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島埠西市場,最近發(fā)生了一件讓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事。
一個原本毫不起眼的小海鮮攤,突然就成了整個市場甚至整個城市的焦點。
每天天還沒亮,攤位前就排起了長隊,大家都在等著一個姑娘,她被人們稱為 “螃蟹西施”,名叫楊梅。
一個賣螃蟹的姑娘,怎么就突然火得一塌糊涂了呢?
楊梅家做海鮮生意已經(jīng)整整30年了。
從她上初中的時候起,課余時間就開始幫著母親在海鮮攤忙活。
那時候的她,還是個青澀的小姑娘,對螃蟹也沒有那么多了解,更別提什么挑蟹的本事了。
每次被螃蟹夾到,她都會疼得眼淚在眼眶里打轉,只能一邊哭一邊找媽媽幫忙。
可誰能想到,命運的轉折來得如此突然。
高中時期,家里遭遇了重大變故,姥爺被查出患了癌癥,需要馬上做手術。
母親作為女兒,自然要在醫(yī)院全程陪護,這一去,家里的海鮮攤就沒人管了。
那些老顧客們,吃慣了她家新鮮肥美的螃蟹,突然發(fā)現(xiàn)攤位關門,心里別提多失落了,紛紛四處打聽。
楊梅看著著急,一咬牙,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驚訝的決定:休學,接手母親的攤位,繼續(xù)賣螃蟹。
這一賣,就是14年。
剛接手攤位的時候,楊梅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她雖然之前幫過忙,但畢竟沒有真正獨立經(jīng)營過。
螃蟹的種類、公母、肥瘦,這些都需要她重新學習。
一開始,她連公蟹和母蟹都經(jīng)常搞混,更別說挑出肥美的螃蟹了。
顧客們的眼神里充滿了懷疑,生意也冷冷清清。
有一次,一位顧客來買螃蟹,楊梅費了好大勁挑了幾只,結果顧客回家一蒸,發(fā)現(xiàn)螃蟹沒什么肉,第二天就氣沖沖地跑回來找她理論。
楊梅當時委屈極了,眼淚在眼眶里直打轉,但她知道,自己不能就這么放棄。
從那以后,她下定決心要學會挑蟹的本事。
每天凌晨,她就跟著母親去海鮮市場進貨,仔細觀察母親是如何挑選螃蟹的。
母親告訴她,公蟹膏厚,母蟹黃肥,而 “二母” 蟹則超級鮮,挑選的時候要看蟹尖、捏蟹臍。
楊梅把這些話牢牢記在心里,一有時間就琢磨。
為了練習手感,她甚至自己買了一堆螃蟹回家,一只只地去感受、去比較。
被螃蟹夾到手那更是家常便飯,一開始她還會疼得大喊大叫,后來慢慢習慣了,被夾到后只是淡定地拿剪子把螃蟹鉗尖兒剪下來,然后擠擠血,接著干活。
就這樣,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的嘗試和失敗,楊梅終于練就了一手 “一眼準” 挑肥蟹的絕技。
現(xiàn)在的楊梅,挑起螃蟹來那叫一個專業(yè)。
只要顧客說出自己的需求,是自己吃還是送朋友,她馬上就能在眾多螃蟹中挑出最合適的。
她一邊挑還一邊用青島話跟顧客嘮嗑,“公蟹膏厚,母蟹黃肥,二母超鮮,看看蟹尖,這里飽滿的就是肉多的”,那熟練的樣子,讓顧客們佩服不已。
而且她還特別注重螃蟹的品質,母親每天凌晨一兩點就去進貨,和那些批發(fā)幾十斤一筐通貨的商家不同,母親會一只一只地仔細挑選,只為了把最肥美的螃蟹帶回來。
楊梅常說:“我們要賣就賣最好的,只有這樣才能留住回頭客?!?/p>
也正是因為這份堅持,她家的螃蟹雖然價格不算便宜,從50元到230元不等,但顧客依然絡繹不絕。
可你知道嗎?楊梅的攤位位置其實并不起眼,在海鮮區(qū)的北邊,很容易被人忽略。
要是放在以前,她的生意雖然靠著老顧客還能勉強維持,但也絕對算不上火爆。
那么她到底是怎么火起來的呢?這就得說到網(wǎng)絡的力量了。
有一天,一位顧客來買螃蟹,看到楊梅漂亮的臉蛋和熟練挑蟹的樣子,覺得特別有意思,就隨手拍了一段視頻發(fā)布到了社交平臺上。
誰也沒想到,這段視頻就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瞬間激起了千層浪。
視頻里,楊梅那清爽的模樣和專業(yè)的挑蟹手法吸引了無數(shù)人的目光。
網(wǎng)友們紛紛驚嘆,原來賣螃蟹的姑娘也可以這么美、這么厲害!
