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枉死人人嘆,可他死后明朝皇帝折騰四十年,才給準了名分
1457 年春,北京崇文門外的風裹著沙塵,刮在人臉上生疼。于謙被押著走過這條街時,圍觀的老百姓哭成了一片 —— 這人可是六年前瓦剌兵圍北京城,硬生生把快塌的大明江山扛起來的主兒,怎么轉眼就成了 “謀逆罪人” 要被斬立決?更諷刺的是,下這道命令的明英宗朱祁鎮(zhèn),前一天還跟身邊人嘀咕 “于謙實有功”,可轉頭就把 “斬立決” 的朱批劃得清清楚楚。世人都嘆于謙死得冤,可沒幾人細問,這冤死的功臣死后家里抄出了啥?后來的明朝皇帝又為他的 “名分”,悄悄折騰了多少年?
先說抄家那出戲,簡直比戲臺子上的故事還諷刺。于謙當兵部尚書那會兒,管著全國的兵甲糧草,北京保衛(wèi)戰(zhàn)時更是手握重兵,按說就算不貪,家里也該有幾間像樣的宅子、幾箱值錢的物件吧?結果錦衣衛(wèi)奉命抄家,把于謙的屋子翻了個底朝天,最后只搜出兩樣東西 —— 明代宗朱祁鈺當年賞他的一件蟒袍,還有一把御賜的劍。
除此之外,連件像樣的首飾、幾兩多余的銀子都沒有。你說這事兒怪不怪?再看看后來接他班當兵部尚書的陳汝言,這主兒是攛掇英宗復辟的石亨的同黨,才干了不到一年就被揭發(fā)貪贓,抄家時搜出的銀子、綢緞堆得能當小山,光現銀就有幾十萬兩。
明英宗看著那些贓物,臉都快掛不住了 —— 合著于謙干了一輩子忠臣,家底還沒人家干一年貪官撈得多?可再后悔也沒用,他是踩著 “除逆臣于謙” 的名頭復的位,總不能剛殺了人就說 “我錯了”,那皇帝的臉面往哪兒擱?
其實于謙的死,說穿了就是撞上了皇權爭斗的槍口。當年英宗被瓦剌俘虜,滿朝文武都慌了神,有人喊著要往南京遷都,是于謙拍著桌子說 “京師乃天下根本,遷都是自毀長城”,還力主讓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登基,也就是明代宗。
后來瓦剌見扣著英宗沒用,把人給放了回來,于謙又說了句 “天位已定,寧復有他”—— 意思是皇位已經是代宗的了,英宗回來也別想再爭。這話在英宗耳朵里,可不是 “顧全大局”,而是 “你擋了我的路”。
后來徐有貞、石亨這些人攛掇英宗搞 “奪門之變”,一琢磨要讓復辟名正言順,就得找個 “前朝重臣” 當靶子,于謙這么大的官,又跟代宗走得近,可不就成了最佳人選?你說于謙冤不冤?他保的是整個大明的江山,不是某一個皇帝的寶座,可最后卻成了皇帝爭權的墊腳石。
明英宗在位的那幾年,就算看著陳汝言的贓物后悔,也沒敢提給于謙平反的事兒。為啥?因為他要是認了錯,就等于承認自己的 “奪門之變” 師出無名,那不是打自己的臉嗎?直到 1464 年英宗死了,兒子明憲宗朱見深上臺,這才敢把這樁冤案翻出來。
1466 年,憲宗下了道圣旨,給予謙恢復了官職,還特意讓人去于謙墓前祭祀,祭文里寫 “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之獨恃,為權奸所并嫉”—— 這話聽著挺實在,可你細品,這不就是變相說他爹當年辦錯了事兒?不過憲宗也精明,特意加了句 “在先帝已知其枉”,意思是我爹早就知道于謙冤了,就是沒好意思說出口,既給了于謙公道,又沒讓老爹在地下難堪,這鍋甩得夠巧妙。
可平反還不算完,給于謙 “蓋棺定論” 還得等更久。到了明孝宗朱祐樘的時候,有個叫孫需的給事中站出來說:“于謙保了大明江山,就給個官復原職太委屈了,得給個正經的名分!” 孝宗一聽有道理,立馬下旨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還賜了個謚號 “肅愍”——“肅” 是說他正直,“愍” 是說他死得冤。不光如此,還讓人在于謙墓邊建了座祠堂,題了 “旌功” 兩個字,讓地方官每年清明、冬至都去祭拜。你說這孝宗,倒是會做人,既肯定了于謙的功勞,又顯得自己重視忠臣,一舉兩得。
可有意思的是,到了明神宗朱翊鈞在位時,又把于謙的謚號改成了 “忠肅”。為啥改?有人說 “肅愍” 里的 “愍” 字,帶著點 “可憐” 的意思,不夠莊重;“忠肅” 的 “忠” 字,更能體現于謙對大明的忠心。不管是啥原因,這一改,才算真給于謙的一生定了性。從 1457 年枉死,到 1500 年孝宗追贈謚號,再到萬歷年間改謚 “忠肅”,明朝四代皇帝折騰了四十多年,才終于給這位護國功臣一個像樣的名分。你說這皇權之下,給個公正評價咋就這么難?
于謙墓邊的 “旌功祠”,后來成了老百姓常去的地方。有老人說,當年殺于謙的那把刀,后來被人埋在了祠堂墻角,算是給忠臣賠罪;也有人說,每到清明,總有人偷偷給于謙墓前擺上他愛吃的素面。這些說法真假難辨,可有件事是真的 —— 于謙家里搜出來的那件蟒袍,被他的后人好好收著,直到清朝還完好無損。一件衣服能傳幾百年,不就是因為穿它的人,心里裝的是江山百姓,不是自己的功名利祿嗎?
后來有人給于謙寫挽聯,說 “兩袖清風昭萬世,一腔熱血灑千秋”,可這些都是后人的話了。當年于謙被斬的時候,大概也沒想過自己死后會讓四代皇帝為他的名分來回折騰,更沒想過幾百年后,老百姓還記著他的好。倒是那些當年害他的人,徐有貞被流放,石亨下了獄,曹吉祥謀逆被誅,早就被歷史忘在了角落里。
參考文獻:
《明史?第一百七十卷?列傳第五十八?于謙傳》
《明史?本紀第十一?景帝》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