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之心報道
機器之心編輯部
你可能不信,你投的 AAAI-2026 會議,應該是有史以來投稿量最多的一次。
此前,取號人數就突破了 3 萬,其中有不少 NeurIPS 轉投的。
如今官方數據也公開了:主技術軌道共接收將近 29000 篇投稿,來自中國的投稿接近 20000 篇,占據了驚人的三分之二。
來源:https://aaai.org/conference/aaai/aaai-26/review-process-update/
論文作者數量也是一路狂飆,本次共有75000+ 位獨立作者提交了論文。這是什么概念,意味著即便只有 1% 的作者在某一時刻提出問題,審稿人就需要回復約 750 封郵件,這足以讓一個由志愿者運作的會議應接不暇。
另一個驚人的數字是,團隊在過去幾個月中,收到的郵件數量已經超過 AAAI-25 全年總量的五倍,最高峰時每天可達 400 封郵件請求。
不過,AAAI 也不是什么論文都接收,他們也會剔除一些未達標的論文,例如缺少 PDF、未匿名的稿件、超頁論文、作者超過投稿上限等情況,即便如此,仍有大約 23000 篇論文進入評審流程,這一數量幾乎是 AAAI-25(12957 篇) 評審論文數的兩倍!
除了投稿數量,AAAI-26 也公布了前三大研究關鍵詞,分別是計算機視覺(近 10000 篇)、機器學習(近 8,000 篇)以及自然語言處理(超過 4000 篇)??磥硐胍谶@些投稿中脫穎而出,著實有些難度,畢竟大家的研究領域都集中在這幾個模塊。
隨著投稿數量的持續(xù)攀升,評審系統(tǒng)所面臨的挑戰(zhàn)也在不斷加劇,尤其當論文規(guī)模達到數萬篇時更是如此。導致評審系統(tǒng)在存儲、計算、帶寬、流程支持,以及最為稀缺的合格審稿人時間等方面,都被推向了極限。
為應對這一需求,AAAI 共招募了 28000+ 名項目委員會成員、高級項目委員會成員和領域主席。AAAI-26 的項目委員會規(guī)模幾乎是 AAAI-25 的三倍。
大家也不必擔心,雖然投稿量激增,但評審質量和公正性依然會得到保障。AAAI 也在采取一些措施,具體表現在:
AAAI 正在積極調查評審流程中可能存在的倫理問題。對于確認的違規(guī)行為,將會追究相應后果,這些后果可能超出當前評審周期,甚至在更長遠的未來施加制裁。除了 AAAI-26 的倫理主席外,AAAI 還設有出版委員會和倫理委員會,以便在本次會議范圍之外繼續(xù)開展調查和實施制裁。
此外,AI 輔助評審實驗已經展現出積極的早期成果,其中包括用于發(fā)現并抵制評審人之間串通的工具。
論文與審稿人的匹配采用了最先進的算法,并設置了穩(wěn)健性檢查以防止投標操縱。這意味著未經授權的相互投標對論文匹配過程的影響微乎其微。在 AAAI-26 的論文匹配過程中,投標只是眾多考量因素之一,而更為重要的因素包括研究專長領域、既往發(fā)表內容以及地域多樣性。
鑒于投稿數量極其龐大,以及各個子領域中審稿人與論文數量并不均衡的情況,部分審稿人會評閱與其核心研究領域相鄰的論文,而不是完全契合其專長的論文。
盡管如此,審稿流程還是會出現短暫的延時,畢竟數量擺在那,AAAI 希望論文作者能夠給予理解。
對于這令人顫抖的投稿數,評論區(qū)也在熱烈討論。
有人表示這是意料之中,畢竟美國奧賽就是中國參賽者占大多數。
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評論。
不禁想起之前廣為流傳的一句話:現在全球 AI 競賽是美籍華人和中國人的 PK。
當然,也有評論以半開玩笑的口吻指出,這背后是當前 AI 學術界人盡皆知的巨大發(fā)表壓力,積極投稿或許也是在這種「內卷」環(huán)境下為自身學術前途「謀出路」的無奈之舉。
關于如今 AI 頂會投稿量暴增反映的問題和引發(fā)的爭議,此前已有不少討論,詳見機器之心報道:
真有論文這么干?多所全球頂尖大學論文,竟暗藏 AI 好評指令
Who’s Adam?最逆天的 NeurIPS 評審出爐了
AI 頂會模式出了問題? 「不發(fā)表,就出局」的惡性循環(huán),正在壓垮整個 AI 學界
拒稿警告,靠大模型「偷摸水論文」被堵死,ICLR 最嚴新規(guī)來了
數據背后的中國 AI
這種席卷頂會的趨勢,絕非偶然。多家報道顯示,中國和中國學者在人工智能領域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Digital Science 今年 7 月的報道顯示,中國已成為全球人工智能研究領域的絕對領導者,不僅在研究數量上,在研究質量(引用關注度)和影響力方面也已超越世界其他國家。并且中國已成為美國、英國和歐盟在 AI 研究領域最強的合作伙伴。
地址:https://www.digital-science.com/blog/2025/07/new-report-shows-china-dominates-in-ai-research/
而 Medium 的一篇報道則更為直觀地展示了這股「中國力量」在過去十年間的驚人崛起。數據顯示,在 CVPR、NeurIPS、ICML 這些 AI 頂會上,有中國學者參與的論文比例一路飆升。
地址:https://medium.com/data-science-collective/a-decade-of-change-chinas-rise-in-ai-research-and-the-global-talent-flow-d9c49ebd4d37
以計算機視覺頂會 CVPR 為例,中國作者的論文比例從 2015 年的約 30% 增長到 2019-2020 年時已接近 40%,一舉超過了美國。在 NeurIPS 和 ICML 上,這個比例也從 2015 年不起眼的 10% 左右,增長到了 2024 年的 20-30%。
由中國研究人員共同撰寫的被接收論文的估計百分比。近年來,這些數字顯著增長。
到了 2024 年,全球頂尖 AI 會議(如 NeurIPS)錄用論文數量排名前 20 的研究機構中,有 8 所來自中國,其中包括排名第一的機構。
這一成就的背后,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頂尖高校,以及華為、阿里巴巴、騰訊等科技巨頭的共同推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