一時間,楊梅的攤位火了,很多人專門從大老遠跑來,就為了看一眼這位 “螃蟹西施”,順便買幾斤她挑的螃蟹。
隨著名氣越來越大,楊梅的生意也越來越忙。
到了農(nóng)歷八月十五前,那簡直就是她一年中最忙的時候。
平均每天能賣1000多斤螃蟹,最忙的時候,一天能銷售2000到3000斤,換算一下,那就是1到1.5噸??!
全家老小都得出動幫忙,早上五六點就開始忙活,一直忙到下午四五點才能吃上早飯。
為了保證螃蟹能新鮮送到全國各地的顧客手中,楊梅每天都要發(fā)大量的快遞,單日光順豐運費就要付兩萬塊。
有一次,一位從上海來青島旅游的游客,臨走時在楊梅的攤位上買了些螃蟹帶走。
回到上海后,他把螃蟹送給了做企業(yè)的朋友。
朋友一吃,哇,那鮮美的味道讓他贊不絕口,馬上聯(lián)系楊梅,讓她搭配海鮮禮盒,一下子就訂了30萬的貨,發(fā)往全國各地。
這可把楊梅樂壞了,但同時也讓她更忙了。
你以為這就完了?其實,在這火爆生意的背后,楊梅付出了太多的艱辛。
冬天的時候,攤位靠近門口,北風呼呼地往里灌,那叫一個冷啊。
她的手、耳朵、臉還有腳,都長滿了凍瘡。耳朵上的凍瘡好了又爛,爛了又好,到現(xiàn)在都還留著疤。
可即便如此,她依然每天堅守在攤位前,熱情地為每一位顧客挑選螃蟹。
因為工作太忙,她連逛街買衣服的時間都很少,更別說談戀愛了。
都30多歲的人了,還是單身,她總是笑著說:“我把時間都給了螃蟹,它們就是我的‘對象’?!?/p>
對于自己的走紅,楊梅有著清醒的認識。
她知道,一開始可能是因為自己的顏值吸引了一些人,但真正能留住顧客的,還是自己的挑蟹本事和螃蟹的品質。
“做生意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要實實在在地為顧客著想。當顧客吃到我挑的肥螃蟹,給我發(fā)來好評的時候,那種幸福感和成就感,比掙多少錢都要開心。”
現(xiàn)在,她的微信里有近3萬的客戶,很多人都和她成了朋友。
大家不僅是沖著她的螃蟹來的,更是沖著她這個人來的。
在這個充滿誘惑的時代,也有不少人想利用楊梅的名氣賺錢。
曾有網(wǎng)紅公司找到她,開出了誘人的條件,想讓她轉型做網(wǎng)紅,通過直播帶貨等方式賺大錢。
但楊梅想都沒想就拒絕了,她說:“我就喜歡賣螃蟹,喜歡和顧客面對面交流。我不想因為那些虛無的東西,丟了自己的初心?!?/p>
如今,楊梅的故事在青島埠西市場,乃至全國都傳得沸沸揚揚。
用自己的堅持和努力,書寫了一個普通人的傳奇。
她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無數(shù)個日夜的付出和對品質的執(zhí)著追求換來的。
讓我們看到,在平凡的崗位上,只要用心去做,也能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光芒。
下次你要是去青島埠西市場,可別忘了去看看這位 “螃蟹西施”,說不定還能跟她學兩手挑蟹的絕技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