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說畢加索的全名為:巴布羅·迭戈·何塞·弗朗西斯科·狄·保拉·胡安·納波穆西諾·瑪莉亞·狄·洛斯·雷梅迪奧斯·西普里亞諾·狄·拉·圣地西瑪·特里尼達·路易斯·畢加索。
如果你能一口氣念完,說明你語速很快
他是20世紀的藝術大師、立體主義的開山鼻祖,他讓世界大吃一驚,不僅把世界翻了個身,而且,還賦予了它新的眼睛。他就是巴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
提到畢加索(閉家鎖),可能還有人會想到“居里夫人”,因為,這分明就是宅男宅女的代名詞?。ɑ?。
當然,對于大多數(shù)看官而言,這位藝術大師最吸引眼球的,莫過于其異于常人的創(chuàng)作思維。比如畢加索最為人熟知的代表作之一,《格爾尼卡》,乍一看,會讓你覺得這就是一堆混亂的涂鴉。
沒錯,這幅畫所描繪的,就是一種【混亂】!
這幅畫創(chuàng)作于1937年,那一年的4月26日,西班牙北部重鎮(zhèn)格爾尼卡,被德國空軍夷為平地,無數(shù)平民百姓或死或傷。義憤填膺的畢加索,以此事件創(chuàng)作了一幅裝飾壁畫,并在巴黎世界博覽會的西班牙館中展出,用來表達對法西斯暴行的抗議,和對死傷者的哀悼。
那殘缺的肢體、扭曲的面龐,用黑、白、灰三色不斷重疊,陰郁且悲涼的氣氛,以這樣一種又有寫實又有象征的手法展現(xiàn)出來。
上位圣痕所致敬的,就是這幅畫。而你將滿星圣痕背景放大后,就能看到暗藏的《格爾尼卡》。
同時,這個短發(fā)蘿莉手中拿著的面具,和滿星背景的女性頭像,所象征的,則應該是畢加索代表的立體主義。
立體主義畫作通常不會遵循傳統(tǒng)西方繪畫的透視法,而是將背景與畫面穿插,用二維空間的畫作特色來表現(xiàn)三維空間的“錯覺”,簡單來說,我所理解的立體主義,就是4個字,解構、重構。
當然,如果深究起來,立體主義的概念,恐怕是每個觀者都有自己的想法。有人說看不懂,只是亂涂鴉;有人覺得這種設計感超越時代,??闯P隆l知道呢?
總之,如果你能創(chuàng)作出與這個時代“不怎么兼容”的作品,同時還有一大群金主熱捧,想不紅都難。
畢加索就是其中頗為出名的例子——事實上,畢加索最早期的畫風可不是這樣的。
畢加索,1881年出生于西班牙一個小有名望的家族,老爹是畫家,也是馬拉加美術館館長。單就這一點,我想畢加索的起點就要比很多人高出不止一個臺階——何況人家還十分努力,這才是最可怕的。
據(jù)說畢加索很早就展現(xiàn)出了自己的繪畫天賦,11歲時的素描作品就已堪稱“人體打印機”,16歲開始參加美展,并考取當時一流的馬德里皇家美術學院。
成名后的畢加索曾說過“我13歲就能畫得像拉斐爾一樣好,但我畫了一輩子才畫得像個孩子”,其實,并不過分。
畢加索的畫作風格其實比較多變,曾有什么藍色時期、玫瑰時期等,自1905 年開始,他的畫風幾乎每年都在變,從表面上看有向古典藝術回歸的趨勢,但從色彩、構圖、造型上的嘗試看,已經在為他后來的重大突破做足了各種鋪墊。
所有的轉折和突破,都發(fā)端于1907年的《亞威農少女》,這也是立體主義起步時期的代表作之一。
這幅畫所描繪的是5位從事特殊服務的巴塞羅那女子,她們搔首弄姿,擺出招搖和引誘的姿態(tài),然而,身軀卻因過于放縱性欲染上的疾病,呈現(xiàn)出憔悴的病態(tài)。畢加索就是想用這一種扭曲而震人心魄的藝術表現(xiàn)力來表達內心情感。
誠然,迫于生計的選擇,讓人只能一聲長嘆。
也無怪于茨威格曾對女性的命運有過這樣的感慨——“她那個時候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當然,畢加索的作品也不總是像《格爾尼卡》、《和平鴿》、《亞威農少女》等一樣表現(xiàn)出對現(xiàn)實的憐憫。
有關“情與愛”的代表作之一,就是畢加索在1932年創(chuàng)作的《夢》,這幅作品也出現(xiàn)在圣痕原畫上。
《夢》這幅油畫,是多情的畢加索為了紀念一段感情所作。1927年初,時年47歲的已婚男士畢加索,邂逅了時年17歲的金發(fā)少女德麗莎,很快,德麗莎便成了畢加索繪畫和雕的模特。畢加索曾說“在這個世界上,與德麗莎的相遇才是他生命的真正開始”,考慮到兩者相差30歲,這段情史可真是“老牛吃嫩草”。
另外,考慮到畢加索愛玩神秘的習慣,姑娘的右手故意畫成了6個指頭,你可以猜猜這“6”暗示了什么?
