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飛機殘骸的出水
喚醒中美抗戰(zhàn)的歷史記憶
岷江湯湯,流淌過千年歲月。它不僅見證了巴蜀大地的滄桑巨變,更悄悄封存著一段不該被遺忘的烽火往事。2017年,一塊從岷江青神段江底意外撈出的銹蝕金屬,如同一把鑰匙,驟然打開了72年前中美軍民并肩抗日的珍貴記憶。
江底遺珍
一塊殘片的身世之謎
2017年5月,四川省青神縣漁民徐福明在岷江下甕村打魚時,腳被硬物硌了一下。當他俯身將這個硬物撈起時,讓他有些發(fā)愣:一塊長約1米、寬約0.6米的鋁合金殘片,表面布滿燒灼的焦痕,鉚釘歪歪扭扭地嵌在變形的金屬上,縫隙里還藏著一串清晰可見的編碼——“24S-T AICI AD 24S”。這塊重約4公斤的“廢鐵”隨后被賣到廢品收購站,幸被村民馬俊一眼識破異常?!斑@不像普通金屬,反而像是飛機上的零件。”他當即買下殘片,并第一時間上報了鄉(xiāng)政府。
經(jīng)縣文管所與四川省文物專家實地勘察,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殘骸材質(zhì)、工藝完全符合二戰(zhàn)美軍軍機特征,發(fā)現(xiàn)地點與民國文獻記載的“觀音灘”完全吻合。這個沉睡了72年的碎片,終于被確認了自己的身份——它來自1945年墜毀在岷江河畔的一架美軍運輸機。
飛機殘骸
燃燒的“空中油箱”
C-109的最后航程
隨著殘骸身份揭曉,《青神縣志》中一段塵封的記載突然變得鮮活起來:1945年3月27日夜,美國援華抗日空軍第48984號重型轟炸機從彭山機場升空,當它掠過青神縣城上空時,機身突然燃起熊熊大火,隨后失控墜毀在城南3公里的岷江西岸河灘(今青竹街道)。劇烈的爆炸聲劃破夜空,四名機組人員全部遇難,殘骸與遺體碎片散落在江岸和湍急的江水中。
這并非一架普通戰(zhàn)機,而是美國陸軍航空運輸總隊(ATC)的C-109燃油運輸機,由B-24轟炸機改裝而成,專為“飛虎隊”運送航空燃油。因滿載易燃易爆物資,它被飛行員稱為“空中油箱”,甚至“飛行炸彈”——每一次起飛,都是與死神的博弈。
民國時期《青神備征錄》
當時,這架C-109正執(zhí)行“駝峰航線”的運輸任務,青神上空原本是它往返川滇的常規(guī)航線。結合二戰(zhàn)美軍在川墜機的常見原因,機械故障是最大可能?!肚嗌駛湔麂洝分小芭家蚴ъ`”“機頭噴火”的描述,恰恰印證了C-109滿載燃油時的致命風險。那晚,這架“空中油箱”最終沒能逃過命運的劫數(shù),化作一顆墜落的流星,在青神百姓的心中留下了永恒的記憶。
衣冠寄忠魂
中巖寺旁的跨國悼念
飛機失事次日清晨,時任青神縣縣長羅詩珍緊急派縣國民兵團副團長王靜倫等人趕赴現(xiàn)場。面對殘骸遍地、血肉模糊的慘烈景象,他們一邊緊急電告成都防空司令部,一邊組織民眾小心翼翼地收斂殘骸與遺體碎片。不久后,美軍軍方人員抵達青神,將能辨認的遺體殘片收集起來,準備帶回成都安葬。隨著調(diào)查的深入,四位機組人員的身份逐漸清晰——查閱《美軍飛越“駝峰”航空犧牲烈士名單》,他們是:駕駛員Mahlon J.Tyler(中尉)、副駕駛:Collin N.Burlage、無線電員技術軍士:Harold Olson、機械師:William M. Nagy。
青神百姓為表悼念,將收集到的殘剩衣冠安葬于中巖寺喚魚池旁,號盟軍四軍人衣冠墓,讓這些為中國抗戰(zhàn)犧牲的異鄉(xiāng)忠魂得以在綠水青山間安息。后來,美軍再次來到青神,不僅帶來藥品感謝青神民眾的善舉,還共同舉行了追悼儀式。數(shù)月后,當江水中再次發(fā)現(xiàn)遺骨時,青神民眾依舊妥善保管并及時上報。最終,四位烈士的遺體被帶回美國,唯有這座衣冠墓留存于蜀地林泉間,默默見證著抗戰(zhàn)時期中國人民對異國英烈的深切敬意。
經(jīng)眉山市、青神縣史志部門深入調(diào)研,四位烈士的生平已難以考證,但他們犧牲背后的“駝峰航線”,足以彰顯其非凡勇氣。在抗戰(zhàn)后期物資緊缺的關鍵階段,這條連接中美的空中生命線需穿越喜馬拉雅山脈,因環(huán)境極端惡劣,被稱為“死亡航線”。四位青年的犧牲并非個例,據(jù)考證,二戰(zhàn)期間,僅“駝峰航線”就有超過1500架盟軍飛機失事,近3000名機組人員殉職。青神江畔的這次墜落,只是這場跨國抗戰(zhàn)中無數(shù)悲壯瞬間的一個縮影。
如今,那塊帶著歲月傷痕的飛機殘骸,與中巖寺的衣冠墓遙相呼應,它早已超越了普通文物的意義。它們是“駝峰航線”四川支線的實物見證,是青神作為“革命老區(qū)”的特殊歷史注腳。更重要的是,它提醒著我們:80年前,曾經(jīng)有一批異國青年為抗戰(zhàn)勝利血灑疆場,曾經(jīng)有無數(shù)中國人民為異國烈士感動垂淚。這份跨國情誼,值得永遠銘記。
(根據(jù)《青神縣志》《青神備征錄》、中新網(wǎng)、華西都市報、紅星新聞等相關資料整理)
特別提示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供稿:眉山市黨史和地方志編纂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