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0點越來越近,市場的波動也愈發(fā)明顯。過去十年間,大盤僅四次站上這一關口,其中三次集中在2021年,這樣低的頻率讓不少投資者稍有風吹草動就難掩焦慮。但比這更棘手的,是那種“左右碰壁”的窘境——賣了就漲,買了就跌。說到底,多數人只盯著K線的漲跌起伏,卻讀不懂每一筆交易背后藏著的真實邏輯,比如最近A股融資余額到了2萬億以上,但絕大多數人卻沒有真正賺到錢。
一、牛市里的效率陷阱
今天市場又是個紅火日子,影視院線板塊集體爆發(fā),液冷服務器、CPO概念也漲勢如虹。看著滿屏的漲停板,我不禁想起十年前剛入市時的困惑:為什么同樣的牛市,有人賺得盆滿缽滿,有人卻只能望洋興嘆?
融資余額突破2萬億的消息讓我想起一個有趣的現象:大多數人在牛市里反而賺不到大錢。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量化數據告訴我們的真相。電子行業(yè)融資余額增加149億,非銀金融、計算機緊隨其后,但真正能把這些數字轉化為收益的投資者又有多少?
我總結出一個"一多一少"法則:多參與啟動,少參與調整。聽起來簡單,但90%的人都在反著做。他們總以為牛市就該持股不動,殊不知這恰恰浪費了牛市最大的優(yōu)勢——機會多、容錯率高。
二、機構震倉的量化密碼
看看這只股票的表現:
表面看持有30天賺5%也不錯,但放在當下動輒一周20%漲幅的市場里,這種效率實在太低。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能否識別機構震倉結束的信號?
通過量化工具,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
橙色柱體代表機構資金活躍度,藍色則是空頭回補行為。當兩者同時出現,往往意味著機構結束震倉,即將啟動拉升。這不是什么神秘信號,而是大數據統計出的客觀規(guī)律。
三、跨行業(yè)的量化驗證
讓我們看看三個不同行業(yè)的案例:
硅寶科技、長春一東、屹通新材,分屬完全不同的行業(yè)和題材,但都遵循同樣的規(guī)律:機構回補后快速拉升。這種跨行業(yè)的共性,恰恰證明了量化方法的普適性。
四、牛市投資的正確姿勢
如今若依舊抱著老觀念審視市場,多半逃不過“兩面受困”的局面——剛賣出,股價就上漲;一買入,它反倒下跌。8月份指數確實在加速上揚,可實際上仍有兩成個股處于下跌狀態(tài),超過半數的股票漲幅根本跟不上指數。別再沉迷于“牛市來了人人都能盈利”的虛幻想象,是時候換種策略了,否則即便滿倉持股,也可能錯失真正的機會,落得個“滿倉踏空”的結局!
回到開頭的市場熱點,當影視院線板塊集體爆發(fā)時,我們更應該思考:如何把握下一個爆發(fā)點?通過量化數據,我們可以更早發(fā)現機構資金的動向,而不是等到漲停板才后知后覺。
記住,牛市不是讓我們躺贏的溫床,而是提高資金效率的最佳時機。與其被動等待30天5%的收益,不如主動把握7天20%的機會。這是建立在量化數據基礎上的理性決策。
聲明:
本文所涉數據及信息均來自公開渠道,僅供交流參考。
本人不推薦任何具體標的,也不會通過任何形式收取費用或推薦操作。
如內容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