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民經(jīng)略
文|凱風(fēng)
“三機場“城市,不再是傳說。
近日,滬蘇南通新機場公司成立,由上海機場集團持股51%、南通城建集團持股49%,標(biāo)志著南通新機場(即上海第三機場)步入實質(zhì)推進期。
根據(jù)規(guī)劃,上海第三機場為4F級,設(shè)計年旅客吞吐量近期4000萬人次,超過部分中西部省會。
一旦上海第三機場建成,疊加浦東機場四期擴建,上海有望趕超紐約、倫敦,晉級全球民航第一城。
上海為何要建第三機場?為何落在南通,而非嗷嗷待哺的蘇州?
01
中國經(jīng)濟第一大市,為何要建第三機場?
作為全國三大“雙機場”城市之一,上海坐擁浦東、虹橋兩大國際機場,航空旅客吞吐量合計達1.24億人次,位居全國第一。
從全球來看,上海雙機場客流躋身全球TOP3,僅次于紐約、倫敦;貨郵吞吐量全球第二,僅次于香港。
但對于一座集國際經(jīng)濟、金融、貿(mào)易、航運、科技創(chuàng)新中心為一體的世界城市來說,遠遠沒到天花板。
就在不久前,上海與北京、廣州一道獲批全方位門戶復(fù)合型國際航空樞紐,成為“3+7+N”國際航空樞紐的第一梯隊。
根據(jù)規(guī)劃,三大國際樞紐要強洲際、強中轉(zhuǎn)、強國際競爭力,遠程國際航線原則上合理有序向北上中。
這意味著,上海國際航空樞紐建設(shè),還在繼續(xù)加碼。
它關(guān)乎的不是一城一地,而是整個長三角乃至中國,代表我國競逐世界級航空樞紐。
長三角是全國經(jīng)濟最為發(fā)達、商業(yè)最為活躍、人口最為龐大之地,作為中心的上海,兩大機場仍然無法滿足需求。
這種背景下,上海勢必要不斷做大航空樞紐能級,機場擴容成了必然選擇。
浦東機場雖然不斷擴建,但高峰期起降容量接近飽和,且受限于市域空間、空域資源,只能尋求向外拓展。
在過去中心城市“單打獨斗”的時代,各大城市固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交通資源不會輕易外泄。
但隨著城市群一體化、都市圈同城化成為主流,抱團發(fā)展成為主流,在都市圈內(nèi)合理分工布局,正在成為共識。
不只是上海第三機場放在了省外的江蘇南通市,廣州第二機場也放在佛山肇慶交界之地,深圳第二機場也放在了惠州。
對于上海來說,機場在周邊合理布局,不只是自身都市圈協(xié)同發(fā)展的需要,也是長三角一體化的應(yīng)有之義。
在長三角一體化規(guī)劃中,上海獲得獨一無二的中心地位。官方文件直言不諱:“發(fā)揮上海龍頭帶動作用,蘇浙皖各揚所長”。
因此,長三角要打造世界級機場群,上海自然要擔(dān)綱引領(lǐng)角色。
長三角要齊頭并進,上海自然要率先發(fā)揮輻射、溢出、協(xié)同效應(yīng)。
02
上海第三機場,為何不選蘇州?
上海第三機場選址,一度引來江浙多座城市競逐,蘇州、南通、嘉興無不志在必得。
最終,南通拔得頭籌,蘇州做了幾十年的“機場夢”再次擱淺。
要知道,江蘇是我國機場最多的省份之一,南通本身已有機場,但最強地級市蘇州卻成了例外。
上海第三機場,為何選擇南通,而非蘇州?
一方面,南通空域資源相對充足,且是連接上海與蘇北的重要一環(huán),以此為跳板,可擴大滬上對長三角的影響力。
南通與上海雖然分屬兩省,但只隔著一條長江口。
新機場選址距離浦東、虹橋機場均約100公里左右,距離適中,既能承接溢出資源,又避免機場競爭。
作為上海大都市圈成員,南通一直以上?!氨贝箝T”自居,以接軌上海為主導(dǎo)方向,向外牽引蘇北、蘇中地區(qū)。
目前,南通正在構(gòu)建“軌道上的機場”,通過高鐵、城軌、市鐵等無縫對接上海兩大機場,并打通蘇州、鹽城、泰州等地區(qū)。
另一方面,蘇州遲遲拿不下機場,既受困于空域資源緊張,也不乏“離上海太近”的尷尬。
關(guān)于空域資源,江蘇發(fā)改委曾直接表示:
“鑒于蘇州周邊地區(qū)的軍民用機場密集,空域資源緊張,軍民航飛行矛盾較大,建設(shè)蘇州機場存在較大難度,目前仍處于研究論證階段?!?/p>
更何況,蘇州周邊已形成“環(huán)蘇州機場群”。
且不說上海兩大機場距離蘇州都不遠,且已有跨市地鐵連通。
蘇錫兩市交界處已有蘇南碩放機場,本身就是作為共用機場而存在。
因此,蘇州可直接享受上海的航空資源,加上空域問題,自身建機場的必要性自然大打折扣。
03
長三角,正在拼命建機場。
我國機場數(shù)量最多的省份當(dāng)屬新疆,但機場密度最高的卻非長三角莫屬。
日前,浙江麗水機場正式通航,嘉興南湖機場、安徽亳州機場、安徽蚌埠機場預(yù)計近期通航。
一旦這4座機場全部投運,長三角地區(qū)機場總量將增至28座,加上規(guī)劃中機場,未來將有32座機場。
長三角共有41座城市,這意味著80%左右的地級市都將有機場。
如果考慮到蕪湖宣城、揚州泰州共用一個機場,沒有機場的地市可謂寥寥無幾。
長三角機場不只數(shù)量之多,而且能級不低。全國共有41座千萬人次機場,長三角占了8席,前十則占了3席。
除去開通、在建、納入規(guī)劃的城市外,長三角地區(qū)只有9個地市存在空白:
江蘇蘇州、鎮(zhèn)江、宿遷;浙江紹興、湖州;安徽馬鞍山、淮南、淮北、銅陵等。
這些地市,部分是因為靠近省會,能直接享受到省會機場的溢出效應(yīng),沒有必要再另起爐灶,鎮(zhèn)江、紹興、馬鞍山都屬此類。
部分是因為經(jīng)濟和人口能級都不支持,而鐵路交通相對便捷,安徽一些偏遠地市都是如此。
還有個別城市,受限于空域資源和周邊機場競爭,即使經(jīng)濟、產(chǎn)業(yè)、人口無不呼喚機場,但遲遲難以落地。
畢竟,機場規(guī)劃不是一省一市所能決定,既涉及整個區(qū)域的機場布局,也與空域資源、市場腹地和城市競爭格局息息相關(guān)。
一旦錯過,就很難再趕上車。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