的工作熱情逐漸被消耗殆盡。原本計劃中的豐富多彩的興趣活動,也因為教師精力有限而不得不縮水,最終變成了單純的寫作業(yè)加簡單的看管。
從更深層次來看,這一政策背后存在著學校、家長和教師三方不同的考量。家長們擔心孩子回家后無人監(jiān)管,會沉迷于刷手機、玩游戲等,影響學習和身心健康,所以對學校的托管服務充滿期待。而學校方面,害怕家長因為孩子放學后的安置問題而進行投訴,影響學校的聲譽和形象。于是,家長和學校一拍即合,看似達成了一種默契。但在這個過程中,卻把巨大的壓力甩給了教師。
從政策制定者的角度來看,他們希望通過這項政策獲得好看的數據,比如參與托管的學生人數、家長的滿意度調查等,以此來證明政策的有效性和成功性。家長們則迫切需要學校能夠真正為孩子提供有價值的幫助,不僅僅是簡單的看管,更希望孩子能在托管時間里得到有效的學習指導和興趣培養(yǎng)。
而教師們,他們在承擔額外工作的同時,渴望得到額外的補貼,以彌補他們付出的時間和精力成本,更希望能夠得到應有的尊重和理解。由于三方的需求沒有達成一致,結果就是把“雙減”政策減成了“雙加”——家長增加了對孩子在托管期間學習和成長的期待,老師則增加了工作時長和工作壓力。
要想讓課后托管服務不流于形式,真正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就需要采取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措施。首先,要把補貼發(fā)到位。教師們承擔了額外的工作,就應該得到相應的經濟補償。合理的補貼能夠讓教師感受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認可,從而提高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其次,要把活動設計權還給老師。
教師們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對學生的興趣和需求有著深入的了解,他們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出豐富多彩、富有吸引力的活動。
最后,要建立有效的監(jiān)督和評價機制,讓家長和孩子每月對托管服務進行打分,并且將這個分數直接與教師的績效掛鉤。這樣一來,教師們就會更加重視托管服務的質量,用心去設計和組織活動,關注每個孩子的成長和發(fā)展。
否則,無論政策文件制定得多么漂亮,也只是一張毫無實際意義的紙。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又怎么會真正用心去帶娃呢?他們可能會因為缺乏動力和支持,只是機械地完成托管任務,無法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和引導。課后托管服務的質量將大打折扣,無法實現減輕學生負擔、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初衷。只有當三方的需求得到平衡和滿足,課后托管服務才能走上正軌,真正成為學生成長的助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