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第一次讀王小波的《黃金時代》,是在二十出頭的大學(xué)圖書館。那時只覺得王二和陳清揚的荒唐歲月是段黑色幽默,是特殊年代的荒誕注腳。
直到今年秋天,某個加完班的深夜,我重讀那段:
“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p>
突然之間,淚水奪眶而出。
02
中年人的頓悟,往往來得猝不及防。
就像@李偉 在同學(xué)聚會后的感慨。當(dāng)年他是系里最狂的才子,如今在酒過三巡后默默計算著房貸和父母體檢日期。他說那天突然想起王小波寫的那句:
“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p>
少年時讀到此句,嗤之以鼻。中年后再想,每個字都砸在心口。
03
知乎上有個問題:為什么人到中年才能讀懂王小波?
高贊回答是:因為年輕時我們還在做夢,而中年已經(jīng)開始數(shù)夢的碎片。
@阿紫 說她在整理父親遺物時,發(fā)現(xiàn)一本破舊的《黃金時代》。翻開內(nèi)頁,密密麻麻的批注中,有一行顫抖的字跡:
“48歲才懂,原來我也有過黃金時代,只是當(dāng)時忙著生存,竟不曾察覺?!?/p>
那天她在書房坐了很久,想起父親生前總念叨的那句“等退休了我要......”——那些最終沒能實現(xiàn)的,簡單至極的愿望。
04
媒體人@老梁 曾在專欄中寫道:
“王小波最殘忍的地方,是他提前二十年告訴我們什么是生活,而我們非要等到青春散場才恍然大悟?!?/p>
二十歲時,我們笑王二的荒唐;四十歲時,才發(fā)現(xiàn)自己也在用戲謔掩蓋無奈。
那些在會議上沉默的中年人,哪個不曾是想變成云的少年?那些在菜市場討價還價的身影,哪個不曾擁有鋒利的棱角?
05
但王小波的意義,從來不是讓我們哀悼逝去的黃金時代。
@文藝評論家孫郁 說得好:“小波的底色是悲憫,更是清醒。他提醒我們:即使挨了錘,也要記得自己曾經(jīng)是頭猛獸。”
中年人的智慧,是終于明白:
黃金時代從未遠(yuǎn)去,它只是換了一種存在方式——在送孩子上學(xué)后的五分鐘車?yán)?,在深夜陽臺獨處的片刻,在老友重逢時心照不宣的笑聲里。
06
還記得《黃金時代》的結(jié)尾嗎?
陳清揚說:“人活在世上,就是為了忍受摧殘,一直到死。想明了這一點,一切都能泰然處之?!?/p>
但王小波更想說的是:正是在認(rèn)清生活真相之后,我們才更要倔強地活下去。
就像他寫的那般:“雖然歲月如錘,但我依舊會生猛下去?!?/p>
07
最近??磁笥讶?,一群發(fā)福的中年人在曬跑步里程、書法習(xí)作、新學(xué)的鋼琴曲。
這何嘗不是一種沉默的反抗——用發(fā)福的身軀對抗地心引力,用有限的自由拓展心靈的邊界。
詩人呂德安說得妙:“中年是秋天的樹,枝葉疏了,根卻扎得更深。”
08
如果我們注定要讀懂王小波,但愿我們讀懂的不僅是無奈,更是那種:
看清生活本質(zhì)后,依然熱愛生活的勇氣;
被生活捶打后,依然保持精神站立的能力;
在瑣碎日常中,依然能為一朵云、一首歌、一杯酒心動的能力。
正如王小波所言:“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yīng)該擁有詩意的世界?!?/p>
09
驀然回首,才發(fā)現(xiàn):
黃金時代不是某個年齡階段,而是一種心靈狀態(tài)。
不是無所不能的張揚,而是有所不為的堅守。
不是未曾挨錘的幸運,而是挨錘后依然挺直的脊梁。
10
作家翠翠說:“人生沒有太晚的開始,只有太早的放棄?!?/p>
如果你突然讀懂了王小波,恭喜你——
你不是變老了,而是終于活明白了。
點亮【贊】,致敬所有認(rèn)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的英雄。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