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不是我說的。
這句話作者劉道玉,武漢大學的老校長,他寫了一篇文章,主要內(nèi)容觀點就是“真正的人才都是自學成才的”。
這篇文章原載于2015年的光明日報。
劉老先生1981年到1988年擔任武漢大學校,為武漢大學的發(fā)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被稱為當代蔡元培。
在劉老先生寫的這篇文章當中,他提出一個著名的觀點,一個人是否能夠成才,只能決定于他自己。具體的說,取決于他自己的志趣理想和執(zhí)著的精神。
具體包括下5個方面:包括酷愛讀書、有悟性等,最重要的就是提出最核心的一點:一定要善于自學,這是成才的關鍵。
我們不否認名師的指點對于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但是我們也要清楚,人類文明的傳承就是從自學開始的。
就大學教育而言,現(xiàn)在的課堂教授并起不到什么效果,將來必須要回到自學的節(jié)奏。
一個沒有很強自學能力、自學動力的人,是不可能成為最杰出的人才的。
其實在我們身邊也能發(fā)現(xiàn),有些人天生就有自學能力,而更多的人是需要開發(fā)和引導的,這就體現(xiàn)出老師的作用。
不少的天才少年都有比較強的自學能力,我們身邊也會有這樣的人,他們上課根本就不怎么聽講,但是成績卻不差,他們有天賦說一方面,而他們更習慣于課下自學,課下自我研究恐怕才是主因。
即便是他們在人在課堂上心不在焉,但是他們的成績卻不差,這就是因為他們善于自學。
當然這里面還有一個極端的例子,英國科學家托馬斯赫胥黎。
家里面非常貧窮,八歲才開始啟蒙教育,只讀了兩年書,但是他后來變成了一個非常有名的科學家。
就是因為他完全靠獨立自學,成為了精通動物學、植物學、礦物學、醫(yī)學的博物學家,同時還精通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希臘文和拉丁文。獲得了皇家獎章,還擔任過倫敦大學的校長。
迄今自學仍然不能在大學普遍推廣,原因就在于學習者有依賴思想,意志薄,弱迷信教師。
當前班級授課制,從客觀上來講確實是普及的教育,提高了全體國民的國民素質(zhì),但對于個人成才來講,很大程度上還要依賴于自己的發(fā)展,依賴于自己愛好讀書,還有自學能力。
我們不說這些孩子,我們就說我們自己。
你現(xiàn)在回過頭來,看你這一路走來你現(xiàn)在所掌握的能力,你現(xiàn)在所掌握的技能,基本上都是靠自學,基本上都是靠悟性,靠自己讀書爭取來的。
這當然不是否認老師的作用,但是我們也都熟悉一句話,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老師把我們領進了知識的殿堂,老師也給我們提供了各種便利的條件,老師其實也在用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智慧照亮我們,也同時也靜靜的等待花開。
花開當然有外力的催促作用,但更重要的還在于我們自己。
結合今天小學老師教高中,在網(wǎng)上引起了很多爭議,但是不在教育系統(tǒng)的內(nèi)的人們,是無法了解其中的諸多細節(jié)的。
小學老師教高中,不是因為他是小學老師,而是因為他本身就有教高中的資格。
而在今天,用小學老師教高中,其實也是緩解高中教師短缺,提高高中教學效率的一項舉措。
至于效果如何,其實我們都不必過于擔心。教育系統(tǒng)內(nèi)部的人會有相應的評價,會有相應的調(diào)整。而我們只是從自己的主觀認識出發(fā),并未見得真實了解情況。
更何況,借用老校長的觀點,真正的人才都是自學成才的。
讓孩子們發(fā)掘出自身的潛力,自學成才,尋找到屬于自己的賽道,才能成才,才能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