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邯鄲網(wǎng)絡廣播電視臺)
轉(zhuǎn)自:邯鄲網(wǎng)絡廣播電視臺
磁州窯詩詞中的山水詩,將山水寓意深刻的思辨哲理與玄理色彩中,既有閑適中和之美樂,又抒發(fā)人生短暫、意難平之嘆,呈現(xiàn)出深沉的禪宗哲學意蘊。中和之美體現(xiàn)著獨特的中國智慧,從中和之美出發(fā)探究山水之美,能更好地理解與體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閑適關(guān)系的追求。
磁州窯文化崇尚白底黑花質(zhì)樸、含蓄、自然之美,更重視陶瓷器物本身的材質(zhì)、造型、裝飾與釉色,力求達成典雅靜謐的藝術(shù)效果,追求自然天成的中和之美。生態(tài)美學強調(diào)對自然的關(guān)懷,使其充滿生命力、神圣感和神秘感,進而保護大自然免遭破壞性開采和掠奪。宗白華先生亦充滿深情地談道:“花能解語,鳥亦知情。山水云樹,月色星光都是我們有知覺、有感情的姊妹同胞?!?/p>
“玄對山水”的中和之美生態(tài)思想在磁州窯詩詞中隨處可見,詩詞題于瓷枕之上,不僅能陶冶性情,恬靜的氣息在人們?nèi)胨斑€有安神靜心的功效。古希臘人的審美經(jīng)驗告訴我們:“宇宙是一個有生命的實體,萬物都充滿著神靈”,匠人將其置于枕上,讓人們于無意之間感悟生活的點滴,感悟大自然的饋贈。磁州窯詩詞中,自然和人詩意地棲息于大地,人與自然和諧、互為依存的觀念在磁州窯詩詞中比比皆是。
故宮博物院收藏白地黑繪八角枕上題有:“白日歸深境,青山入勝跡?!卑兹者M入于幽深的境地,青山佇立于勝境,明月、白云點綴于其中,一幅閑寂悠然自得的山水圖躍然于眼前。河北磁縣觀臺窯一八角枕上題有宋朝寇準的《春日登樓懷歸》的詩句:“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巧用韋應物的“野渡無人舟自橫”一句,一個“孤”字,一個“盡”字,寫出了無盡的孤獨與落寞,“野水”的意象其意境呼之欲出,遠在此詩之上,渡口荒涼、孤舟橫于渡口,一個“盡”字升華了孤獨感,一切皆是和諧的,孤獨非孤寂,充滿了禪宗的思辨與閑寂!既然無人渡河,船家可以盡情享受難得的一人時光,回歸山水,回歸大自然,忘卻塵世,實現(xiàn)徹底的超脫。所有的雜念隨風而逝,只留下通透澄澈的山水與主體的空靈。
在磁州窯詩歌中,詩人常將自我隱藏于詩中,將人視作自然的一部分,強調(diào)以物觀物,“我”消融在自然中,以彰顯自然。詩人并非突出自我,而是將其隱含在詩歌中,進而達到物我不分、物我兩忘的境界。
描繪人物時放棄自我本位,借助大自然最細微的生命顫動,來映現(xiàn)人對自然的認知,個人與自然統(tǒng)一和諧,表達詩意棲息的自在人生狀態(tài)。
北宋晏殊《正月十八夜》中詩句“樓臺側(cè)畔楊花舞,簾幃中間燕子飛”的詩句,被題寫在天津博物館一金代白地黑花八角枕上,亭臺、樓榭、簾幃中間本是人穿梭的場景,但此時此刻人隱退了,楊花、燕子成為畫面主體,飛舞在亭臺樓榭,簾幃之間,一幅人與自然詩意共存的畫面躍然于眼前。詩人將自我完全襯托于亭臺、樓榭、簾幃之間,將自己的性靈融入其中,與自然萬物進行情感交流,隱我融合于自然之中,充分彰顯大自然所蘊含的自在人生的詩意。在詩意的生存空間中,享受悠遠深長的生命存在形式。
還有一首題寫在一個白地黑花八角枕上的金代民間詩,詩曰:“綠葉陰濃夏景幽,香風吹動玉簾口。紗窗睡起閑無事,日向斜陽下小樓。”詩中,碧綠的樹葉、濃密的樹蔭,更襯出夏季的清凈幽僻;香風陣陣吹動玉簾,鋪展開一幅夏季納涼的生活畫卷。畫面并未提及主人公,但透過文字,能想象到:在紗窗邊午睡起床,閑適安逸,一番調(diào)整之后,穿罷衣衫,暑熱退去,夕陽西下,隱藏于白楊樹后,款款更衣從小樓下來,“下”字更是賦予人的行為動感,勾畫出夕陽西下的愜意氛圍,人雖隱去,但能于詩中品悟閨閣女子的閑適、矜持,在夏日美景中,盡顯隱我式的天人和諧。
