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突然“自告奮勇”,對中國釋放一個強烈信號。
什么信號?
觀察者網報道稱,澳大利亞駐美大使陸克文在參加一場活動時表示,他發(fā)現(xiàn)美國潛艇、戰(zhàn)斗機在研發(fā)過程中嚴重依賴稀土,而澳大利亞作為美國盟友,可以幫助其解決這個頭等難題——擺脫對華依賴。重點是,陸克文直言澳大利亞有足夠能力去幫助美國。
(澳大利亞前總理兼現(xiàn)在的駐美大使陸克文,他聲稱在中美稀土戰(zhàn)下,澳大利亞幫得上忙)
那么,這份底氣到底從何而來?
從稀土礦產儲量來說,澳大利亞確實有能力,總稀土儲量,足足有570萬噸,位居全球第四。尤其埃尼巴礦區(qū),重稀土儲量全球領先,布朗斯山脈項目更是被外界視為唯一能夠替代中國重稀土的來源。
數(shù)據(jù)顯示,一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要用到大概230公斤的稀土,一艘弗吉尼亞核潛艇,則用到4173公斤稀土,在澳大利亞看來,完全可以滿足需求。
此外,萊納斯公司也透露,中重稀土分離技術沒有想象中難以突破,只要將其產能遷移到澳大利亞之后,就能夠開發(fā)軍用級稀土項目。
就目前來看,澳大利亞確實可以給美國帶來巨大希望,但往深層分析后就能發(fā)現(xiàn),這卻是個“餿主意”。因為澳大利亞過于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也低估了中國全產業(yè)鏈優(yōu)勢。
換言之,聯(lián)合美國妄想撼動中國稀土主導權,實屬天方夜譚。
(稀土加工設施,而不論是規(guī)模還是萃取技術,澳大利亞都和中國有著巨大差距)
首先,絕對規(guī)模差距明顯。澳大利亞產量雖多,但和中國比起來,卻也僅僅占據(jù)到我們的5%而已;
其次,技術代差過大。中澳萃取技術不同,澳大利亞沿用了傳統(tǒng)溶劑萃取法,中國則采用串級萃取工藝,前者不僅分離設施產能不足、效率不足,純度也只達到軍用標準的六成。
什么概念?澳大利亞生產的稀土,根本不足以滿足F-35這類高端裝備需求。
況且,就算掌握萃取技術,澳大利亞也缺乏最關鍵的萃取塔與自動化控制系統(tǒng),一旦設施斷供,那美澳聯(lián)手打造的供應鏈,自然也無法繼續(xù)下去。
最后,時間問題。關稅戰(zhàn)背景下,中國出臺《稀土管理條例》,強化對稀土出口到的管控力度,直接打了特朗普一個措手不及。即便現(xiàn)在獲得了澳大利亞相助,美國在短時間內也不可能找到一個可替代中國稀土產量、質量的人選。
美國能源部也評估稱,至少耗費10年之久和300億美元,也才能構建出一套在短期內維持軍工生產的供應鏈。請注意,這里用到的是“短期”和“維持”兩個字眼。
中國有一句老話總結的很到位,那就是“遠水救不了近火”。
(就目前來看,中美之間的稀土戰(zhàn)還會繼續(xù)下去)
不難看出,美國正極力構建一套將中國排除在外的稀土供應鏈,基于《國防生產法》,美政府還預計投入4億美元以上的資金,用來支持稀土分離技術研發(fā)。
同時,不少本土礦產也引入先進的配套設施,旨在構建全鏈條產能,盡快填補高端裝備的稀土漏洞。
而澳大利亞,便是該計劃的核心一環(huán),負責替代中國生產稀土。
說到底,這是中美關稅戰(zhàn)的又一次隱形較量,只不過戰(zhàn)場從貿易換成稀土領域而已,但西方供應鏈脆弱性明顯,不管是拉攏澳大利亞,還是得手烏克蘭礦產,都很難真正撼動到中國稀土主導權。
未來,技術壁壘正因為美國的危險舉措而不斷抬高,我們有必要加強警惕,豐富反制手段,落子新興技術并提前布局,只有這樣,中國才能夠在關鍵節(jié)點控制權爭奪上,不會落下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