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黑龍江日報)
轉(zhuǎn)自:黑龍江日報
《浮世長安:唐代的民俗與人文》/程薔 董乃斌 后浪/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25年3月
□劉小兵
《浮世長安:唐代的民俗與人文》這本書以扎實的學術功底和細膩的筆觸,復原了一個活色生香的唐朝,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輝煌時代各階層人們的喜怒哀樂。全書從唐代社會生活的多維層面切入,多點散射地勾勒出一個靈動脫俗的長安。
在歲時節(jié)日的記敘中,我們看到了上元夜長安城“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的盛況,感受到了寒食節(jié)“春城無處不飛花”的閑適,體會到了重陽節(jié)“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思念。這些節(jié)日不僅僅是季節(jié)的更迭,更是唐人情感的寄托。比如七夕這個古代的情人節(jié),作者就通過大量的詩文分析,展現(xiàn)了唐代女性在這個特殊日子里的情思與期盼。言為心聲細細明,借著那些繾綣的詩篇,那些意趣盎然的唐時節(jié)俗,也一并躍然紙上,引人神往。
如果要了解一個城市,最好走進它的菜市場。在長安城的市井生活篇中,我們仿佛聽到黎明的官街鼓聲,正悠然喚醒了沉睡中的長安。漫步長安街頭,東西兩市的胡商們與漢人討價還價聲,是那樣的此起彼伏。至于夜晚的揚州城,“夜市千燈照碧云”千萬盞燈高掛起來,不但照亮了天空,更映紅了商賈過客的笑臉。書中對唐代市井生活的還原,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國際化大都市的風采。那些賣胡餅的西域商人、說書的藝人、算命的術士,構(gòu)成了長安城最生動的底色。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通過對市署管理和各行業(yè)狀況的考證,讓我們穿越歷史風云,得以一窺唐代城市管理的精細和繁榮。
唐代,以開放包容著稱于世,尤其是女性的地位,與其他朝代大為不同。書中,展現(xiàn)了上至宮廷下至鄉(xiāng)村的女性生活,她們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隨著年齡、身份、地位的不同,呈現(xiàn)出各自的差異。作者通過文物考古和詩詞佐證,揭示了唐代女性在那個繁華社會中獨特的“她”力量。彼時的唐女子,既能夠吟詩作畫,也能夠像同時代的男士們一樣,騎馬射箭,充分享受生活的暢達。這些歷史細節(jié)的披露,無疑顛覆了公眾對古代婦女的傳統(tǒng)認知,也從一個側(cè)面展示了大唐的文明氣象。
至于文人士子的風貌,在書中也得到了立體呈現(xiàn)。作者敏銳地捕捉到了唐代文人身上那種獨特的俠義精神,分析了民間俠文化對士人品格的影響。通過梳理大量史料,書中還原了唐代士人的成長軌跡——他們不光有李白的恣肆豪放,也有杜甫的憂國憂民,還有白居易的親民愛民。這些文人的精神世界與民俗生活相互交融,構(gòu)成了唐代文化獨特的魅力。
此書宛如一座大型的浮雕,它讓滄桑歲月中那些模糊的面孔重新變得清晰可辨。作者通過大量詩文、筆記、墓志銘等第一手資料,為我們勾勒了唐代各階層人物的生活軌跡和心路歷程。新婚夫婦的喜悅、游子思鄉(xiāng)的愁緒、商人逐利的精明、農(nóng)夫勞作的艱辛……這些普通人的悲歡離合,穿越千年時光,不時叩擊著我們的心門。當合上書卷的那一刻,最難忘的不是那些宏大的歷史敘事,反而是書中描繪的日常生活細節(jié)更引人入勝。上元夜的燈火、市集上的叫賣、七夕夜的祈愿、重陽節(jié)的登高,這些看似平凡的瞬間,恰恰構(gòu)成了一個時代最真實的模樣。此書告訴我們,歷史不只有帝王將相的豐功偉績,更有普通人的柴米油鹽。正是這些日常生活的煙火氣,跨越著漫漫的歷史星空,彰顯著潤物細無聲的持久魅力。
此書如一股清流,清晰地映照出一個盛世的澄澈面影。它不僅僅是對相關民俗禮節(jié)的梳理,更是對那個開放、包容、多元的黃金時代的深情回望。琴瑟和鳴里,讓我們得以與千年前的古人侃侃對談?;蛟S,這就是歷史研究最動人的意義——讓我們在鑒古知今中,更好地理解當下,展望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