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8月21日,白俄羅斯通訊社報道,白俄羅斯國家安全委員會國務秘書亞歷山大·沃爾福維奇在結束了與總統(tǒng)盧卡申科的會議后對外發(fā)布消息,宣布白俄羅斯正在研究為“波羅乃茲”遠程火箭炮配備核彈頭的方案。該火箭炮是以引進的中國A200/A300遠火技術為基礎發(fā)展,打擊精度非常高。
沃爾福維奇表示這一計劃是為了應對北約在白俄周邊部署600公里射程導彈的動作,同時,它也將使白俄羅斯獲得與朝鮮類似的核威懾地位。不過沃爾福維奇并沒有透露,核彈頭和相關技術會從哪里獲得,外界目前認為俄羅斯很有可能會為該計劃提供技術支持,甚至直接提供小型核戰(zhàn)斗部用于集成。
中白技術合作的“波羅乃茲”火箭炮:中國血統(tǒng)與白俄魔改的化學反應
白俄羅斯這次公布的“波羅乃茲”火箭炮升級計劃,根子上得從中國遠火技術說起。2013年中白兩國一拍即合,決定聯合開發(fā)遠程火箭炮系統(tǒng)。當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拿出了A200/A300這兩款明星產品,射程覆蓋200-300公里,采用衛(wèi)星制導技術,CEP精度能控制在30米以內,這在當時全球火箭炮市場上屬于頂尖水平。但白俄羅斯人沒打算照搬,他們有自己的小心思——畢竟蘇聯時期留下的軍工底子還在,尤其是重型卡車技術,明斯克汽車廠生產的MZKT-7930底盤,連俄羅斯S-400防空系統(tǒng)都在用,性能比中國泰安底盤更適應東歐復雜地形。
于是雙方玩了個“技術嫁接”:中國提供火箭彈、制導系統(tǒng)和火控軟件,白俄羅斯負責改裝底盤和整合電子設備。最典型的例子是2016年白“波羅乃茲”上亮相的“波羅乃茲”,乍一看和中國A200沒啥區(qū)別,但仔細看底盤就會發(fā)現,換成了8×8驅動的MZKT-7930,越野能力直接上了一個臺階。更絕的是,白俄羅斯還把中國提供的M20戰(zhàn)術彈道導彈進行了本土化生產,射程從280公里提升到300公里,精度進一步壓縮到10米以內,這已經達到戰(zhàn)術導彈的水平了。
這種合作模式帶來的效果立竿見影。2020年白俄羅斯在立陶宛邊境的軍演中,“波羅乃茲”的快速反應能力讓北約大吃一驚——從展開到發(fā)射僅需5分鐘,打完8枚火箭彈后10分鐘就能撤離陣地。更讓西方頭疼的是,這款火箭炮兼容GPS、格洛納斯和北斗三種衛(wèi)星制導,戰(zhàn)時可以根據需要切換,反制電子干擾的能力極強。到2023年,白俄羅斯已經生產了超過50套“波羅乃茲”系統(tǒng),不僅自己用,還出口到阿塞拜疆,在納卡沖突中把亞美尼亞的俄制“龍卷風”火箭炮打得找不著北。
不過這里面有個關鍵點得說清楚:中國提供的技術全是常規(guī)彈藥,衛(wèi)星制導、慣性導航這些都是非核領域的。白俄羅斯這次要加裝核彈頭,屬于在原有系統(tǒng)上“開外掛”,中國官方已經明確表態(tài),所有出口武器都經過嚴格防擴散審查,未經授權的改裝行為與中方無關。這就好比買了輛汽車,車主自己加裝武器系統(tǒng),廠家肯定不負責。
核彈頭來源成謎:俄羅斯的關鍵角色與核共享潛規(guī)則
現在最讓人撓頭的是核彈頭從哪兒來。白俄羅斯國家安全委員會的聲明里遮遮掩掩,只說“正在研究方案”,但結合最近幾年的國際動態(tài),答案其實呼之欲出——俄羅斯大概率是背后的技術支持者。這里得從2023年那場震動歐洲的核協議說起:當年5月,俄白簽署協議,俄羅斯在白俄羅斯境內部署戰(zhàn)術核武器,包括“伊斯坎德爾-M”導彈系統(tǒng),而核彈頭控制權牢牢掌握在莫斯科手里。這其實是蘇聯解體后俄羅斯首次在境外部署核武器,目的很明確:應對北約東擴帶來的戰(zhàn)略壓力。
