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零時,是美國對印二級關稅的生效時間。
在美印關稅談判談崩之后,特朗普宣布了對印度的對等關稅,加征關稅幅度為25%。
數天后,特朗普再次以印度購買俄羅斯石油,對印度實施二級制裁,再次對印度商品加征25%懲罰性關稅。
雙重關稅的加持下,美國對印度加征關稅幅度來到50%。對印度制造業(yè)來說,是一個致命的打擊。
所以,在特朗普宣布對印度的關稅后,印度就采取“軟硬兼施”的方式,開始自救。
從 “硬” 的方面來看,印度媒體官宣莫迪訪華。雖說莫迪此行主要是前往天津參加上合組織峰會,但外界普遍猜測,他試圖借這個機會改善對華關系,并將此當作與美國進行關稅談判的籌碼。
畢竟,在美國的印太戰(zhàn)略里,印度占據著重要位置。一旦中印關系回暖,美國精心布局的印太戰(zhàn)略就會出現大漏洞,奧巴馬自 2012 年推動的圍堵中國戰(zhàn)略也將面臨徹底破產的局面。
從這個角度講,中印關系確實是印度手中一張分量十足的談判王牌,也是美國所忌憚的地方。
在 “軟” 的方面,莫迪宣布了 9 月份的訪美計劃,打算在出席聯(lián)合國大會期間與特朗普舉行雙邊會晤,期望能面對面和特朗普談關稅問題。莫迪主動去美國同特朗普見面,本質就是一種示弱。
就在美國對印度的二級關稅正式生效前夕,莫迪又展現出強硬的一面。
據德國《法蘭克福匯報》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在過去幾個星期里,特朗普至少給莫迪打了 4 通電話,但莫迪可能因為極度憤怒,硬是一個電話都沒接,直接把事情拖到二級關稅生效。
這就出現了一個看似矛盾的情況:印度難以承受美國的高關稅,急需和美國和解,為其制造業(yè)爭取生存空間;可莫迪卻態(tài)度強硬,拒絕接聽特朗普的電話,擺出一副要和美國抗爭到底的架勢。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讓莫迪做出這種前后矛盾的反應呢?從印度國內的情況來看,這一現象并非難以理解。
印度的工業(yè)化進程對美國市場存在著深度依賴。印度全球貿易研究倡議組織的數據顯示,美國加征的 50% 關稅覆蓋印度對美出口總額的 66%,涉及印度的核心產業(yè),像紡織品、寶石和珠寶、蝦類等。
這些產業(yè)不僅為印度貢獻了 2%-2.5% 的 GDP,還直接為超過 1200 萬人提供了就業(yè)崗位。拿紡織業(yè)來說,印度出口到美國的棉質襯衫,價格將從每件 15 美元漲到 22.5 美元,這肯定會導致訂單量大幅減少。
孟買一家服裝出口商向 BBC 透露,自關稅消息確定后,來自美國客戶的訂單就全部暫停了,工廠近 250 名員工被迫停工。
印度政府也不是沒有采取應對措施,比如暫停對原材料征收進口稅,加快與其他國家的貿易談判以推動市場多元化等。
但短期內,印度很難擺脫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印度工程出口促進委員會主席潘卡杰?查達表示,轉向中國、拉美等替代市場可不容易,這些市場的需求規(guī)模和支付能力遠比不上美國。
更關鍵的是,盡管印度的智能手機制造在 2025 年上半年對美出口增長了 30%,但蘋果等企業(yè)在印度的產能轉移還是受到美國政策不確定性的制約。這種被美國經濟 “拿捏” 的處境,讓莫迪在談判中一開始就處于被動地位。
特朗普政府提出的談判條件對印度來說堪稱 “致命一擊”。美國要求印度開放農產品市場,特別是乳制品和大豆進口。這對印度農業(yè)體系的沖擊將是毀滅性的。
