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父親殺子,這是人類倫理里最反常的背叛。更殘酷的是,手段竟是敵敵畏。貴州,這片山水秀麗的土地,最近卻被一場家庭慘案刺痛了輿論神經:一名父親,因家庭矛盾,親手毒死了年幼的兒女。孩子們本該是在課間嬉笑、飯桌邊爭搶雞腿的年紀,卻在劇烈的痛苦中窒息而死。而下毒的人,不是陌生人,不是仇敵,而是他們叫了一聲“爸爸”的人。
這不是新聞標題里的冰冷案件,而是一個家庭的撕裂現場。事件發(fā)生在貴州農村,一名父親因與妻子感情不和,生活壓力積累到極點,選擇了最殘忍的出口:把敵敵畏兌進飲料里,讓自己的孩子喝下去。短短幾分鐘,孩子們哭喊、掙扎、抽搐,最后沒能等來任何“救命”。而他站在旁邊,看著、冷眼,甚至可能在心里告訴自己:這才是解脫。
殘酷嗎?太殘酷。但更殘酷的是,這并不是孤案。翻翻新聞,類似“父親殺子”“母親投毒”“夫妻同歸于盡”的悲劇,每隔幾個月就會沖上熱搜。兇手不是歹徒,而是孩子最親的人。原因幾乎千篇一律:家庭矛盾、經濟壓力、心理失衡。最后的出口,卻是最極端的毀滅。
沖突點在哪里?在于社會想當然的信念——父母天性是愛,家是避風港。但現實一次又一次扇我們耳光:當情感耗盡,當矛盾惡化,當生活壓垮人時,這個所謂的“避風港”,比陌生人更危險。孩子最脆弱,最沒有選擇,他們根本逃不掉。
很多人問,怎么可能?一個父親怎么下得去手?但答案其實殘忍而簡單:他不是一夜之間變成魔鬼的。敵敵畏下去之前,是一層層積壓的失衡。夫妻爭吵,家庭失和,社會支持系統(tǒng)薄弱,心理疏導渠道缺位,貧困與孤立疊加。長期的絕望,慢慢腐蝕掉人的底線。當底線消失,毒藥只是順手的工具。
有人說這是個人罪惡,殺人就是殺人,不必扯那么多背景。這話沒錯,法律必須嚴懲。但如果只盯著“這個父親多么禽獸”,卻不去問“為什么總有人走到這一步”,那下一個悲劇照樣會發(fā)生。敵敵畏永遠買得到,家庭矛盾永遠存在,社會風險點就一直在那兒。
影響在哪里?首先是孩子的死亡,這是任何詞語都無法填補的空洞。其次是家庭的徹底崩塌:母親失去了孩子,親戚背上罵名,村莊成了“案發(fā)地”。更大范圍的影響,是社會信任的侵蝕。孩子該信任父母,妻子該信任丈夫,鄰里該互相支撐。但這樣的案件告訴人們:最親的人,可能是最狠的人。
關鍵變量在哪里?第一,是農村困境。經濟貧瘠,社會支持稀薄,家庭一旦出事,沒有調解的出口,只有“忍”和“崩”。第二,是心理健康缺口。多少基層人群連“抑郁”兩個字都沒聽過,更別提尋求幫助。情緒只能壓著,直到爆炸。第三,是法律震懾雖有,但預防缺位。大家都知道殺人要償命,但這并沒能擋住一再發(fā)生的同類案件。為什么?因為在某些人眼里,自己的人生已經結束,死亡和坐牢反而是解脫。
這類案件不僅是一個父親的罪行,更是社會的病灶暴露。法律會給出答案,判他死刑還是無期。但社會需要給出更難的答案:如何讓人不至于走到絕路。心理疏導要進農村,家庭矛盾調解要常態(tài)化,社會安全網要能兜住極端個案。否則,每一次新聞的血色標題,都會在幾個月后被新的悲劇取代。
最痛的不是“父親殺子”這四個字,而是我們已經見怪不怪。毒藥不是瓶子里的敵敵畏,真正的毒藥,是一點點積壓的絕望,是看不到希望的生活,是沒人伸手拉一把的孤立。當父親不再是父親,當家不再是家,那就是社會的警報。我們可以罵這個到天亮,但更重要的是防止下一個人走上同樣的路。這才是這起貴州慘案,留給我們的最沉重的追問。
人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