俄羅斯這么做有自己的算盤。北約近年來不斷在波蘭、立陶宛等國部署“海馬斯”火箭炮和“陸基宙斯盾”系統(tǒng),射程覆蓋白俄羅斯全境。更讓俄羅斯坐不住的是,2025年北約宣布在波羅的海三國部署600公里射程的導彈,這直接威脅到俄羅斯西部工業(yè)區(qū)。在這種情況下,把戰(zhàn)術核彈頭部署到白俄羅斯,既能形成威懾,又能避免直接軍事對抗。而白俄羅斯作為無核國家,通過這種“核共享”模式,相當于獲得了一張“核保險單”。
具體到“波羅乃茲”火箭炮,技術整合其實沒那么復雜。俄羅斯的戰(zhàn)術核彈頭體積小,重量在500公斤以內,而“波羅乃茲”的M20戰(zhàn)術彈道導彈原本就可以攜帶480公斤的高爆彈頭,只要把戰(zhàn)斗部換成核彈頭,再調整一下制導參數,理論上就能實現核打擊能力。不過這里面有個技術難點:核彈頭需要與火箭彈的引信、保險裝置深度整合,確保在飛行過程中不發(fā)生意外。俄羅斯在這方面有成熟經驗,比如“伊斯坎德爾”導彈的核戰(zhàn)斗部就是模塊化設計,很可能直接移植到“波羅乃茲”上。
但這里面有個國際法的灰色地帶。根據《核不擴散條約》,白俄羅斯作為無核國家,不能擁有核武器,但允許在盟國領土上部署由盟國控制的核武器。這種模式類似北約的“核共享”,美國在德國、比利時等國部署的核武器,平時由美國控制,戰(zhàn)時可授權當地使用。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的協議雖然沒明說,但實際操作大概率也是如此——核彈頭平時存放在俄羅斯控制的倉庫里,只有在危機時刻才會授權白俄羅斯使用。
戰(zhàn)略博弈:白俄羅斯的核威懾升級與地區(qū)安全震蕩
白俄羅斯這步棋背后,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戰(zhàn)略博弈。首先,這是對北約東擴的直接反制。2025年北約在白俄羅斯周邊部署的600公里導彈,已經能覆蓋明斯克、戈梅利等重要城市?!安_乃茲”加裝核彈頭后,射程300公里的火箭彈加上核彈頭的巨大威力,足以對波蘭、立陶宛等北約成員國形成對等威懾。這種“以核制核”的策略,其實是在向北約傳遞一個信號:你們的常規(guī)武器優(yōu)勢在核武器面前一錢不值。
其次,這也是白俄羅斯提升國際地位的一次豪賭。在俄烏沖突持續(xù)的背景下,白俄羅斯作為俄羅斯的鐵桿盟友,承受著西方的經濟制裁和軍事壓力。通過獲得核威懾能力,白俄羅斯試圖在國際談判桌上獲得更大話語權,甚至可能成為東歐地區(qū)的“安全仲裁者”。盧卡申科最近在公開場合多次強調,“白俄羅斯的安全與俄羅斯不可分割”,言外之意就是要把自己的核威懾納入俄白聯盟的整體戰(zhàn)略。
但這步棋也帶來了巨大風險。首先是核擴散的隱患。如果白俄羅斯成功將核彈頭整合到火箭炮上,可能會引發(fā)連鎖反應——烏克蘭、波蘭等國可能要求北約在其領土上部署更多核武器,導致歐洲陷入新的核軍備競賽。其次是技術失控的風險。雖然俄羅斯聲稱控制權在自己手里,但戰(zhàn)場上瞬息萬變,一旦白俄羅斯在危機中擅自使用核武器,可能引發(fā)全球性災難。
對中國來說,這個局面也相當棘手。一方面,中白在遠火技術上的合作是公開透明的,中國始終堅持核不擴散原則;另一方面,白俄羅斯的舉動可能被西方借機炒作,抹黑中國的國際形象。中國外交部已經多次表態(tài),反對任何形式的核武器擴散,強調出口武器的常規(guī)用途屬性。但西方媒體顯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最近已經有智庫報告聲稱“中國間接參與了白俄羅斯的核計劃”,這種無稽之談需要中國用更明確的行動來澄清。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