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
北京的漕運,歷史上一向由河、海兩道而來。元末由于運河淤積,年久失修,不能航行,糧食多自海運。洪武年間,明朝供遼東及北平糧餉亦多自海上。然而海運既艱險,又費時費力,常是三年兩至。為此從明太祖朱元璋派兵攻占元大都、明成祖決定遷都北京時起,修通早已淤塞的大運河,便成當(dāng)務(wù)之急。
朱元璋
靠大運河攻占元大都
朱元璋起兵巢湖,憑仗水師驍勇統(tǒng)一全國,所以非常重視水利事業(yè)。還在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平定江南地區(qū)后,即任命中書右丞相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將軍,率兵25萬,從應(yīng)天(今南京市)、鎮(zhèn)江出發(fā),由淮入河,水陸并進,直搗元大都城,大運河在這場戰(zhàn)役中起到重要作用。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在應(yīng)天即皇帝位,定國號“明”,建年號“洪武”。三月初一,徐達督北伐主力溯黃河而上,西攻開封,奪取洛陽。兩個月內(nèi),平定山東、河南、潼關(guān)。此時的元大都,已處于明軍的弧形包圍之中。五月,朱元璋特意到汴梁,改汴梁路為開封府。六月,與徐達議取大都的策略。參照徐達直搗元大都的意見,朱元璋把親自繪制的《征進陣圖》交給徐達,讓他選精兵為先鋒,親自督水陸之師繼其后,這樣可以直搗元都,不戰(zhàn)而下。
按照朱元璋的部署,徐達命令河南各軍向河陰(今河南武陟西南)集結(jié),各衛(wèi)糧船由大運河上的濟寧起航,保障后勤供應(yīng)。閏七月十一日兵至臨清(今屬山東),遂令集結(jié)于東昌之師來會,一方面命令參政傅友德開通陸路,另一方面指派都督副使顧時開通河道,于十五日水陸兩路并進。二十三日至直沽(今天津),二十五日敗元軍于河西務(wù)(今天津市武清東北)。二十八日克通州(今北京通縣)。八月初二,進師攻占元都。徐達攻占元大都的捷報送達南京后,朱元璋非常高興,取“北方太平”之意,下詔改大都路名為“北平府”,這是北平之稱的開始。
明初,北平是固守北邊、調(diào)動軍隊、消滅元軍殘余勢力的軍事前沿陣地。攻占北平后,徐達遵照朱元璋“固守封疆,防其侵軼”的指示,把大都北部空曠、荒涼之地讓出,將北城墻南退5里,并依海子?xùn)|流的一條天然小河作護城河,在它南側(cè)砌筑新城垣。這座新筑的北城垣在經(jīng)過積水潭之北時,因受高梁河入積水潭水道的影響,略偏西南而成一斜角,并在清代沿襲不改。同時,朱元璋又下詔命令徐達置燕山等六衛(wèi)以守御北平,“大率五千六百人為衛(wèi)”,這是明初在北平設(shè)衛(wèi)之始。
洪武二年,升北平為“行中書省”,又置密云衛(wèi)、燕山前、后衛(wèi),以后歲有增置,到洪武二十二年,竟達二十三衛(wèi)。其間,建燕山都衛(wèi)、北平都指揮使司和北平行都指揮使司;遷“山后民”和“沙漠遺民”近50萬人,入北平州縣屯戍;封第四子朱棣為燕王,藩國北平,“依元舊皇城基,改造王府”,“凡為宮殿室屋八百一十一間?!比绱她嫶蟮能妱?wù)用糧和行政消費,僅靠軍民屯田顯然無法滿足,必須有漕運的支持,所以早在洪武年間北平的漕運問題已是朝廷大事。元末白浮斷流,水源枯竭,通惠河逐漸淤塞,為此明初為疏通河道、恢復(fù)航運付出了巨大努力。明洪武年間編纂的《圖經(jīng)志書》記述了洪武年間曾修理過通惠河的五座閘門,使到達直沽的海運漕糧用駁船經(jīng)北運河至通州后,得以沿著通惠河轉(zhuǎn)至北平。只是通惠河上游水源枯竭,數(shù)座水閘早已存而不用。
(德勝門外護城河)
明成祖疏鑿會通河
恢復(fù)北京的漕運
建文四年(1402)六月朱棣攻占南京,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以次年為永樂元年。朱棣即位后,便積極準備遷都北平。永樂元年(1403)正月(十三),禮部尚書李志剛等言:“自昔帝王或起布衣平定天下,或由外藩入承大統(tǒng),而于肇跡之地皆有陛崇。且見北平布政司實皇上承運興王之地,宜遵太祖高皇帝中都之制,立為京都”,當(dāng)即決定改北平為北京,稱“行在”(天子行鑾駐蹕的所在)。這是北京一名的首次出現(xiàn),清朝沿用了北京一名,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