圣痕原畫中,畢加索左手的素描形象,應該是暗指他的自畫像或是素描,相信各位也見識了他的繪畫基本有多強,而自畫像嘛,則是各種風格都有。
下面的自畫像作于1900 年,畢加索18 歲時冷不丁看有點強尼德普的味道~
其實畢加索和6個情人(也有一種說法是7個情人)的故事也很值得一說。
因為在他死后,真有曾經的愛人為這個老爺子殉情!
注意!為何《夢》中的女孩,在畢加索手中宛如一個“提線木偶”?考慮到畢加索的“浪漫情史”,可以不夸張的講,他曾真的“把女孩子玩弄于鼓掌之中”。
這位老爺子死于1973年4月8日,活了92歲,一輩子雖然只有2位妻子,各色情人卻遍地開花,包括但不限于看戲認識的演員、崇拜他的年輕畫家、合作過的模特等,她們的統(tǒng)一特點就是:年輕、漂亮!
光是在被眾人所知的畢加索的情人就有6個或7個,那些與畢加索一夜風流或幾夜風流的女人有多少,就更不知道了。有人說,畢加索是通過與女性的各種接觸來獲取創(chuàng)作靈感,所以他必須不斷喜新厭舊。
但是,戀愛的確會讓一個木訥的人成為詩人,畢竟愛情這種“不可摹狀”的東西會影響人體激素分泌。值得一說的是,佛教中也有通過“男女雙修”來達到“豁然開朗”的境界,如果你去博物館,就能看到不少男女面對面的鎏金佛像,但由于大家都知道的緣故,這里就不能展開了。
他“一樹梨花壓海棠”的傳奇,足夠風流,也足夠狗血。簡單來說,畢加索就是以已婚男人的身份,不遺余力地去撩各種純情美少女,甚至對姑娘還未膩味前,就已經開始去找下一個目標,情人間的爭風吃醋常常上演。
同時,畢加索似乎是“辣手摧花”的高手,這些女性結局都挺悲慘:有的窮困潦倒;有的孤獨終老;有的看破紅塵、皈依宗教;有的不堪痛苦,無奈自殺;有的則含辛茹苦獨自撫養(yǎng)孩子。
從畢加索的傳記中,我們可以認為,這位藝術大佬,似乎從來沒有負過一個父親應有的責任,也從未盡過一個丈夫對妻子應有的忠誠義務。
這就是畢加索真實而殘忍的另一面。
二十世紀20年代,畢加索和時尚女皇香奈兒曾有合作,前者對香奈兒女士在設計上確有不少啟發(fā),據(jù)說畢加索曾追求過香奈兒女士,但我想,那位閱歷豐富、洞悉名利場規(guī)則的COCO女士,應該早就聞出了畢加索身上散發(fā)著的“老流氓”味道,畢加索可拿她沒辦法。
香奈兒女士一生也是個傳奇,無數(shù)男人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但她也樂得享受這種眾星捧月,或許她也明白,“終生未婚”注定會成就事業(yè),但代價就是孤獨終老?;蛟S是限于時代,香奈兒畢竟不能像畢加索那樣游離于聲色犬馬中,她名貴的就像古董花瓶,珍貴易碎,最好只能遠遠觀賞。
這時候,我們再來看下位圣痕,畢加索頭上的【King】,就比較好理解了。
一方面,畢加索在藝術上的成就是卓越的,他一生的作品總計近 37000 件,是少數(shù)能在生前就看到自己的作品被選入盧浮宮,“名利雙收”的畫家之一,稱得上是“藝術史上罕見的王者”。
另一方面,從世俗角度看,畢加索一生都在“沾花惹草”、“始亂終棄”,而且能玩出常人只能仰望的黃金級別,也只能送他“王者”的稱號了吧。
值得一提的是,畢加索以前和父親一個姓,后來隨母親姓,并改名為Picasso,原因之一,就是西班牙語中的斗牛士叫“Picar”,兩者很相似。而且,1960年,畢加索還創(chuàng)作了系列版畫——《斗?!罚?/p>
這些《斗?!纷髌?,只有黑白兩色,頗有我國“水墨畫”的寫意感。下位圣痕致敬的就是這個系列。但原畫衣服上的幾個字母是什么寓意,我就不太明白了。
回望藝術史,在不同的時代,會有不同的天才給我們留下人類的奇跡,也會留下令人唏噓的故事。藝術作品有精美和粗糙,同時,創(chuàng)造者們的私生活也并不是那么完美無瑕。
關于畢加索,我真的不好做太多的評價,還是留給屏幕前的你吧!
這里只能簡單說點想法:一個人的成就和私生活的“浪蕩”一定要掛鉤么?說實話,我是越發(fā)覺得,我們要學會從不同角度看一個人和他的成就,明星之所以閃耀,是因為他們打造了一種根本不真實的【完美】,反觀這些藝術家和后續(xù)要聊到的科學家,他們倒是演繹了一種不完美的【真實】。
這個世界本來就不完美,也永遠不會純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陰暗面和弱點,古書上早就寫明了——偽君子可比真小人可惡多了。
當然,想活的灑脫從來都不容易,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自由都要同時滿足。很多時候,自由并不是讓你可以選擇什么,而是允許你不選擇什么。
但愿你能明白這話是什么意思。
感謝您愿意看完我創(chuàng)作的內容,期待您的關注,祝好!
如果本期內容讓你有所收獲,
不妨點個關注,
您的小小支持,能幫助我更從容地持續(xù)創(chuàng)作優(yōu)質內容!
如果覺得還不夠過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