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宣布不參與2036年奧運會申辦的消息一出,多少人當場愣了下,畢竟國際奧委會主席幾年三次飛到北京,外媒還在那邊喊“中國必須接盤,結果等來的不是承諾而是禮貌的拒絕,這一幕多少有點戲劇性,卻又合乎邏輯
問題就在于,奧運會在今天早已不是2008年的那場“全民狂歡,那時候中國需要一個窗口,向世界證明自己能辦、敢辦、辦得漂亮,開幕式的煙花、鳥巢的紅墻、游泳池里的破紀錄,就是國家形象的最好廣告;但二十年過去,中國早就不需要靠一場比賽證明什么,科技、經濟、軍事、國際話語權,哪一樣不是實打實擺在那的存在
再看看賬本就更直觀了,2008年北京奧運總投資大概3000億人民幣,東京奧運因為疫情拖了一年,最后虧掉210億美元,里約更慘,場館荒廢、財政崩盤,這些教訓不遠就在眼前,哪怕是巴黎奧運會,預算也從66億歐元飆到120億歐元,所謂綠色轉型也沒能擋住資金缺口,這種燒錢的買賣要誰來接盤,恐怕沒人真心樂意
中國民意的變化也很關鍵,2001年北京成功拿到主辦權時,全國一片歡騰,而現(xiàn)在調查顯示超過七成網友明確反對再次申奧,理由很簡單,錢要花在刀刃上,醫(yī)療、教育、養(yǎng)老,這些才是眼下的剛需,至于奧運金牌和開幕式,那已經不是國民自豪感的唯一出口,大家更在意的是日常生活有沒有改善
其實中國并不是在躺平,反而是換了個思路,杭州亞運會結束后,奧體中心的賽后利用率高達97.3%,這種數(shù)字在全球范圍都是罕見的,2022年冬奧會更是通過舊館改造節(jié)省下大筆資金,這說明中國體育政策已經從“奧運爭光轉向“全民健身,強調的是可持續(xù)、接地氣,而不是一錘子買賣的面子工程
這也是為什么寧夏立法要求中小學生每天保證兩小時體育活動,北京社區(qū)羽毛球賽能搞出積分體系和全國聯(lián)賽的雛形,這些看似小打小鬧的項目,才是能真正長期改變國民體質的路徑,比起一次奧運會帶來的短期激情,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才更靠譜
外部環(huán)境也不能忽視,2008年奧運會前后,西方媒體幾乎是逮著中國就噴,人權、環(huán)保、安全、政治化,話題一個接一個,現(xiàn)在情況不同了,中國有自己的國際媒體平臺,也有龐大的網民群體隨時點贊回懟,西方輿論的雙標越來越難奏效,這讓“辦奧運提升國際形象的邏輯顯得過時
當然,國際奧委會的處境也挺尷尬,辦奧運越來越像是燙手山芋,愿意接手的城市屈指可數(shù),甚至不得不提出聯(lián)合申辦的方案,指望中國出手救場,結果這一招落空,反而凸顯奧運會在全球吸引力的下滑,昔日的“國家榮耀正在變成財政負擔,這不是某一國的問題,而是整個模式的危機
所以,中國的這次選擇既是理性計算,也是戰(zhàn)略轉型,換句話說,這不是擺爛,而是主動求變,當國際奧委會還在強調盛大開幕式和金牌榜時,中國已經把重心轉向科技、教育、醫(yī)療這些更有長遠價值的領域,這種轉身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也意味著新的敘事正在展開
結論很簡單,中國不再需要用奧運會來證明自己,西方媒體也沒法再用奧運會來設套,未來體育的價值應該回到最初的意義——健康、快樂、可持續(xù),而不是一場耗資千億的表演賽,你說這是不是一種更高級的勝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