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茶,一部手機,一份好心情;讀讀散文,品品詩歌,共享雅致生活!
編輯整理:盛唐輝煌
蝶戀花
∣王國維
閱盡天涯離別苦,
不道歸來,
零落花如許。
花底相看無一語,
綠窗春與天俱莫。
待把相思燈下訴,
一縷新歡,
舊恨千千縷。
最是人間留不住,
朱顏辭鏡花辭樹。
雖然《蝶戀花》的名作有非常非常多,但是今天就講講這首美麗的《蝶戀花》。
▎詞云:
閱盡天涯離別苦,
不道歸來,零落花如許。
花底相看無一語,綠窗春與天俱莫。
待把相思燈下訴,
一縷新歡,舊恨千千縷。
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
聽到最后一聯(lián)“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的名句,我想很多人才恍然大悟。原來這首《蝶戀花》,就是王國維先生的名作。
是??!他在《人間詞話》里引述《人生三境》居然引了兩首《蝶戀花》,所以我們怎能不講講他的這首名作《蝶戀花·閱盡天涯離別苦》呢!
據(jù)學者考證這首《蝶戀花》應(yīng)該作于王國維先生光緒三十一年,也就是1905年的春天,他長期在外奔走,終于回到家鄉(xiāng)海寧,重新見到與自己相隔多年的發(fā)妻莫氏而作。
王國維先生是一代國學大師,他字靜安,晚號觀堂。所以和羅振玉(羅振玉(1866-1940),中國近代農(nóng)學家、教育家、考古學家、金石學家、敦煌學家、目錄學家、??睂W家、古文字學家,中國現(xiàn)代農(nóng)學的開拓者,中國近代考古學的奠基人。),羅振玉號雪堂;王國維號“觀堂”;還有郭沫若,字鼎堂;董作賓呢(董作賓(1895-1963),甲骨學家、古史學家、“甲骨四堂”之一。),字彥堂。他們四人并稱“甲骨四堂”,是世所公認的甲骨文研究的四大家。
王國維先生又和梁啟超、陳寅恪還有趙元任(趙元任(1892.11.3—1982.2.24),現(xiàn)代著名學者、語言學家、音樂家。是中國現(xiàn)代語言學先驅(qū),被譽為“中國現(xiàn)代語言學之父”,同時也是中國現(xiàn)代音樂學之先驅(qū),“中國科學社”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并稱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
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梁啟超
事實上王國維先生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金石學、甲骨文、考古學等非常多的領(lǐng)域成就卓著。
他還精通英文、德文、日文,使他在研究宋元戲曲史時獨樹一幟,成為用西方文學原理批評中國舊文學的第一人。
可是王國維先生的成才之路卻異常艱辛,王國維和徐志摩、穆旦(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錚,現(xiàn)代主義詩人、翻譯家。)、金庸他們都是同鄉(xiāng),是浙江海寧人。
但王國維家世代清寒,他小的時候,為了中秀才而苦讀,可是后來應(yīng)鄉(xiāng)試卻屢試不中,遂于“戊戌變法”風氣影響下,徹底放棄科舉考試。
王國維十九歲時娶妻莫氏,當時他因為甲午戰(zhàn)敗的刺激,一心想去日本留學,可是他的父親卻堅決不同意,王國維只好謹遵父命,先成家立業(yè)。
莫氏過門之后,雖然身體狀況不是很好,但卻與王國維感情甚篤。可是王國維為了心中的理想,最終踏上了漫漫求學與治學之路,而且一去十年光景。
期間,雖然也偶然回家與莫氏團聚,但終究離多聚少,竟致莫氏相思成疾,斯人憔悴。
所以1905年王國維回到家中,作這首《蝶戀花》,開始便感慨說:“閱盡天涯離別苦,不道歸來,零落花如許”。
就是說,我早已歷盡天涯離別的痛苦,想不到歸來時卻看到百花如此零落的情景。相愛的人天涯離別已是十分痛苦,可是歸來才發(fā)現(xiàn)天涯離別之苦竟然不抵時光流逝之悲。
于是在如鮮花零落般的時間長河里,從離別之初到如今歸來,所有的相思傷感、悲傷哀嘆累積層疊在一起,如今全都撲面而來,竟讓人難以承受。
所以開篇筆觸悲傷成倍,竟是讓人感覺這份傷痛是生命中難以承受之重,所以久別重逢的歡喜一下竟變成了“花底相看無一語,綠窗春與天俱莫”。
這里這個“莫”字應(yīng)該是通假,應(yīng)該通暮色的“暮”。“花底相看”本來應(yīng)該春色濃艷,卻奈何百花凋零,所以相看也成黯然,居然都無一語。而“綠窗”本指“芳春”。
韋莊《菩薩蠻》就說:“勸我早歸家,綠窗人似花(紅樓別夜堪惆悵,香燈半卷流蘇帳。殘月出門時,美人和淚辭。琵琶金翠羽,弦上黃鶯語。勸我早歸家,綠窗人似花。)?!彼跃G色紗窗又指古代女子的居所。
綠窗中本來應(yīng)該芳春如許,芳華如許,可是“綠窗春與天俱莫”,是說那本來應(yīng)該美麗的芳華也與天時一樣遲暮了!
