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怎樣的人一起走進婚姻才會幸福?
這是很多人從單身一直想到婚后的一個難題。有些人比較看重經濟和外貌條件,有些人覺得三觀一致更重要,甚至還有人比較相信“玄學”,覺得選對象也得看生辰八字、星座、血型之類的因素。這些看法或許各有道理,但是到底哪個或哪些答案更可靠呢?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心理學家通過嚴謹的實驗設計和成千上萬對伴侶的真實數據,都發(fā)現了哪些“最能讓人感到幸?!钡陌閭H類型。
版權圖庫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fā)版權糾紛
性格沉穩(wěn)的“可靠型”伴侶
對方的性格好不好,往往是大多數人在找對象時最關心的一個方面。從心理學來說也是如此,婚姻的脆弱性壓力適應模型(The Vulnerability Stress Adaptation Model of Marriage)認為,夫妻的人格特質是婚姻關系的一種脆弱性因素,會影響夫妻之間的互動模式以及如何處理沖突事件的方式,從而影響婚姻關系的質量。[1]
但是,對于一段長久幸福的婚姻關系來說,到底怎樣的伴侶性格才算“好”呢?
心理學家奧米拉和索斯在《人格雜志》發(fā)表了一項時間跨度長達 18 年的縱向研究,他們測量了近 2000 對夫妻在這 18 年期間的性格特質與婚姻滿意度的變化,并分析兩者之間的相關性。研究采用了心理學界最為廣泛認可的人格理論之一——大五人格理論(Big Five Personality Theory),該理論已被證明具有跨文化背景的普適性和穩(wěn)定性。
結果發(fā)現,只有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和神經質(Neuroticism)這兩個維度,不僅與初期的婚姻滿意度密切相關,而且與婚姻滿意度之間具有同步變化的關系。[2]具體體現在:
·盡責性越高,婚姻初期滿意度也越高,隨著婚姻關系的持續(xù),當盡責性上升,婚姻滿意度也會隨之上升。
·神經質越高,婚姻初期滿意度越低,而當神經質水平下降時,婚姻滿意度反而會呈現上升的趨勢。
在大五人格理論中,盡責性越高的人,會表現出更強的自律性、責任感和可靠性,而神經質則體現出了一個人情緒上的穩(wěn)定性和脆弱性,較低的神經質代表著情緒較為穩(wěn)定,能夠很好地應對壓力。
也就是說,與一個自控力強、有責任心、有韌性和情緒相對穩(wěn)定的人結婚,更有可能成就一段幸福美滿的婚姻。
版權圖庫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fā)版權糾紛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研究還發(fā)現,這些性格特征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標簽,而是會隨著夫妻雙方的相處過程而發(fā)生改變的,有些人可能會在婚姻關系中逐漸變得更加穩(wěn)重可靠,學會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而這種性格上的共同成長也是婚姻能走得更遠的重要原因。
擅長照顧的“支持型”伴侶
患難與共通常被認為是婚姻關系中難能可貴的地方,但是,那些日常的彼此照顧,看起來可能有些微不足道,其實對于婚姻幸福也極其重要。在心理學中,這種照顧被稱為伴侶支持(Spousal support),一般可以分成以下兩種:
·情感支持(Emotional support):指的是伴侶表現出來的傾聽、關心、安慰和欣賞等行為;
·工具性支持(Instrumental support):指的是為對方提供實際的幫助,例如經濟上的幫助、生病時的照料等。
有一項在 2025 年發(fā)表的最新研究,招募了 200 對平均婚齡 33 年的老夫老妻進行問卷調查,測量了他們的伴侶支持與負面互動的水平,例如“伴侶有多在乎你?你能在多大程度上依賴對方?在生病時 Ta 會照顧你嗎?你多久會感到被指責或失望?”等。
結果顯示,結婚時間越長、越幸福的夫妻,伴侶所提供的情感和工具性支持也越高,同時負面互動也越少。[3]
這就印證了婚姻心理學中的一個普遍觀點:較高水平的伴侶支持,是長期婚姻得以維系的核心紐帶。也就是說,那些在瑣碎的日常生活中,能夠持續(xù)提供彼此理解、欣賞和實質幫助的伴侶,更有可能把婚姻經營成一段溫暖而持久的關系。
站在同一陣線的
“戰(zhàn)友型”伴侶
沖突風格(Conflict styles)一直以來都是親密關系中的熱門研究議題,指的是個體在應對關系沖突時習慣性和模式化的行為反應?;橐鲂睦韺W家約翰·戈特曼(John Gottman)經過多年的婚姻沖突研究發(fā)現,常見的夫妻沖突風格有以下四種[3]:
·確認型(Validator):更愿意與對方合作解決問題,有較好的自制力,認為即使對方的觀點與自己的不同也一樣值得重視,在爭吵中會盡量去理解對方。
·回避型(Avoider):認為生氣和吵架并沒有好處,喜歡自行解決問題而不是與對方討論,或者認為問題會隨著時間變淡。
·多變型(Volatile):認為問題一定要得到解決,即使大吵一架也是解決分歧的一種方式,但也需要有愛和善意的表達來維護雙方的感情。
·敵對型(Hostile):對于吵架會感到強烈的沮喪和不安,有時候會諷刺或貶低伴侶,或者一味表達自己的觀點,完全聽不進對方的話。
那么,哪種沖突風格最有利于婚姻幸福呢?
