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這些年的傳奇女性,鄧文迪算一個。
但今天要說的李一諾,人生履歷簡直比電視劇還精彩,18歲直接保送清華,27歲就拿下博士學位。
事業(yè)干得風生水起的同時,還抽空生了3個娃,38歲替“世界首富”花錢,40歲自己辦學校搞改革,這魄力沒幾個人能比。
單親家庭里長出的學霸
李一諾從小跟著媽媽長大,媽媽是個很有想法的知識女性,雖然一個人掙錢養(yǎng)孩子壓力特別大,但她總說“讀書才能有出路”,再苦再累也要保證女兒的學習。
媽媽工作特別拼命,能力強,在單位很受認可,但也因為太投入工作,和爸爸的矛盾越來越深,最后走到離婚這一步。
離婚后,媽媽一邊在職場打拼,一邊照顧孩子,白天忙工作,晚上回家做飯、輔導功課,這種堅韌的生活態(tài)度,讓李一諾從小就明白,想要改變生活,只能靠自己努力。
看著媽媽為了生活奔波的樣子,她學習更用功了,上課認真聽講,下課主動找難題做,成績在班里一直是前幾名。
18歲被保送清華,李一諾還沒來得及高興太久,就被現(xiàn)實狠狠打臉,入學后的第一門微積分考試,她就栽了跟頭,分數(shù)低得讓她自己都不敢相信。
換作別人,可能早就灰心喪氣,甚至打起退堂鼓了,但李一諾偏不,靠著一股倔勁兒,愣是把成績追了上來。
本科畢業(yè)時,李一諾憑著亮眼的成績,一舉拿下全額獎學金,順利踏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攻讀分子生物學博士,要知道,別人讀博士少說也得五六年,可她只用3年就完成學業(yè),27歲就戴上了博士帽。
在實驗室里,她經(jīng)常一待就是十幾個小時,反復驗證實驗數(shù)據(jù),這份專注和毅力,讓導師都贊不絕口。
事業(yè)家庭兩手抓
博士畢業(yè)后,所有人都覺得李一諾會順理成章留在高校搞科研,或者進研究所做實驗,誰能想到,她直接來了個大跨界,跑去了麥肯錫做商業(yè)咨詢。
要知道麥肯錫可是全球頂級咨詢公司,員工基本都是金融、管理專業(yè)出身,她一個學分子生物學的門外漢,這轉行的跨度,擱誰聽了都得說一句太敢了。
剛進麥肯錫,李一諾確實很不適應,同事們討論的商業(yè)術語、分析模型,她聽著像天書,但她有股不服輸?shù)膭艃?,白天跟著同事做項目,晚上回家熬夜學習商業(yè)知識,把案例打印出來,坐地鐵的時候都在看。
誰能想到,一個零基礎跨界的門外漢,靠著邊學邊拼,6年時間就成了麥肯錫北京辦公室的合伙人,33歲那年,李一諾更是打破紀錄,成了公司最年輕的全球合伙人,年薪輕松突破百萬美元。
在麥肯錫,李一諾專門啃醫(yī)療產業(yè)和公共衛(wèi)生領域的硬骨頭,中國醫(yī)療改革咨詢這種難事兒,她也參與其中,不管客戶遇到多復雜的問題,她總能想出辦法解決,慢慢成了公司里挑大梁的人物。
事業(yè)順風順水的時候,李一諾又多了一個身份,就是媽媽,在麥肯錫工作的4年里,她接連生下3個孩子。
很多職場女性生一個孩子都覺得手忙腳亂,她生3個還能把工作做好,這時間管理能力簡直絕了。
那段時間,李一諾的日程表排得滿滿當當,白天在公司開會、做方案,處理幾百萬的項目,晚上回家給孩子喂奶、換尿布,哄他們睡覺,周末更忙,上午參加孩子家長會,下午又要趕去公司開項目會。
有人問她怎么做到的,她說其實也沒什么秘訣,就是提前規(guī)劃好時間,工作的時候專心工作,陪孩子的時候就一心一意陪他們玩。
38歲那年,李一諾的人生又迎來一個重大轉折,有一回,李一諾和比爾·蓋茨聊天,蓋茨說了個讓人揪心的數(shù)據(jù),全球每年幾十萬孩子因為瘧疾丟了性命,可瘧疾研究拿到的經(jīng)費,連男性脫發(fā)研究經(jīng)費的四分之一都不到。
就因為給窮孩子治病賺不到錢,這些本該被重視的生命,在資本眼里變得沒那么重要,
這句話像一記重錘,敲醒了李一諾,她開始反思,自己在麥肯錫幫大公司賺錢,雖然收入高、有成就感,但和拯救這些孩子的生命比起來,到底哪個更有意義?
左思右想,李一諾干了件讓所有人驚掉下巴的事,辭去麥肯錫全球合伙人的高薪職位。
要知道這個決定意味著什么?百萬年薪直接砍掉三分之二,跑去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搞公益,任誰聽了都得問一句值得嗎?
身邊很多人都不理解,覺得她太沖動,但她知道,這是自己內心真正想做的事。
加入蓋茨基金會后,李一諾負責北京代表處的工作,主要做三件事,改善全球健康、推動教育發(fā)展、促進多方合作。
在健康領域,她發(fā)現(xiàn)很多地方防治結核病有難題,病人不僅要花錢買藥,還要花路費去醫(yī)院復查,很多人因為沒錢就斷藥了。
李一諾和團隊想辦法,給病人報銷路費,提供營養(yǎng)費,還研發(fā)電子藥盒提醒他們按時吃藥。
在瘧疾防治上,除了發(fā)蚊帳這些傳統(tǒng)辦法,還支持研究讓蚊子絕育的新技術,從源頭減少瘧疾傳播。
40歲給孩子挑學校時,李一諾被現(xiàn)實狠狠上了一課,國際學校學費貴得咂舌,學的東西卻和國內實際八竿子打不著,公立學校又陷入應試怪圈。
孩子天天熬夜寫作業(yè),家長跟著雞飛狗跳,一年課外輔導費動不動就是幾十萬。
再加上她在麥肯錫做招聘,接觸過很多名校畢業(yè)生,發(fā)現(xiàn)不少人雖然學歷高,但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想做什么工作。
這讓她下定決心,要自己辦一所學校,改變這種狀況,當時美國興起個性化微校的風潮,
學校不搞題海戰(zhàn)術,而是通過項目式學習、李一諾和丈夫專門跑到國外,實地考察那些創(chuàng)新學校是怎么教學的,回國后很快就把一土學校辦了起來。
剛建校的時候,李一諾遇到的麻煩事兒一樁接一樁,缺資金、少老師、家長也不信任。
但她咬牙堅持下來了,如今一土學校不僅在北京站穩(wěn)腳跟,還把分校開到了廣州、杭州,成了教育圈里大家都在討論的明星學校。
結語
今年48歲的李一諾,依然沒停下探索的腳步,8月15日,她和《連線》雜志創(chuàng)始人凱文·凱利直播連線,兩人聊的話題特別前沿,從人工智能怎么改變教育,到未來的工作會變成什么樣。
這場直播后,很多人感嘆,李一諾都已經(jīng)這么成功了,還在不斷學習新東西,從學術到商業(yè),從公益到教育,她的每一次轉變都讓人意外,但又讓人佩服。
她用自己的經(jīng)歷證明,人生沒有固定的劇本,只要敢想敢做,不管什么年紀,都能活出不一樣的精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