印度 42% 的人口依賴農業(yè)為生,而且小農經濟占比超過 85%。一旦允許美國低價農產品大量涌入,印度農民的小麥收購價可能從每公斤 25 盧比暴跌至 18 盧比,預計會導致約 2000 萬農民破產。
這樣的后果不僅會引發(fā)嚴重的社會動蕩,還會動搖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黨的選民基礎。在 2024 年大選中,莫迪正是靠著農民的選票才得以連任,此時要是在農產品市場開放問題上妥協(xié),無異于自毀政治前程。
更別說,當下印度國內反美情緒保障,8 月 23 日的馬爾巴特節(jié)成了印度反美情緒集中爆發(fā)的一個節(jié)點。當天,數十萬印度民眾抬著巨型特朗普紙扎像游行,紙扎像上掛滿了諸如 “美國去死”“抵制 50% 關稅” 等標語,最后民眾把紙扎像給燒了。
莫迪政府心里很清楚,這種民粹浪潮既是壓力,也是其在談判中的一個籌碼。一方面,農民組織已經發(fā)起全國性罷工,還威脅要是政府在關稅問題上妥協(xié),就會在首都新德里舉行百萬人大游行;
另一方面,印度外長蘇杰生也公開強硬表態(tài):“如果美國不喜歡印度購買俄羅斯石油,那就別買我們的成品油?!?這種強硬姿態(tài)既是對國內民意的回應,也是在向美國展示印度在談判桌上的決心。
之前特朗普在關稅生效前多次給莫迪打電話都被拒接,這種 “冷處理” 策略既向國內民眾表明了政府抗爭的態(tài)度,也為后續(xù)談判留了一定的操作空間。
從更深層次來講,印度社會對 “戰(zhàn)略自主” 的強烈追求和美國的霸權邏輯發(fā)生了激烈沖突。
印度媒體尖銳地指出,美國在要求印度配合對俄制裁的同時,自己卻通過印度煉油廠間接購買俄羅斯石油,這種雙重標準的行為徹底激怒了印度民眾。
在這種情緒的推動下,莫迪要是表現出絲毫妥協(xié),就可能被反對黨指責為 “賣國”。8 月 25 日,莫迪在艾哈邁達巴德的集會上發(fā)誓 “絕不犧牲農民利益”,現場民眾的歡呼聲震耳欲聾,這看似是莫迪的政治表態(tài),實際上也是他對國內民粹壓力的無奈回應。
美印關稅戰(zhàn)本質上是兩種不同發(fā)展模式的激烈碰撞。美國想憑借關稅手段重塑全球產業(yè)鏈,而印度則在保護本土產業(yè)和融入全球化進程之間艱難地尋求平衡。
莫迪政府在這場博弈中表現出的矛盾態(tài)度,正是這種結構性沖突的真實寫照:經濟上受制于美國,不得不尋求妥協(xié);但政治上迫于國內壓力,又必須表現出強硬姿態(tài)。
這場關稅戰(zhàn)的代價已經開始顯現。凱投宏觀預測,50% 的關稅會讓印度 2025 年 GDP 增速下降 0.8 個百分點,創(chuàng)下疫情以來的最低水平。而美國消費者也會因為關稅面臨物價上漲,沃爾瑪等企業(yè)已經計劃下架部分印度商品,轉而采購越南產品。
從更長遠的角度看,這場關稅戰(zhàn)將對地緣政治格局產生深遠影響。印度在中美之間的搖擺不定,可能會打破 “印太戰(zhàn)略” 原本就很脆弱的平衡。
當莫迪在天津和中國領導人握手,又在紐約和特朗普會談時,世界正見證著一個新興大國在大國霸權夾縫中的艱難生存和智慧博弈。這場關稅戰(zhàn)沒有真正的贏家,但其影響將深刻地改寫 21 世紀的全球經濟版圖,而印度在其中的每一步抉擇都備受關注。
德媒爆料:特朗普近期至少四次致電莫迪均被拒——環(huán)球網
美加征50%關稅,印“絕不妥協(xié)”——中國青年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