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一個視頻,內(nèi)心受到了很大震撼:
一位爸爸把家里的寵物兔殺了加菜,還讓孩子吃。
小女孩崩潰大哭,爸爸一邊笑一邊錄下孩子的反應(yīng),還問孩子是什么味道。
看著悲痛欲絕的女兒,爸爸卻不以為意:“過兩送一只新的給你,不是就一只兔子嗎?”
爸爸把這段視頻當(dāng)作笑料發(fā)到網(wǎng)絡(luò)上。
而孩子傷心的背后,是深深的無助和無力感。
爸爸看著孩子難過、悲傷,甚至還在一旁哈哈大笑,這是一種很殘忍的行為。
很多父母總覺得,“小孩子懂什么?”、“小孩子的感受不重要。”
然而,大人眼里無關(guān)緊要的事,對于孩子來說卻是天大的事。
發(fā)現(xiàn)一個扎心現(xiàn)象:底層父母從不尊重子女,卻想要子女處處尊重他們;底層父母從不給孩子情緒價值,卻處處向孩子索取情緒價值。
一個家庭最大心酸,父母向孩子索取情緒價值
我有一位朋友,她曾經(jīng)有一年多,每天都當(dāng)著女兒的面不停地抱怨:
抱怨她操持家務(wù)的累,上班的難,還有老公的各種缺點。
她說完是暢快多了,可她女兒小小年紀,卻變得很悲觀、消極。
她女兒一度感慨:“人生太苦了,我沒有幸福感,哪里能笑得出來……”
我們與世界的連接方式,最早往往是通過母親這面鏡子習(xí)得的。
當(dāng)這面鏡子傳遞來的是苦澀、敵意和傷害時,我們很容易認為整個世界就是如此。
我認為,成年人應(yīng)該有自己處理情緒的能力,有錢可以找心理醫(yī)生,沒錢可以自己買一些書籍看一些電影,寫一寫日記自己疏導(dǎo),或者找自己的朋友聊聊天。
成年人自己的壓力,自己去解決,把自己的苦惱跟什么都不懂的孩子說,就是在無故宣泄。
如果經(jīng)濟有壓力,就自己想辦法提升,轉(zhuǎn)戰(zhàn)賽道。
如果婚姻有沖突,就找自己配偶溝通解決。
父母懦弱或膽小不敢直面自己的問題,卻向自己的孩子訴苦,孩子只會覺得緊張無措。
記得我小時候,每次聽我媽說家里沒錢(實則不是),我都會很緊張,感覺明天就吃不上飯了。
每次聽我媽說哪個家庭成員不好,我也會很糾結(jié)。因為那個家庭成員對我很好,而我媽那樣說了,我不知該如何面對了。
總結(jié)一句就是,家長自己的事情(尤其苦惱),不要跟孩子說,學(xué)會自己去解決。
不管多難,父母都不要伸手問孩子索要這1樣“東西”——情緒價值,這是遠見。
孩子只是個孩子,他無法提供任何情感支持和安慰,也不能幫大人解決問題。
不是說不應(yīng)該傾訴,但就是,不應(yīng)該向三觀沒有發(fā)展且沒有穩(wěn)定核心的孩子傾訴。
不要讓孩子,成為父母的情緒垃圾桶
小時候的我,是個特別開朗活潑、愛說話的人,后來接收太多我父母的情緒垃圾。
我媽隔三差五就會給我傾訴,她工作生活以及和我爸之間的矛盾。
并告訴我:都是為了我和弟弟,她才這么難的。
那時候不懂為啥每次聽完媽媽這些話,雖然高興能幫她分擔(dān)點,但更多的是打心里的難過和壓抑,后面甚至都害怕媽媽找我說這些。
父母應(yīng)該是心智成熟的一方,應(yīng)該是承受并化解各種情緒的一方。
當(dāng)父母成為孩子情感的“索取者”,只會讓孩子落得遍體鱗傷。
有些父母要么打著"為你好"的旗,把他們的觀點強加給你。
父母生了你,他們就是偉大的,你永遠欠他們的,要對他們唯命是從,敢有一點反抗,就說你大逆不道,不孝子。
遇到這種父母真的很可悲。
記得《我的阿勒泰》這部劇中,張鳳俠曾鏗鏘有力地告訴女兒:
“啥叫有用?生你下來不是為了讓你服務(wù)別人的。”
正因為在媽媽淡定松弛的心態(tài)下,女兒文秀才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也變得越來越自信。
咱們做父母的,千萬不要把焦慮轉(zhuǎn)嫁給孩子,這樣只會束縛孩子的成長,讓孩子承受雙倍的壓力。
好的親子關(guān)系,應(yīng)該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好好溝通,共同進步。
父母只有時常為自己充電,提高自身能量,才能讓自己成為一個內(nèi)核穩(wěn)定的人。
這樣,才能帶給孩子積極、溫暖的力量,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