明成祖為遷都北京,作了各種精心準備。首先,提高北平的政治地位,作為升為正式首都的前奏。二月庚戌(初三)設(shè)北京留守行軍都督府、北京行部、北京國子監(jiān),改北平府為順天府。這是北京又稱“順天府”之始。這以后,明成祖不但經(jīng)常巡幸北京,而且疏鑿會通河,恢復(fù)北京的漕運。其次,恢復(fù)幽燕的經(jīng)濟,從山西、江浙移民充實北京及其周圍地區(qū)的勞動力。永樂元年七月,“徙直隸蘇州等十郡、浙江等九省富民實北京”。遷都的第三項準備工作是疏通運河,以濟漕運。
元末對甕山泊失于治理,水面銳減,湖堤已經(jīng)殘破不堪。《明太宗實錄》載,永樂四年,北京行部發(fā)現(xiàn)甕山泊周邊三閘,因水沖決堤岸百六十丈,朝廷隨即調(diào)遣軍民進行修治。明《成祖實錄》載,永樂五年(1407),北京行部奏請,自昌平縣東南白浮村至西湖景東流水河口一百里,奏請增置十二閘,并動用民丁二十萬,官府提供費用修筑。同年九月,順天府(今北京)修繕西湖景堤三百七十九丈。
宋禮與陳瑄
共理運河修浚之事
永樂四年(1406),成祖詔以次年五月修建北京宮殿,遣大臣分赴四川、湖廣、江西、浙江、山西等地,采伐名貴木料,分遣工部尚書宋禮、兵部侍郎師逵、原兵部侍郎古樸、左副都御史劉觀等赴各地辦理。
太和殿是紫禁城建筑的中心,也是明清兩代封建王朝權(quán)力的中心。太和殿總面積達兩千多平方米,由72根楠木大柱支撐,直徑最大的達一米以上。紫禁城內(nèi),最高等級的家具就是楠木金漆龍紋寶座屏風(fēng),內(nèi)廷各處殿堂的陳設(shè)也缺不了楠木家具。另外,明十三陵長陵祾恩殿整座大殿全部采用名貴的金絲楠木建造,支撐殿宇的楠木巨柱共有60根,其中林立殿內(nèi)的32根重檐金柱,高達12.58米。楠木生長在四川湖廣等地原始森林的險峻之處,各種毒蛇害蟲、豺狼虎豹時常出沒,很多人進山以后有去無回,后人形容為“入山一千,出山五百”。大木采伐之后,山路崎嶇,要趁夏季發(fā)水時期送入江河轉(zhuǎn)入長江,然后在長江與大運河交匯處的揚州暫泊,再沿大運河北上京城,抵達京東通州張家灣上岸,最后搬運至崇文門外神木廠加工,這個過程有的需要三四年之久。其他如金磚來自蘇州,貢磚來自山東臨清,松木多來自東北,所采集的大量瓦、磚、木、石,需從全國調(diào)運,這些物資運送北京,更加大了河運的需求。
當(dāng)時,工部尚書宋禮算了一筆賬,提到:“計海船一艘,用百人而運千石,其費可辦河船容二百石者二十,船用十人,可運四千石?!边@就是說,一艘海船之費用抵二十艘河船之費,而運糧之?dāng)?shù)卻只有河船的四分之一。明成祖聽取宋禮的意見,命他與陳瑄共理運河修浚之事。當(dāng)時大運河不同地區(qū)被泥沙湧堵,要想解決通航需要分段處理。宋禮負責(zé)疏通從山東濟寧汶上至山東聊城臨清的會通河;陳瑄負責(zé)由淮入黃一段,即江蘇淮安以北由淮入黃河一段。
陳瑄早在永樂初,便負責(zé)海運工作,曾輸江南粟四十九萬石濟北京及遼東餉,并于直沽建百萬倉,修筑天津衛(wèi)城,在北京及周圍城市的建設(shè)中,作出杰出的貢獻。永樂十三年(1415),大運河通漕任務(wù)緊迫,陳瑄首先修通了由淮河入黃河段的運河。宋禮自汶上引水,北至臨清,疏通四百五十余里的會通河。陳瑄幫助宋禮在會通河沿岸置閘、設(shè)倉,并造船二千余艘,初運糧二百萬石,后增至五百萬石。這樣,江南至北京的大運河終于修通,不僅加快了北京城的建設(shè),而且使有明一代的京師物資供應(yīng)得到保障。
永樂十五年明成祖由京師南京返回北京,復(fù)詔文武群臣集議營建北京之事。這時經(jīng)過陳瑄和宋禮對大運河的整治,從杭州到北京,大運河南北暢通。磚石木料齊備,夫役到京,興建工程全面展開?!洞竺鲿洹酚涊d:自永樂都燕后、歲漕東南四百萬石。由江涉高寶諸湖,絕淮入河,經(jīng)會通河,出衛(wèi)河、白河,溯大通河,以達于京師。諸洪泉壩閘,以次修舉。
永樂遷都北京,是政治中心與軍事中心統(tǒng)為一體的重要措施,北京與江南富庶之地有大運河漕運之便,也是長久統(tǒng)一全國、控扼南北的必須之舉。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看,明朝繼承金元建都北京,為南北各民族的大融合、大統(tǒng)一,也為此后清王朝的振興,乃至今日北京的昌盛、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
供圖/王越
編輯/李喆
排版/王靜
微信號|bqttfk
微信號|bqyiping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