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一個靈魂拷問:“你養(yǎng)孩子時最怕什么?”
有個回答很戳我:不怕他成績不好,也不怕他沒出息,而是怕我掏心掏肺養(yǎng)大他,他連我生病都懶得問一句。
父母都盼著孩子長大后懂感恩、能心疼人,但現(xiàn)實中,長大后能對父母上心的又有幾個呢?
有人成年后對父母冷漠如陌生人,有人將父母當做提款機。
那如果父母能提前預(yù)判,從小就給孩子多一些正面的引導(dǎo),結(jié)果會不會好一些呢?
從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來看,是可行的,畢竟孩子未來孝不孝順,從小就已初見端倪。
比如一般具有下面這4個特征的孩子,未來大概率不會太孝順,父母就得提早做好打算。
對長輩 “呼來喝去”,沒半分敬畏心
不懂得尊重,何談孝順?
“奶奶,給我拿瓶可樂!”
“媽,你怎么還沒做好飯?餓死了!”
總有孩子這樣對長輩說話,語氣里滿是命令,長輩卻笑著縱容:“孩子還小,不懂事,長大就好了?!?/p>
可真的會 “長大就好” 嗎?
同事家的侄子就是例子,從小他讓奶奶端飯、讓媽媽背包,稍不滿意就摔東西,家人總說 “等他懂事就改了”。
結(jié)果現(xiàn)在 16 歲了,媽媽生病讓他幫忙倒杯水,他都不耐煩地說 “你自己沒手嗎”,奶奶勸他少打游戲,他直接把房門摔上。
孩子第一次對長輩沒禮貌時,你沒制止,他就會覺得 “這樣做沒問題”,慢慢變成習慣,這就是心理學上的 “行為強化理論”。
李玫瑾教授曾說:“6 歲前不教孩子懂規(guī)矩,以后你再想管,就管不動了?!?/p>
事實也確實如此,敬畏心是孝順的第一步,連長輩都不尊重的孩子,長大后很難突然學會心疼你。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做過一項調(diào)查:在 12-18 歲的孩子里,72% 對長輩沒耐心的,小時候都有 “呼來喝去” 的習慣。這些孩子長大后,很少主動關(guān)心父母,甚至會覺得 “父母老了沒用,只會添麻煩”。
把父母付出當 “理所當然”
習慣了被寵,就忘了感恩
“媽,我的校服呢?趕緊給我找!”
“爸,這個月零花錢怎么還沒給?你是不是忘了?”
很多孩子習慣了父母的付出,就像習慣了空氣存在一樣,從沒想過 “爸媽也會累”。
有次在超市看到一個男孩,媽媽拎著大包小包的菜,還得幫他背書包,他卻嫌媽媽走得慢,說 “你能不能快點,我還要去玩呢”。
網(wǎng)上有個熱門提問:“為什么現(xiàn)在很多孩子不感恩?”
高贊回答說:“不是孩子天生冷漠,是父母把‘付出’變成了‘理所當然’。你幫他做所有事,從不讓他參與,他就會覺得‘這些本來就是你該做的’?!?/p>
那些被寵上天的孩子,往往覺得 “父母的辛苦與我無關(guān)”。
就像曾經(jīng)看到過的一個新聞,有個大學生,每月向父母要 5000 元生活費,媽媽失業(yè)說要減少開支,他竟罵道 “養(yǎng)不起我你生我干嘛”。這樣的孩子,長大后怎么會主動照顧父母?
犯錯后總怪別人
沒擔當?shù)暮⒆?,不會?“責任”。
“我摔倒是因為地太滑!”
“花瓶碎了是貓碰的,跟我沒關(guān)系!”
