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太原,不帶這10樣算白來,當?shù)匚穆谜f的
太原飲食,味承千年三晉文脈,融山川之氣與人文之韻。
作為九朝古都,晉商故里的煙火江湖里,過油肉堪稱晉菜翹楚。
其選料必是豬里脊肉,經(jīng)浸、滑、炒三道工序,配木耳、冬筍提鮮,色澤金黃而肉質(zhì)鮮嫩,
早在清代《調(diào)鼎集》便有記載,盡顯晉人烹肉"精于火候,淡中求鮮"的智慧。
晨霧中的街巷,常飄著頭腦的暖香。
這道由傅山為母創(chuàng)制的養(yǎng)生佳肴,以羊肉、黃芪、藕根等慢熬成羹,
配帽盒與腌韭菜食用,既有"冬補三九"的養(yǎng)生哲學,更藏著晉人孝親重禮的溫情。
傅山手書"清和元"匾額傳世,讓市井滋味染上筆墨香。
歲時節(jié)令里,飲食更見民風。
春節(jié)必吃黃米油糕,取"步步高"之意;
臘八日,雜米豆與紅棗同煮,街巷彌漫甜香。
從晉商宴席的精細到市井小吃的質(zhì)樸,太原飲食如汾水長流,
在變遷中守本味,于煙火間見真章。
老陳醋
那可是三千年前的老祖宗就傳下來的手藝!
西周那會兒叫“醯”,《周禮》里都寫著呢,晉陽(也就是現(xiàn)在的太原)早就有醋坊了,
比咱爺爺?shù)臓敔斶€早得多。
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shù)》里記了二十多種做醋的法子,
這醋咋做的?
高粱蒸熟了拌大曲,酒精發(fā)酵完再醋酸發(fā)酵,關(guān)鍵在“熏醅”——拿火一烤,
醋香“唰”地就竄出來了,顏色也變成深褐色,跟琥珀似的。
最后“夏伏曬、冬撈冰”,曬足一年,水分蒸發(fā)掉,酸香全濃縮進去,這才叫“老陳醋”!
你瞅那掛杯的稠度,倒碗里能拉絲,酸得柔和,回口還帶點甜,空口喝都上癮。
晉祠大米
這米產(chǎn)自晉祠鎮(zhèn)一帶,歷史老鼻子了,東漢時候就開始種,
后來還成了皇家貢品,范仲淹、歐陽修這些大文豪都夸過它。
這米粒大飽滿,半透明還帶點微褐色,煮出來的飯粒粒分明,香氣能飄滿屋。
吃起來軟糯又有嚼勁,連蒸好幾回都不爛,口感依舊鮮亮,所以有“七蒸不爛”的說法。
為啥這么好吃?
全靠晉祠的難老泉,那水是地下巖溶水,恒溫17度,含礦物質(zhì)多,
再加上黑土地肥得流油,種出來的米能不香嗎?
你拎上幾袋回家,不管是煮干飯還是做元宵,
都能讓家人嘗嘗這“北國江南”的味道。圪蹴下吃一口,保準你回味無窮!
陽曲小米
太原的“金珠珠”,夏商時就種開了,是黃河流域的老農(nóng)貨。
清光緒年間,慈禧逃難到陽曲,喝了一碗小米粥,直夸“可帶勁了!”,從此成了皇家貢品。
這小米粒小卻圓潤,蠟黃的皮兒泛著光,
煮成粥黏糊糊的,米油厚得能掛勺,甜香直往鼻子里鉆。
陽曲人說“早稠午糝晚稀粥,一天三頓不離口”,
老輩兒傳下來的吃法,暖胃又暖心。
這小米不簡單,蛋白質(zhì)、維生素E比普通米高,丙氨酸含量足。
現(xiàn)在陽曲小米有了地理標志帶回去熬粥、蒸饃饃,全家都稀罕。
來太原,不拎袋陽曲小米,等于沒嘗過正宗的山西味兒!
清徐葡萄
那可是有年頭的好東西!
打漢朝起就有了,說是當年有個王姓商人從西域帶回枝條,在馬峪邊山種下,慢慢就傳開了。
唐宋時候成了貢品,連魏文帝曹丕都夸“甘于鞠蘗”,
唐太宗李世民更拿它釀酒,封了“李氏作坊”。
司馬光也寫過“齋釀葡萄熟”,這歷史,夠厚吧?
這葡萄粒大皮薄,黑雞心像雞心,黑紫發(fā)亮,咬一口甜水直冒;
屏兒葡萄能剝皮,做菜絕了;
龍眼葡萄釀酒更是一絕,錦杯牌白葡萄酒拿過全國銀獎。
現(xiàn)在品種更多,巨峰、卡拉斯玫瑰啥都有,甜中帶酸,回味悠長。
清徐人說話實在,夸葡萄就說“這葡萄真?zhèn)€是甜到心坎坎里了!”。
清徐葡萄,甜得實在,歷史更實在,帶回家,吃的不僅是味道,更是兩千年的文化!
六味齋醬肉
始于1738年,前身是乾隆年間北京“天福號”的分號,1938年落戶太原。
老太原人常說:“六味齋的醬肉,肥的透亮,瘦的帶勁!”
這醬肉講究“三煮兩晾”,用百年老湯文火慢燉,肘花卷得瓷實,醬肉片得透亮。
咬一口,肥肉油潤不膩,瘦肉酥軟入味,咸香中帶點回甜,
配個太原刀削面,那叫“美咂啦”(方言:舒服極了)!