磁州窯詩詞彰顯出,在審美經(jīng)驗活動中,人與自然呈現(xiàn)主客合二為一的一元論,主體始終如一地參與到藝術(shù)與美的存在和交融里。“風卷黃云暮雪晴,江煙洗盡柳條輕。簾前數(shù)片無人掃,映得書窗徹夜明。”風卷黃云,一“卷”字,動態(tài)寫盡風的威猛豪氣與環(huán)境的宏大壯美,云煙一掃而空,傍晚時分雪過天晴,大氣豪邁,頗具豪放陽剛之氣。江上的云煙如同在水里洗過一般清澈澄明,柳條擺脫積雪的桎梏,渾身輕松,枝葉搖擺,盡顯婀娜之態(tài)!“洗”字堪稱畫龍點睛,一字道盡江水、云朵、柳條的舒緩、和諧之態(tài),寫盡自然萬物的舒緩與自在自得。書房的屋檐上還有不少雪無人打掃,本句有多層含義:一方面是說雪下得太大,一場大風過后都沒有吹散;另一方面雪過天晴也來不及融化;此外最為關(guān)鍵的是無人打掃,突出環(huán)境之隱蔽、幽僻、冷清,人跡罕至、幽雅清靜。書房建于這樣的環(huán)境,正是讀書最理想的居所,令人神往!殘雪還未消融,應該是雪映書房的窗戶使其徹夜通明。通篇寫雪后美景,壓軸之句乃最后一句,寫想象中之虛景,想象雪的反光映照在書窗上徹夜通明。主人公是如何聯(lián)想到徹夜通明的呢?必定是夜夜挑燈苦讀的體悟,和讀書人的勤奮好學遙相呼應,通篇沒有主人公活動的軌跡,隱去了自我,卻流露出雪后的主人公怡然自得的神情,表達對殘雪充滿無限喜悅留戀的心情。紛繁的意象,僅用了七個字,真是精煉至極。此外,生態(tài)美學的重要內(nèi)涵“意境”理論呈現(xiàn)“意”與“境”“天”與“人”的親密融合,生成“象外之象”“韻外之致”的生生之美,在磁州窯詩詞中,唯美的意境比比皆是。
一金代的白地黑花如意形文字枕上,工匠們寫有“一架青黃瓜,滿園白黑豆”?!鞍住薄昂凇币馑枷喾创钆鋮s又嚴絲合縫。一收藏于故宮博物院的金代綠釉剔花豆形詩文枕,瓷枕通體施綠釉,兩側(cè)分別寫有詩題“詠瓜”,中間是一首五絕:“綠葉追風長,黃花向日開。香因風里得,甜向苦中來?!痹娋涿枥L了詩人參與農(nóng)家勞動的樂事:綠葉、黃花構(gòu)成視覺的沖擊力,綠葉長得非常快,如同追風一般;黃花在陽光下茁壯成長,風中飄來瓜果的清香。雖然農(nóng)事勞作繁忙勞累,詩人卻苦中作樂,在勞動中享受快樂,收獲豐收的喜悅。在生動細膩描寫瓜田生機盎然、瓜味飄香的勞動景象的同時,又充滿了田園情趣和生活哲理。磁州窯詩詞敏銳地捕捉到田園實踐生活清閑舒適中的物我渾然的境界,滿懷激情吟唱田園生活的美好,在自然生態(tài)圖中描繪勞動生活場景,并抒發(fā)對勞動的感悟,讓讀者對田園勞動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邯鄲市博物館白地黑花《紅繡鞋》詩枕題有:“邵平瓜,盈畝種;淵明菊,夾籬開。聞安樂,歸去來”。詩中,一位老者模仿陶淵明,歸耕田園,耕田勞作,和陶淵明一樣養(yǎng)菊,種瓜,侍弄農(nóng)作物,吟唱著歸去來兮,極其凝練地勾勒出一幅歸隱閑適的田園農(nóng)事畫卷。
一元代白底黑花磁枕上題有:“春蝶飛來紅杏樹,夏蟬卻鳴綠楊枝。秋天客飲黃花酒,冬日人吟白雪詩”。四季輪回中有著詩情畫意,春有蝴蝶飛舞在紅杏樹,夏有蟬鳴于綠楊枝,秋天與客人飲黃花酒,冬天吟誦白雪詩。此詩既描繪春蝶與夏蟬生機勃勃的大自然和諧動態(tài)之美,又渲染紅杏與綠楊色彩艷麗的畫面靜態(tài)之美,人們置身于美麗的大自然之中,與友人或飲黃花酒,或吟誦白雪詩,這幅生機勃勃的大自然壯美的畫卷中,人與自然合二為一,呈現(xiàn)出艷麗動人的中和之美。
磁州窯詩詞出自民間工匠之手,時而稚拙,時而成熟。稚拙中不失本心,成熟處可見章法,灑脫中透著端麗,在隨心所欲、順乎天然的筆法中,盡顯詩詞的內(nèi)在神韻。工匠們將村野氣息傳諸于鋒穎楮墨之間,大膽創(chuàng)新,將書法、詩詞與器物有機地融為一體,使其參差錯落、跌宕多姿。從生態(tài)審美的角度研究磁州窯詩詞文化,其本身有著無限張力,天人合一的理念,呈現(xiàn)中和之美;氣韻生動的特點,彰顯出陰陽相生;筋血骨肉的表達,體現(xiàn)出意在筆先。因此,磁州窯詩詞有著無窮的韻味、情志和活潑感人的生命力量。通過磁州窯詩詞文化的研究,我們期盼,在秉承生態(tài)美學自然觀的前提下,倡導人與自然萬物同源、平等,讓人類重新關(guān)注自我的存在,詩意地棲居大地。
劉聰穎(作者系邯鄲學院文史學院教授)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