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孔明此言,點破了一個相當樸素的道理:心若裝滿了浮躁和欲望,便如攪渾的湖水一般混濁,終究是映不清方向的。
唯有內心安寧如鏡,才照得清世界,守得住本心,真正達到一種心境強大,百毒不侵的境界。
而人性當中所謂的“百邪不侵”,絕非神功護體,不過是心靜者,不為浮塵所擾,內心清靜,從容踏實罷了。
靜能生慧
“萬物靜觀皆自得”,程顥這句話說出了心靜過程當中的大智慧。
人,唯有靜下心來,才能逐步看清萬物本相,生發(fā)出一番澄澈的見解。
北宋范仲淹少年時,家貧如洗。
年少的他,不得不寄居在醴泉寺的一間破屋里,日日劃粥斷齏——將一小塊冷粥劃成幾份,撒些碎咸菜末子,便是三餐。
寺中僧人時??梢钥匆娝x書至深夜,燈影搖曳,清晰地映襯著他清瘦而沉靜的臉龐。
明明困苦日子如影隨形,他卻仿佛視而不見,只沉浸于書卷墨香之間。恰恰正是這凝神聚氣的心靜,讓他在貧瘠歲月里蓄積起日后濟世安民的深厚根基。
人在成長的過程里,靜,才是滋生智慧的土壤。
當喧囂如潮水退去之后,心靈才能逐漸沉淀下來,照見那些被忽略的真相。
當一個人的心中澄澈如明鏡,那么外界的紛擾就難以攪動你分毫。
如此,靜中生慧,慧能破迷,最終靠自己在現(xiàn)實當中積攢起來的智慧,成為抵御百邪的第一道壁壘。
靜可御邪
王陽明有言:“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此話令人感觸很深,外界的兇險或許有形,肉眼可見,但是自己內心的恐懼、雜念與不安卻如無形之賊,最難降伏。
東漢初年有位名臣第五倫,為人剛直。傳說他任會稽太守時,住所常有“鬼壓床”怪事發(fā)生。
旁人驚懼異常,第五倫卻淡定地說道:“我一生無虧心事,何懼之有?即便有鬼,見我心正無邪,自然退避?!?/p>
此語一出,那擾人之事竟悄然止息,隨風而散。
第五倫面對怪事,內心平靜,波瀾不驚,而他這種安然的心境并不是源于法術,而是心底那片朗朗乾坤——邪魅也怕正氣!
靜,其實是人心中的一種內在的定力。
心定一旦堅如磐石,那么外界的妖風怪雨便只能徒勞拍打著,對于你而言,根本沒有任何影響。
其實,一個人身上所謂“邪氣”,不過是心魔外化的幻影。
只要你的內心足夠穩(wěn)固如砥柱一般,那么外界那些虛妄的驚擾便如撞上礁石的海浪,瞬間粉碎消散,折磨不了你半分。
靜以養(yǎng)正
《黃帝內經(jīng)》有言:“正氣存內,邪不可干?!?/p>
一個人抵御外邪的根本,在于自己體內住著一股浩然正氣。
而心靜,正是涵養(yǎng)這股正氣的溫床。
北魏年間,大臣李沖曾負責前去治理一場可怕的瘟疫。
疫情蔓延之際,人心惶惶,流言如野火。
但李沖始終鎮(zhèn)定自若,一邊有條不紊地安排醫(yī)者隔離救治,一邊親身巡訪,安撫百姓。
即便面對那些瀕臨崩潰的哭泣與絕望,他也始終神色平和,如同定海神針一般穩(wěn)住了自己。
可以理解,他呈現(xiàn)出來的鎮(zhèn)定,并非無情,而是深知自己身上擔著一種更深沉的責任感。
最終因這份靜氣帶來的清明和堅定,讓他找出了病源與水患的關聯(lián),成功控制住了疫情。
心靜,是滋養(yǎng)正氣的清泉。
只要自己的內心始終波瀾不起,正氣便得以充盈生長。
而這種正氣,是面對一切困厄時的脊梁與屏障。
人生在世,心若靜定,則內氣充盈如朝陽,邪風陰翳便無處容身。唯有靜養(yǎng)正氣,才能靠正氣成為護佑身心最堅實的金甲。
心靜,則百邪不侵,這并非教你逃避塵世風雨,而是教你在喧囂紛擾中守住內心一方凈土。
當內心澄澈如秋日晴空,那么對于外界的喧囂、紛爭、誘惑乃至恐懼,都如浮云掠影,無法在你生命深處留下深刻的劃痕。
余生,我們只管靜心自守,便能得到最堅實鎧甲,護自己穿越世間百般風雨,最終成功抵達那遼遠而清朗的彼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