一項針對大約 2000 對伴侶的研究發(fā)現,最好的沖突風格是確認型,表現出這種風格的伴侶擁有著最高的關系滿意度和穩(wěn)定性,相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最少,而只要伴侶中任意一方是敵對型,就會關系產生較強的破壞性。[5]
研究者認為,敵對型是一種功能失調性風格(Dysfunctional Style),意味著伴侶在關系中情緒調節(jié)和溝通能力的欠缺,一旦發(fā)生爭吵,就會充斥著大量的負面情緒和敵意,導致關系變得越來越壓抑。
所以,一個好對象并不體現在從不吵架,而是 Ta 如何處理彼此的分歧,最佳的一種方式就是與伴侶站在同一陣線上,一起面對問題,而不是將對方視為“問題所在”,這種“戰(zhàn)友型”伴侶最有利于婚姻幸福。
會提供情緒價值的
“主動建設型”伴侶
積極心理學認為,當人們與他人分享好事或好心情時,不僅快樂會加倍,而且這種互動本身也是維系人際關系中的重要因素。但是,這種效果也需要對方的積極回應才能實現,而在親密關系中更是如此。
一項涉及 500 多對伴侶的研究發(fā)現,在親密關系中,當某一方分享最近發(fā)生的好事時,伴侶常見的回應類型主要有以下 4 種:
·主動-建設性:會表現得很關心,比如熱情地回應和追問,甚至比當事人還要開心;
·被動-建設性:雖然會對此感到開心,但不太會表達出來或傾向于默默支持;
·主動-破壞性:總是潑冷水和挑刺,不斷提醒這件事情不好的一面;
·被動-破壞性:對方表現得有些不感興趣,也不太關心伴侶的事情。
很明顯,采用主動-建設性回應方式的伴侶,他們的關系滿意度最高,日常生活中的沖突也最少。而被動-建設性這種方式雖然很常見,但也需要注意,因為“不喜歡直接表達支持”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伴侶之間的信任感。[6]
版權圖庫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fā)版權糾
就像近些年很火的“情緒價值”這個詞一樣,一個讓人感到幸福的伴侶通常也很會提供情緒價值,每當自己分享一件快樂的事情,對方都會很認真地聽,很熱情地回應,也會直接地表達“為你感到高興”。
懂得維系感情的
“經營型”伴侶
很多人把結婚當成愛情長跑的終點。其實,進入婚姻更像是愛情的另一個起點。在婚姻關系中,愛情更容易因為時間和家庭瑣事而沖淡,所以更需要雙方的共同經營才能維系。
一項發(fā)表在《婚姻與家庭雜志》的研究指出,幸福的夫妻往往會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地采取一些行為來維系雙方的關系。研究者招募 150 對平均婚齡 15 年的夫妻,用 3 個月的時間調查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維持夫妻關系的。
結果發(fā)現,對于夫妻來說,能夠有效提升關系滿意度的行為包括以下 3 種:
·積極性:積極樂觀地看待日常生活中各種事情,減少批評和指責。
·承諾:向對方表達愛意和承諾,提升雙方對未來的信心。
·分擔家務:公平地分擔和完成家務責任。
研究者還發(fā)現,這些關系維持行為具有時間衰退性,也就是說,如果以前會主動說“我愛你”和分攤家務,一旦近期不這么做了,關系滿意度依然會下降。[7]
因此,一個優(yōu)秀的伴侶應該擁有婚姻經營的“智慧”,不只是會在生日或情人節(jié)的時候送花送禮,在平常相處的過程中表現得更加積極樂觀和寬容,更不會把家務瑣事全都丟在對方一個人身上。
版權圖庫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fā)版權糾紛
最后,雖然心理學研究發(fā)現這 5 種伴侶更能夠在婚姻關系中創(chuàng)造幸福感,但說到底,這也只是一些“僅供參考的答案”,而不是放之天下而皆準的“標準答案”?;蛘?,你也可以不把以上這些研究結論當成“答案”,而是作為促進關系中彼此成長的努力方向。
實際上,大部分的心理學研究都會強調夫妻共同努力和成長的重要性,沒有人天生就是一個好丈夫或好妻子,也就是說,選擇一個“對”的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一起成為彼此都對的人。
參考文獻
[1] Karney, B. R., & Bradbury, T. N. (1995). The longitudinal course of marital quality and stability: A review of theory, methods, and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8(1), 3.
[2] O’Meara, M. S., & South, S. C. (2019). Big Five personality domains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Direct effects and correlated change over tim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87(6), 1206-1220.
[3] Skipper, A. D., Taylor, R. J., Nguyen, A. W., & Chatters, L. M. (2025). Spousal support and negative interactions among African Americans in long‐term marriages. Journal of Elder Policy.
[4] Gottman, J. M., & Levenson, R. W. (1999). What predicts change in marital interaction over time? A study of alternative models. Family process, 38(2), 143-158.
[5] Busby, D. M., & Holman, T. B. (2009). Perceived match or mismatch on the Gottman conflict styles: Associations with relationship outcome variables. Family process, 48(4), 531-545.
[6] Gable, S. L., Reis, H. T., Impett, E. A., & Asher, E. R. (2018). What do you do when things go right? The intrapersonal and interpersonal benefits of sharing positive events. In Relationships, well-being and behaviour (pp. 144-182). Routledge.
[7] Canary, D. J., Stafford, L., & Semic, B. A. (2002). A panel study of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maintenance strategies and relational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4(2), 395-406.
策劃制作
作者丨ACC心理科普
審核丨樊春雷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心理學會會員
策劃丨張一諾
責編丨張一諾
審校丨徐來、張林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