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提起張晚意,大家腦子里蹦出來的大概都是《覺醒年代》里那個寧死不屈的陳延年,或者《長相思》里瘋批深情的玱玹。
總之,一個嚴肅、正經(jīng),甚至有點“苦大仇深”的演員形象。
可誰能想到,這家伙上了《花兒與少年7》,直接讓觀眾笑到頭掉,原來私底下的他,竟然是個隱藏的“喜劇人”!
節(jié)目剛官宣他要參加的時候,不少人還捏了把汗。
花少可是出了名的“修羅場”,前幾季嘉賓沒少挨罵,張晚意這種“老干部”性格,能行嗎?
結果呢?人家不僅沒翻車,反而成了這一季的“快樂源泉”。
先導片里,導演問他:“你是計劃型(J人)還是隨性型(P人)?”他一本正經(jīng)地回答:“我是個P!”
緊接著補充:“我喜歡別人計劃我,讓我干啥都行?!?/p>
這話一出,彈幕直接笑噴。
誰能想到,熒幕上那個氣場兩米八的“瘋批帝王”,私下居然是個“聽話小弟”?
更搞笑的是他的“極簡主義”。
出國旅行,別人行李箱塞得滿滿當當,他倒好,就帶了一塊香皂,還理直氣壯地說:“洗臉、洗頭、洗澡,三合一!”
網(wǎng)友直接封他“極簡戰(zhàn)神”,這操作,簡直是把“糙漢”人設進行到底。
可偏偏他又特別細心,管錢的時候精打細算,連出門吃飯都惦記著裝錢的袋子,那英調侃他:“金牛座就是摳!”
他不但不生氣,還樂呵呵地接梗:“對,我管錢最合適?!?/p>
這種反差,誰看了不說一句“真實”?
最讓人意外的是他的綜藝感。
你以為他是來湊數(shù)的,結果他成了最會接梗的那個。
節(jié)目組搞事情,問他們:“7個人分一根冰棍,是不是發(fā)展太快了?”
一般人可能尷尬得腳趾摳地,他倒好,一臉淡定地化解:“我們是一起分一根冰棍,不是一起嗦一根冰棍!”
這話一說,現(xiàn)場直接笑炸。
還有一次,大家商量省錢,他突發(fā)奇想:“要不7個人輪流用一間房洗漱?”
那英直接笑瘋:“跟你過日子我得瘋!”
可偏偏他一臉認真,仿佛真的在考慮可行性。
這種“用最正經(jīng)的表情說最離譜的話”的風格,簡直綜藝感拉滿。
不過,最讓觀眾共鳴的,大概還是他的“暈車人設”。
坐大巴上山,別人興高采烈看風景,他呢?
面色慘白,仰頭抱肚,一副“生無可戀”的樣子,連手機都不想掏。
網(wǎng)友紛紛感嘆:“這不就是出門旅游的我嗎?”原來大明星也會暈車,瞬間覺得他接地氣得不行。
當然,張晚意也不是全程搞笑,他那種“情緒穩(wěn)定”的特質,反而成了節(jié)目里的一股清流。
馬思純問他:“你會不會憤怒?”他搖搖頭:“不會,沒什么好氣的,一會兒就過去了?!?/p>
這話讓不少觀眾驚訝。
年紀輕輕,怎么活得這么通透?
仔細想想,這種性格或許正是他能輕松融入團隊的原因。
不爭不搶,干活勤快,需要的時候還能接梗調節(jié)氣氛,這樣的“綜藝萌新”,誰不喜歡?
其實,張晚意的“反差”恰恰證明了一點,演員的真實性格,往往和熒幕形象相差甚遠。
觀眾習慣了他在正劇里的“硬漢”模樣,卻沒想到私下的他既幽默又隨和。
這種“打破認知”的過程,對演員來說其實是把雙刃劍。
一方面,綜藝能讓觀眾看到更立體的自己;但另一方面,如果過度曝光,也可能讓觀眾在看劇時“出戲”。
好在張晚意把握得不錯,既展示了真實性格,又沒丟掉演員的神秘感。
說到底,張晚意上《花少7》算是來對了。
節(jié)目里的他,既有“極簡戰(zhàn)神”的搞笑,又有“財務總監(jiān)”的靠譜,還能和不同性格的嘉賓自然互動。
觀眾這才發(fā)現(xiàn),原來他不只會演“苦大仇深”的角色,也能把生活過成輕喜劇。
這樣的他,反而讓人更期待未來的作品。
一個能在綜藝里放得開、在戲里又收得住的演員,誰不想多看幾眼呢?
現(xiàn)在的張晚意,或許正站在一個微妙的轉折點上。
綜藝讓更多人認識了他,但最終,觀眾記住的還是會是他塑造的角色。
好在,無論是《覺醒年代》里的陳延年,還是《花少7》里的“快樂打工人”,他都證明了一點:
真誠,永遠是最打動人心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