自開宗立派到如今的270年來,一直保持著獨有的以手工技藝為基礎的加工方法。
從選料、分割,到加入多種藥材和調(diào)味料,經(jīng)鹵制、醬制、刷醬而成。
裝鍋時,層次、順序都有嚴格要求。煮制時,武火、文火要把握適度,
要一摸、二看、三聽、四聞,
即用手摸來判斷煮制質(zhì)量,看火、看肉、看湯,聽湯的濃度,聞肉的氣味。
肉經(jīng)過長時間的煮燜,湯變成汁,
煮出來的油也滲入肉中,肉皮油亮,紅中透紫,香味四溢。
太谷餅
是山西太谷的百年老字號,明末清初就有了,算下來有四百多年歷史。
光緒年間慈禧太后逃到山西,嘗了這餅子直夸“香軟不膩”,從此成了貢品。
現(xiàn)在太谷餅制作技藝還是國家級非遺,咱老太原人走親訪友都捎它當伴手禮。
這餅子圓咕隆咚像個月亮,表面烤得金黃金黃,掰開能看見蜂窩眼。
咬一口外皮酥得掉渣,里頭軟乎得像棉花糖,甜絲絲帶著麥香。
老太原人管好吃叫“美咂咧”,您要是來山西,不捎兩盒太谷餅,那可真算白跑一趟。
現(xiàn)在太谷餅出了新口味,有核桃的、紅棗的,但最地道的還得數(shù)原味。
郭杜林月餅
山西人中秋必吃的“老味道”!
這月餅來頭可不小,清康熙年間,太原城里的郭、杜、林三位糕點師傅,
有回醉酒誤了時辰,面發(fā)過了頭,急中生智摻生面、麻油、飴糖一通折騰,
沒想到烤出來的餅酥軟香甜,大伙兒搶著買,后來就用仨人姓氏命名,成了“郭杜林”。
連慈禧老佛爺逃難到太原時嘗了都夸好,直接定為貢品,你說排場不排場?
這月餅模樣樸實,扁圓扁圓的,表面刷著糖漿,嵌著芝麻、紅絲,紋路像水波紋。
別看長得不花哨,咬一口那叫一個“美氣”!
外皮酥得掉渣,里頭餡料扎實,核桃、芝麻、花生混著胡麻油的香,甜而不膩,越嚼越香。
剛出爐的皮硬,得在陶缸里“窖”上一個月,皮綿餡酥,那才叫到位!
如今這郭杜林月餅可是國家級非遺,
太原人走親訪友、外地人帶回家,圖的就是這口老手藝。
徐溝豆腐干
可是太原清徐的一絕,硬中帶韌,咸香耐嚼,吃起來可帶勁了!
這豆腐干的歷史能追溯到唐朝前期。
這豆腐干為啥這么好吃?
原料是本土優(yōu)質(zhì)大豆,水質(zhì)也講究,制作工藝更是精細,
得經(jīng)過16道工序,選料、破皮、浸泡、磨醬、煮醬、點豇、壓醬、打塊、晾曬、鍋煮,一道都不能少。
佐料有鹽、黑醬、大茴、小茴、花椒、桂皮、香葉,色澤用白糖炒熟染色,
品種多得很,名干王、熏干王、香干、鮮魚干、雞肉干、麻辣干,
五十多個品種,想吃什么口味都有。
咬一口,咸香在嘴里散開,越嚼越有味道,美太太!
晉祠元宵
那可是有年頭的好東西!
相傳漢文帝劉恒在晉陽當王時,就愛吃這口糯米團子,后來當上皇帝,
正月十五夜游回來,讓宮女煮了這團子吃,一高興就賜名“元宵”,寓意團圓,這習俗就傳開了。
晉祠元宵滾的是兩千年前的古法,
用的是晉祠大米,配核桃、芝麻、桂花醬,那叫一個香!
這元宵長得圓滾滾的,白得像雪球,咬一口,軟糯得能拉絲,甜而不膩,帶著米香和花香。
老太原人夸它“可帶勁了”,外地人吃了都直咂嘴。
現(xiàn)在還有沙棘、木糖醇這些新口味,年輕人也愛得不行。
晉祠元宵不光是吃的,更是文化。
人家現(xiàn)在可是省級非遺,這元宵,滾的是味道,也是太原人的驕傲!
孟封餅
是太原清徐縣的“面點狀元”,起源于清光緒十年,
由老字號“昌發(fā)祥”的創(chuàng)始人趙晉山創(chuàng)制。
這餅子講究“三揉九醒”,面皮得疊成36層,烤出來焦黃酥脆像千層酥。
咬一口“咔嚓”響,甜而不膩的棗泥混著胡麻油香,
后味還帶點椒鹽的咸香,跟喝完醋溜魚湯似的,嘴里直泛酸水。
本地人買餅講究“捏邊看層”,
正宗的孟封餅邊沿能捏出半指寬的酥皮。
這餅子冷熱都好吃,涼著吃更絕,表面凝著糖塊,
外脆里軟,層層口感在嘴里化開,堪稱“絕”字。
原味、紅棗味兩種,每一種都是不能拒絕的美味。
灶膛的火苗舔著鍋底,醋香、米香、面香擰成一股繩,鉆進巷子深處。
您坐定了,甭管是圪蹴在街邊小凳,還是倚著老字號油亮的柜臺,
夾一筷子過油肉,咂摸一口滾燙的頭腦,那滋味便順著喉嚨滾下去,
直落到腸胃記得住的地方。
幾千年的日子,就這么被揉進了面團,燉進了老湯,晾曬在醋缸旁。
吃飽了,身上暖了,抬頭看看,老字號的招牌被日頭曬得發(fā)燙。
這太原城的煙火,它養(yǎng)人,也養(yǎng)心……
您說,是不?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