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京和李連杰,是吳彬的兩個高徒。同樣一個苗子,同樣是武術冠軍,李連杰,是開山鼻祖,他代表了一個時代對功夫、對英雄的所有想象,而吳京,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他是李連杰的“成功的模仿者”,他把李連杰的路線、身段、甚至眼神,都學了個遍。但他又是個“失敗的模仿者”,因為他始終沒能在功夫電影的路上真正成功。
一、二十年的山寨生涯
如果把吳京的職業(yè)生涯,從《戰(zhàn)狼》之前,切成一個完整的塊兒,你會看到一個清晰的商業(yè)模式:他就是一個“李連杰的平替”。
1996年,張鑫炎拍了一部《功夫小子闖情關》。張鑫炎是誰?他就是當年一手把李連杰從武術隊里拉出來,拍《少林寺》,讓他一戰(zhàn)成名的那個伯樂。所以,他想再復制一次奇跡。這一次,他找上了吳京。吳京和李連杰一樣,都是吳彬的徒弟,都是武術全能冠軍。張鑫炎想用同樣的模式,再造一個功夫巨星。
但市場是無情的。這部電影,票房慘敗。
這不是吳京的錯,但同時意識到:模仿,是沒有任何價值的。
在接下來的將近二十年里,吳京一直在掙扎。
他演過《小李飛刀》里的阿飛,在香港電影里做過“二流演員”,演過《狼牙》這樣票房口碑雙雙撲街的電影。他拼命地打,拼命地演,但他始終沒有找到自己的定位。
他為什么會失敗?
因為他走的這條路,已經(jīng)被李連杰走過了。李連杰的成功,不僅在于他的功夫,更在于他代表了一個時代。那個時代,對功夫、對英雄,有一種最原始的、最純粹的崇拜。李連杰是那個崇拜的化身。
而吳京,他出來得太晚了。當他出現(xiàn)的時候,已經(jīng)有了成龍,有了甄子丹,有了更多元的武打風格。他沒有新意,沒有自己的“品類”。他就像一個在成熟市場里,模仿頭部品牌的山寨貨。哪怕你再努力,你再便宜,消費者也只會記住正品。
在《戰(zhàn)狼》之前,吳京拍的電影,有媒體統(tǒng)計過,七部電影的評分都不及格,最低的只有四分。這說明什么?這說明他的“功夫路線”,從商業(yè)上講,是完全失敗的。
他所有的努力,所有的汗水,都像是在一個錯誤的航道上,用盡全力劃槳。他越努力,就越偏離。他是一個值得尊敬的失敗者,他用自己的職業(yè)生涯,證明了“模仿”這條路,是走不通的。
二、愛國流量的當頭鴻運
直到2015年,吳京拍了《戰(zhàn)狼》。
很多人覺得,這是吳京的逆襲。他沉寂多年,終于一鳴驚人。但從我的角度看,這更像是一個巨大的偶然性,和一個時代情緒的必然性,共同作用下的產(chǎn)物。
2015年,中國的電影市場,正在經(jīng)歷一個巨大的變革。觀眾的口味,從過去的武俠、愛情、喜劇,開始轉(zhuǎn)向了主旋律。這種轉(zhuǎn)變,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時代的積累,是民族自信心的一次集體爆發(fā)。
而吳京,他手里的《戰(zhàn)狼》劇本,就像一個正好落在時代的風口上的羽毛。他沒有主動去追風,他只是恰好,站在了風口上。
《戰(zhàn)狼》最終拿下了5.5億票房。這個票房,在今天看來,不算什么,但在當時,已經(jīng)是一個不小的成功了。信號已經(jīng)很清晰:這個路線,是對的。
然后,就有了《戰(zhàn)狼2》。
《戰(zhàn)狼2》的成功,我把它看作是“愛國流量”的一次教科書級的商業(yè)化。這部電影,在藝術上,它或許有爭議,但在商業(yè)上,它是一個奇跡。56億的票房,讓它成為了中國電影票房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但你有沒有想過,這56億的票房里,有多少是沖著“電影藝術”去的,有多少是沖著“愛國情懷”去的?
