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世界上“毛病”最多的語言,英語肯定能算一個。就說拼寫吧,“through” 這個詞,讀音和拼寫簡直毫無規(guī)律可言,讀起來像“蘇魯”,這拼寫和發(fā)音咋聯(lián)系起來呀?
還有發(fā)音規(guī)則,“read”這個詞,不同時態(tài)讀音還不一樣,太讓人頭疼了。更別提那復雜的語法了,單復數(shù)、主謂一致等規(guī)則,層層疊疊,學起來可費勁了。
可就是這么一門 “毛病” 一堆的語言,卻成了全球通用語,這是不是很奇怪?
你看,全球 195 個國家和地區(qū)中,有 87 個國家把英語列為官方語言呢,還有 142 個國家將其納入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據(jù)統(tǒng)計,全球英語第二語言使用者超過 15 億人,是母語使用人數(shù)的三倍還多呢。這英語,到底是咋做到的呢?
英語全球化
其實啊,英語能成為全球通用語,和它自身的語言質量沒啥關系,主要是背后有強大的權力在推波助瀾。
這事還得從 17 世紀說起。那時候,英國開始到處搞殖民擴張,像東印度公司,在亞洲、非洲等地到處做生意、建立殖民地。他們把英語當成了管理工具,強行植入到當?shù)氐慕逃⑺痉ㄏ到y(tǒng)里。你想啊,殖民地的人要想上學、打官司,就得學英語,不然啥都干不了。就這樣,英語慢慢在這些地方扎了根。
不過呢,直到 20 世紀初,英語在國際上的地位還比不上法語呢,那時候外交場合、國際條約啥的,大多還是用法語。但二戰(zhàn)之后,情況就不一樣了,美國崛起成為世界主導國家,英語也跟著“翻身”了。
美國一崛起,英語就開始全方位滲透了。全球大多國際會議文件都用英語起草,甚至聯(lián)合國總部也設在紐約。好萊塢電影、CNN 電視臺,這些全球影響力超大的媒體,全都是用英語。
還有學術、科技領域,學術期刊、科學論文大多是英語寫的,計算機編程的語言也基本以英語為基礎。你要是想搞科研,不懂英語,根本沒法看文獻;想上網,操作系統(tǒng)默認英語;想出國外留學,那更得先過英語這一關。
所以說,英語的全球化,靠的是大英帝國當年的殖民擴張,還有戰(zhàn)后美國的經濟、科技和文化霸權。它是借助這些強大的力量,才成為了全球通用語,可不是因為它語言本身有多好哦。
漢語為何難出圈?
說起漢語,那優(yōu)勢可不少呢。漢字信息密度可高了,一個字就能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寫起來快,看起來也準。而且漢語的音節(jié)豐富,有 1315 個常用音節(jié)呢,比起英語的 400 多個音節(jié),更不容易混淆。語法也簡潔,沒有那些復雜的時態(tài)變化,用詞邏輯很直接,初學者很容易就能快速表達想法。
可為啥漢語的國際影響力就遠遠比不上英語呢?就拿日本來說吧,雖然日本的學校里也設置了漢語課,但大多只是停留在興趣層面。日本漢學家古川裕就說過,大多數(shù)學生學到的只是基礎水平,真正能用漢語工作的人少之又少。為啥呢?因為沒有 “非學不可” 的場景啊,你要是不涉及對華工作,學漢語好像也沒啥用。
還有技術方面,英語早早地就占據(jù)了科技、互聯(lián)網的 “系統(tǒng)底層”。網站開發(fā)、軟件編程這些,通通默認英文。漢語連電腦鍵盤都不是標準輸入系統(tǒng),得靠拼音間接輸入,效率比英語低不少呢。
而且互聯(lián)網網頁中,英文占比超過 50%,漢語內容還不到 2%。咱中文互聯(lián)網內容雖然在國內很豐富,但在全球范圍內,缺乏主流出口平臺,很多都 “鎖” 在國內了,沒形成全球通用的文化場景。
另外,孔子學院雖然在海外挺多的,但主要還是偏向文化交流,在語言教育的實用性方面,還不夠強。不像英語,有一整套從 “考證” 到 “留學” 再到 “工作” 的產業(yè)鏈,學英語是有實實在在的用處,漢語在這方面就沒形成閉環(huán)系統(tǒng),所以推廣起來就比較困難。
漢語國際化
漢語想要實現(xiàn)國際化,其實可以借鑒英語的 “系統(tǒng)性推廣策略”,打造 “非學不可” 的剛需場景。
首先我們可以推動 “國際中文等級證書” 成為外國人求職、移民、升學的硬性加分項呀。你看雅思托福,形成了一整套產業(yè)鏈,大家為了留學、工作,都得去考。咱們也可以仿照這個模式,讓漢語證書變得很重要,這樣外國人就會更有動力去學漢語了。
然后經濟層面上,中國現(xiàn)在是電商出口大國,“一帶一路” 沿線也有很多合作項目。我們可以在跨境電商里設定 “中文優(yōu)先” 的招聘政策,鼓勵企業(yè)用中英雙語處理合同。
在 “一帶一路” 項目中,也讓企業(yè)招聘時優(yōu)先考慮懂中文的人,還可以讓海外公司設置中文客服、用中文軟件,建立中文資料庫。這樣,在經濟活動中,漢語就有了實際用途,大家為了工作機會,就會愿意學漢語。
技術層面呢,要支持中文操作系統(tǒng)的開發(fā),打破英語在底層技術的壟斷。要是以后中文操作系統(tǒng)普及了,上網、編程啥的都能用中文,那漢語在科技領域的地位就會大大提升。
文化傳播也很關鍵,我們不能總是靠京劇、《紅樓夢》這些傳統(tǒng)符號來代表漢語文化,得有更多現(xiàn)代文化產品。像《流浪地球》這樣的電影,還有一些精彩的短視頻、游戲等,都是很好的載體。這些現(xiàn)代文化產品能吸引年輕群體,讓他們因為喜歡這些作品,而對漢語產生興趣,進而學習漢語。
最后,還要注重本地化推廣。在海外培養(yǎng)本土漢語教師,把孔子學院從單純的 “文化展示” 轉型為 “實用教育樞紐”。讓當?shù)氐睦蠋焷斫虧h語,他們更了解當?shù)貙W生的情況,也能讓漢語教育更接地氣,更容易被接受。
語言的全球化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國家實力做支撐,加上制度設計、場景構建和文化輸出,四力協(xié)同。漢語本身有很多優(yōu)勢,缺的就是像英美那樣全球輸出的推廣邏輯。
只要我們把這些系統(tǒng)策略做好,讓漢語成為就業(yè)、發(fā)展、參與各種活動的 “密鑰”,相信漢語一定能在世界舞臺上占據(jù)更重要的位置,實現(xiàn)國際化的目標。
你覺得漢語未來能像英語一樣成為全球通用語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