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外媒鬧得挺兇——說法國的"陣風"戰(zhàn)機在"大西洋三叉戟-25"聯(lián)合演習里大出風頭,先是"擊落"F/A-18,又"挑落"F-35A,甚至翻出老賬稱它以前還"贏過"F-22。這事兒聽著挺玄乎,但明眼人都知道:演習場上的"戰(zhàn)績",和真刀真槍的戰(zhàn)場,壓根兒不是一碼事。
咱先扒拉扒拉這"越級戰(zhàn)績"的含金量。所謂"四代機打五代機",聽著像爽文劇情,但背后全是套路。比如這次演習,美軍可能故意"放水"——把F-35的雷達信號調弱、不啟用隱身模式,或者限制其超視距導彈的使用;而"陣風"這邊呢,大概率有預警機全程喂數(shù)據(jù)、地面雷達全程指引,相當于開了"上帝視角"。說白了,這就像讓一個拿著望遠鏡的人,去打蒙著眼睛跑步的人,能不算"贏"嗎?
那回到咱們關心的南亞天空——巴基斯坦的殲-10CE和印度空軍的"陣風",才是真刀真槍的對手。這些年兩國邊境摩擦不斷,空中對峙也頻繁,實戰(zhàn)經(jīng)驗可比演習珍貴多了。
先看印度空軍的"陣風"。2016年印度花2.5萬億盧比(約2200億人民幣)買了36架,現(xiàn)在大概到貨20多架。這飛機確實先進:裝備RBE2-AA有源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能到200公里;掛載"流星"遠程空空導彈,射程150公里;還能短距起降,適合印度海邊機場的條件。
但問題也不少——印度空軍維護能力拉胯,去年就有媒體曝出"陣風"因零件短缺停飛率超30%;飛行員訓練跟不上,有印度退役軍官自己都說:"我們的飛行員一年飛不了100小時,人家中東土豪的飛行員能飛200小時以上。"
再看巴基斯坦的殲-10CE。2022年巴鐵一次性接收25架,這飛機可是咱們的"外貿(mào)明星":KLJ-7A有源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170公里,和"陣風"差不多;掛載的霹靂-15E遠程空空導彈射程145公里,和"流星"各有千秋;
最關鍵的是,殲-10CE機動性強,高空超音速巡航輕輕松松,打空戰(zhàn)時能快速搶占有利位置。更別說巴鐵這幾年和土耳其、沙特搞過多次聯(lián)合演習,飛行員實戰(zhàn)經(jīng)驗一點不比印軍差。
其實空戰(zhàn)不是"單機秀",拼的是體系。巴基斯坦有咱們的ZDK-03預警機撐腰,能提前發(fā)現(xiàn)敵機;印度的A-50EI預警機雖然也不弱,但數(shù)量只有4架,覆蓋范圍有限。再加上巴基斯坦近年來重點升級了邊境的雷達站和地空導彈系統(tǒng),就算"陣風"想偷襲,也得先問問這些"眼睛"答不答應。
外媒愛炒"越級擊敗",本質是為了賣軍火——你看,四代機都能打五代機,那買我的戰(zhàn)機不就賺了?但真正的軍人都知道:戰(zhàn)場上沒有"如果",只有"準備"。巴鐵的殲-10CE和印度的"陣風",誰更能打?答案其實早寫在南亞的天空里——不是靠演習場的"劇本",而是靠日常訓練的汗水、體系支撐的厚度,還有保家衛(wèi)國的決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