正如BBC等外媒分析的那樣,它的成功,是“愛國主義”和“商業(yè)包裝”的一次完美結(jié)合。它用最直白的商業(yè)語言,把觀眾內(nèi)心深處的那份民族自豪感,變成了一張張電影票。
吳京自己也說過,在《戰(zhàn)狼2》之后,他發(fā)現(xiàn)電影不再是“藝術”,而變成了“商業(yè)行為”。這句話充滿了悲涼。因為它意味著,他很可能已經(jīng)意識到,他的成功,并不是因為他的“藝術造詣”,而是因為他無意中,成為了“愛國流量”這個巨大的商業(yè)機器的一個齒輪。
三、美麗的誤解:藝術自信
一個演員,如果他努力了二十年,終于成功了,他會怎么想?他會覺得,這是我努力的結(jié)果,是我藝術造詣的體現(xiàn)。
吳京,很可能也陷入了這樣的誤區(qū)。他誤以為,是他對軍事題材的深刻理解,是他對表演的精湛技藝,是他對電影藝術的獨特見解,才造就了《戰(zhàn)狼》系列的成功。
但你看,同時期,有那么多主旋律電影,它們也努力了,也想表達愛國情懷,但為什么沒有一部,能像《戰(zhàn)狼》這樣成功?
因為,他們沒有吳京那樣的“偶然性”。他們沒有吳京那么好的運氣,正好站在了那個風口上。
這就是內(nèi)容產(chǎn)業(yè)的大悲哀。哪怕付出了百分之百的努力,但成功,可能只來自于那百分之一的偶然性。在成功之后,又會把那個偶然性,稀里糊涂的歸因于自己。
那些在風口上飛起來的豬,他們會覺得自己能飛,是因為他們有了不起的翅膀。
吳京的成功,不是因為他的“藝術”,而是因為他無意中,成為了“愛國流量”的符號。而這種誤解,是危險的。它會讓一個人,失去對“模式”的敬畏,失去對“流量”的警惕,最終,讓這個生意走到頭了。
四、愛國流量的宿命
在我看來,愛國是美德,是每個人內(nèi)心深處最純粹的情感。但愛國流量,是缺德,是利用這種情感,進行商業(yè)套現(xiàn)的行為。而任何將美德當作生意的行為,最終都會面臨一個共同的結(jié)局:道德的崩塌,和人設的反噬。
不妨看看司馬南。他曾經(jīng)是“愛國流量”的教父。他靠著“反美”這個旗號,吸引了無數(shù)的追隨者。他用最激烈的語言,攻擊美國的一切,把自己塑造成了一個“民族英雄”。但后來呢?他被扒出在美國有房產(chǎn),他的家人都在美國生活。而最近,他又被曝光偷稅漏稅,金額高達926萬。他的人設,在一夜之間崩塌。
司馬南的商業(yè)模式,就是“反美是生意,愛美是生活”。他用愛國流量,給自己打造了一個“道德”的高地。但當這個“道德”的高地,和他現(xiàn)實生活中的“生意”發(fā)生沖突時,就變成了一個笑話。
因為,愛國不是一門生意。它沒有價格,沒有商品,沒有可以被交易的“產(chǎn)品”。當它變成一門生意時,就必須用謊言來包裝,用欺騙來維系。
而謊言和欺騙,在任何一個商業(yè)模式里,都是最危險的毒藥。它會腐蝕根基,最終一無所有。
吳京,他今天所擁有的,是巨大的聲望,是無數(shù)的贊譽。但他的成功,是建立在“愛國流量”這個不穩(wěn)定的地基上。當有一天,這個地基開始搖晃,當觀眾的情緒不再那么高漲,當有人開始質(zhì)疑他的“愛國”是否真誠時,他會怎么辦?他會像司馬南一樣,試圖用更多的謊言來圓謊,還是會勇敢地面對真相,承認自己的成功,來自于一個美麗的誤會?
愛國流量的生意,到頭了。
在內(nèi)容產(chǎn)業(yè)里,最危險的不是失敗,而是有人因為一個偶然的成功,而過于入戲,且把一切都套上藝術的帽子,自欺也欺人。
——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