很多孩子犯錯后第一反應(yīng)就是推卸責任,小時候家長還覺得 “孩子挺機靈,知道找理由”,卻沒發(fā)現(xiàn),這種 “沒擔當” 的習慣,長大后會變成 “不承擔贍養(yǎng)父母的責任”。
心理學里的 “歸因偏差” 理論說:總把錯推給別人的孩子,會慢慢形成 “我永遠沒錯” 的認知。
小時候摔了怪地滑,長大后沒工作怪父母沒本事,父母老了需要照顧,他就會怪 “你們?yōu)槭裁床焕侠蠈崒嵶约哼^”。
鄰居家的男孩就是這樣:小時候打破了爺爺?shù)睦匣ㄧR,他說 “是爺爺自己放錯地方”;上學忘帶作業(yè),他說 “是媽媽沒提醒我”。
現(xiàn)在20多歲了,沒工作在家啃老,還怪父母 “沒給我找好工作”,爺爺生病讓他去醫(yī)院陪護,他說 “我又不是醫(yī)生,去了也沒用”。
相反,有擔當?shù)暮⒆訌男【投?“自己的錯自己擔”。
同事兒子,6歲時不小心把爸爸的電腦電源線弄斷了,他沒哭也沒找借口,而是主動說 “爸爸,對不起,我會用我的零花錢賠你”。
后來他用攢了2個月的零花錢買了新電源線,爸爸說 “那一刻我知道,這孩子將來不會差”。
有項數(shù)據(jù)顯示:83%有擔當?shù)暮⒆?,長大后會主動承擔照顧父母的責任;而總推卸責任的孩子,這個比例只有19%。
對父母的辛苦 “視而不見”
沒同理心的孩子,不會疼人。
“媽你別嘮叨了,煩死了!”
“爸你能不能別咳嗽了,吵得我沒法寫作業(yè)!”
有的孩子對父母的辛苦特別 “遲鈍”:媽媽加班到凌晨,他只關(guān)心 “我的早餐呢”;爸爸腰不好還在搬東西,他只覺得 “別擋著我看電視”。
這種 “沒同理心” 的孩子,長大后很難真正心疼父母。
教育專家曾說:“孩子會不會疼人,看他能不能主動幫你做小事。比如你擦桌子他遞抹布,你累了他給你捶捶背,這些都是孝順的萌芽。”
網(wǎng)上有個小女孩的視頻很火:媽媽感冒了躺在床上,3 歲的她搬來小凳子,給媽媽蓋好被子,還端來一杯溫水,說 “媽媽你喝點水,我陪你睡覺”。
網(wǎng)友評論說 “這孩子從小就有同理心,將來肯定孝順”。
研究發(fā)現(xiàn):經(jīng)常讓孩子 “換位思考” 的家庭,養(yǎng)出的孩子同理心比其他孩子高 35%。
所以建議,家里要多一些這樣的換位思考訓(xùn)練,比如:
媽媽可以說 “我今天搬了很多東西,腰好疼,你能幫我揉揉嗎”,讓孩子知道 “媽媽也會累”;
爸爸可以說 “我今天加班沒吃飯,有點餓”,讓孩子知道 “爸爸也需要被照顧”。
寫在最后:
有人說:“養(yǎng)孩子就像種小樹,小時候要及時修剪枝丫,才能長得直、長得高?!?/p>
孝順也一樣,不是等娃 18 歲突然開竅,而是靠父母在日常的小事里,一點點教他 “尊重長輩、體諒他人、承擔責任、懂得感恩”。
別覺得 “孩子小,不懂事” 就縱容他對長輩沒禮貌;別覺得 “孩子只要學習好就行”,就不讓他參與家務(wù);別覺得 “犯錯沒關(guān)系”,就幫他找借口推卸責任。
今天在他心里種下 “尊重” 的種子,明天他才會對你有耐心;今天讓他學會 “體諒”,明天他才會在你生病時關(guān)心你;今天教他 “擔當”,明天他才會在你老了時扛起責任。
最后,愿每個父母都能養(yǎng)出一個懂感恩、會心疼的孩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