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北宋慶歷八年,濮州有個叫王則的小吏竟然偷偷仿造了一道圣旨召集信徒起事。
這道假圣旨用黃綢子書寫,開頭也學著寫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然而卻被當?shù)毓賳T一眼識破。
原因很簡單,真正的圣旨上奉字的位置和寫法藏著秘密,王則的仿制品里,這個字寫在了空白處,連最基本的規(guī)制都沒弄對。
三天后,王則的叛亂就被平定,他本人被凌遲處死。
圣旨作為皇權的象征,承載著生殺予奪的權力,可縱觀歷史,成功偽造圣旨的案例寥寥無幾.
不是沒人敢試,而是這張看似簡單的文書,從第一個字到最后一個印章,全都是難以破解的防偽密碼。
故宮博物院保存的明代圣旨中,有一份永樂年間頒發(fā)給隆平侯張信的敕令。
展開這道長約3米的黃綢圣旨,最顯眼的是開頭奉字的位置,它恰好落在右上角第一朵祥云圖案的正中央。
字體是專門的館閣體,筆鋒圓潤卻筆力勁道,將首字與織錦圖案結合的設計是圣旨最基礎也最核心的防偽手段。
元代之前,圣旨的首字并沒有固定規(guī)制,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時期,為了防止偽造特意規(guī)定奉字必須繡在圣旨右側的祥云紋上。
每道圣旨的祥云位置、形態(tài)都略有不同。
負責書寫圣旨的中書舍人需要先在織好的綢布上找準祥云位置才能落筆,文圖對應的要求,就已經(jīng)讓模仿者很難精準復刻。
更難的是字體,清代圣旨的奉字多由翰林院學士書寫,采用玉筋體,筆畫粗細均勻,結構嚴謹,沒有幾十年的書法功底根本寫不像。
康熙年間,江南有個秀才苦練十年館閣體,自以為能以假亂真,仿造了一道赦免罪臣的圣旨。
結果就因為奉字的一撇弧度不對,被大理寺官員看出破綻,落得個斬立決的下場。
圣旨的制作材料本身就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門檻,明代圣旨用的云錦,由南京云錦織造局獨家生產(chǎn)。
這種面料以金線、銀線和蠶絲交織而成,其中含真金的線只有皇家才能使用,民間即使有能工巧匠,也很難弄到同等材質的絲線。
因為朝廷對金、銀的管控極嚴,私藏超過一定數(shù)量就按謀反論處。
清代圣旨依官員品級不同,所用色澤各有規(guī)制,一品官員的圣旨采用七拼色織錦,每色各含寓意,五品以下則多為黃、白二色。
這些色澤的染料亦有講究,黃色由梔子果與姜黃根混合提煉而成,藍色取靛藍與蘇木調配,其配方由工部嚴密封存,絕不外泄。
制作過程的嚴密性更讓偽造者望而卻步,一道圣旨從織造到頒發(fā)要經(jīng)過至少六個部門,
江寧織造局負責織錦,中書省擬定文字,翰林院書寫,尚寶司蓋章,通政司審核,最后由兵部驛傳道送達。
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有經(jīng)手人的簽名。
萬歷年間,有個宦官想偽造圣旨提拔親信,買通了織造局的工匠弄到了云錦,卻因為蓋不出尚寶司的皇帝之寶印璽,最終敗露。
不同等級的圣旨在形制上有嚴格區(qū)分,這種差異本身也起到了防偽作用。
明代規(guī)定,發(fā)給親王的圣旨用玉軸,軸頭雕刻盤龍,
發(fā)給公爵的用犀牛角軸,發(fā)給侯爵、伯爵的用金軸,五品以下官員只能用黑牛角軸,
這些軸頭的材質和工藝民間很難仿制,都是由內廷造辦處統(tǒng)一打磨,上面的龍紋有固定的鱗片數(shù)量和形態(tài)。
圣旨的長度也有講究,給一品大員的圣旨需要兩個太監(jiān)一起展開,給地方小官的則短至2米左右。
乾隆二十三年,有個知縣收到一道圣旨,長度竟達6米,他當即起了疑心,按規(guī)制,自己這個級別根本沒資格收到這么長的圣旨。
后來查實,這是他的政敵偽造的,目的是誣陷他勾結京官。
還有一個容易被忽略的細節(jié),那就是圣旨的接縫,長圣旨由多段織錦拼接而成,接縫處的花紋必須嚴絲合縫。
就像拼圖,這種拼接技術由織造局的工匠世代相傳,秘訣從不外傳。
明代《天工開物》里提到這種暗縫工藝十年方能學成,民間工匠幾乎不可能掌握。
即使有人突破了技術難關,偽造圣旨的風險也大到難以想象,明清刑罰更重,不僅本人要凌遲,還要株連三族。
洪武年間,廣東有個富商想給兒子買官,偽造了一道圣旨,結果不僅全家被處死,連幫忙抄寫的私塾先生也被斬首,受牽連者達七十多人。
更重要的是,圣旨的執(zhí)行需要各級官員配合,一道圣旨從京城發(fā)出,沿途要經(jīng)過驛站、府衙、州縣,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有官員核對勘驗。
這些官員大多熟悉圣旨的規(guī)制,能從細節(jié)中發(fā)現(xiàn)破綻。
比如清代圣旨的末尾會注明頒發(fā)的年月日和時辰,還要蓋制誥之寶或敕命之寶的印璽。
印泥用朱砂混合蜂蜜調制,顏色經(jīng)久不褪,民間仿造的印泥要么顏色不對,要么容易脫落。
歷史上唯一接近成功的偽造案例,發(fā)生在東漢末年,袁紹討伐董卓時,讓陳琳寫了一篇檄文,里面謊稱奉天子密詔。
但這只是文字宣傳,并沒有真正的圣旨實物,而且很快就被朝廷揭穿,其余真正試圖制作實物偽造圣旨的,幾乎都以失敗告終。
這些防偽措施也并非一成不變,清代中期出現(xiàn)過用套色印刷偽造圣旨的嘗試,朝廷隨即改用手寫、織錦的混合形式,讓印刷仿造失去可能。
以上種種,都讓那些試圖挑戰(zhàn)這種守護的人,最終都成了炮灰。
參考資料:
《明會典?禮部?冠服》(申時行等撰,中華書局,1989 年)
《大清會典事例?織造》(光緒朝,中華書局,1991 年)
故宮博物院《清代圣旨檔案匯編》(紫禁城出版社,2006 年)
《唐律疏議?詐偽律》(長孫無忌等撰,中華書局,1983 年)
王應麟《玉海?璽書》(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 年)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 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