時光竟然是這樣的無情,所以“無一語,春遲暮”,讀來真是欲覺悲涼。
下片過片說:“待把相思燈下訴,一縷新歡,舊恨千千縷?!碑吘故蔷脛e重逢,畢竟是相愛的人終于就在眼前,總該說些開心的事吧?至少“可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可以說一說離別后的相思。
可是在燭光搖曳之下,才細述一點點新的歡愉,卻又勾起了無窮的舊恨。
那么這種無窮的舊恨是什么呢?看著相愛的人在搖曳的燭光下衰老的容顏,詩人大概在心底忽然產(chǎn)生千萬般悔恨。
當日的別離,辜負了大好的春光,那千絲萬縷的怨恨,如今卻無法消除。
于是他的心中脫口而出:“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边@大概是人世間最淺白,卻也最沉痛地感慨了。
人間啊人間,在這人世間最留不住的便是那鏡中一去不復返的青春和那離樹飄零的落花吧!
“朱顏辭鏡花辭樹”兩個“辭”字的使用,簡直是點石成金,妙用無窮。
所謂辭別,所謂告別,本是指臨行前用聲音表達離別之意,故而李白說“故人西辭黃鶴樓”,《木蘭詩》里則說“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所以這種辭別中本來帶著人性中溫柔的不盡繾綣之意,反過來不辭而別則顯得絕情。
所以“朱顏辭鏡花辭樹”這是一種多么不舍的離別?。s又是一種無可奈何的離別。當“朱顏辭鏡”若“芳花辭樹”,終歸塵土,而這一切又仿佛竟被命運掌控,無可奈何!
于是這樣“人間留不住”的悲哀不就是生命中難以承受之輕、之重嗎?
所以當王國維看著自己心愛的妻子病容日漸憔悴,大概心中久別重逢的歡愉也一下子變成了前路莫測的擔憂,多年離別的懊悔以及無可奈何地哀嘆。
相愛的人總是有著近于臨絕(臨絕,意思是猶臨終。漢 王充 《論衡·四諱》:“ 曾子 重慎,臨絕效全,喜免毀傷之禍也?!?唐 韓愈 《祭柳子厚文》:“嗟嗟 子厚 ,今也則亡,臨絕之音,一何瑯瑯!” 明 李東陽 《涼風臺》詩:“君不見 晉陽 書中臨絕語,曾為 樂陵 求樂處。”)的預感。十年重逢離別后,王國維看著心愛的妻子,寫下這樣傷感的《蝶戀花》,大概他心中已預感到了那個比悲傷更悲傷的結(jié)局。
就在王國維寫下“最是人間留不住”之后,第二年他的父親病逝,再一年他深愛的發(fā)妻莫氏也病逝了,到了第三年他的母親也相繼病逝。
“最是人間留不住”,留不住的又豈止是“朱顏辭鏡花辭樹”?。∷晕覀€人總覺得王國維這首《蝶戀花》當他寫下“最是人間留不住”的時候,這句話,冥冥中像一種預感,在時間的長河里,成為王國維未來命運的一點靈光與折射。
比如說“人間”這個詞,我們知道王國維詞評最有名的代表作就是《人間詞話》,而我們前此反復論及他的“人生三境論”也就是《人間詞話》中著名的論述。
其實不僅是《人間詞話》,王國維自己的詞作,他的詞集又叫《人間詞》。當然開始有《人間詞》甲稿,然后又有《人間詞》乙稿。
《人間詞》乙稿作于他的發(fā)妻莫氏離世之后,而《人間詞》甲稿就是他在莫氏去世之前的詞作合集。
《人間詞》、《人間詞話》,最后印證這句話的卻是王國維先生自己人生的理想和生命。
王國維先生幾乎是自學成才,成為一代大家。后來他應(yīng)該是出于對華夏傳統(tǒng)文明的認知與堅守,在清王朝覆滅之后卻受命任遜帝溥儀的南書房行走。
1925年,清華大學應(yīng)聘王國維為國學院四大導師,王國維還是在請示溥儀之后才就任的。
1927年的6月1日,清華國學研究院第二班畢業(yè),當日中午王國維先生還參加研究院師生敘別會,午后還拜訪了陳寅恪先生。
6月2日早晨,一切如常的王國維先生由清華校園乘車來到頤和園步行至排云殿西魚藻軒前,臨流徘徊,忽然自沉昆明湖,卒年五十一歲。
一代國學大師就這樣離開了讓他悲嘆莫名的人間!
后人在其衣內(nèi)發(fā)現(xiàn)遺書,云:“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jīng)此世變,義無再辱?!?/p>
關(guān)于王國維先生的死因史學界歷來爭議非常多,各種觀點莫衷一是。
我個人覺得還是陳寅恪先生在王國維逝世一周年忌日所傳的《海寧王靜安先生紀念碑》中說得深刻,他說:“先生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p>
又說:“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彰。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豹毩⒅?、自由之思想啊!
大概純凈而深厚的王靜安王國維先生之于那個末世、那個亂世,固然是一種偉大而獨特的存在,但大概同時也是一種悲哀而沉重的存在吧?
獨上高樓 · 王國維誕辰140周年紀念展圖片
“最是人間留不住”??!可惜這樣的人間留不住那樣偉大的王靜安!
可是在“朱顏辭鏡花辭樹”的悲哀里,王國維先生畢竟留下了另一種永恒,他留下了《人間詞話》和《人間詞》,他留下了《宋元戲曲考》和《紅樓夢評論》,他還留下了自由之思想和獨立之精神!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