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封面新聞記者 張崢 實習生 陳丹 攝影 陳光旭
中國智能建造如何在復雜地質等極端條件下實現突破?城鎮(zhèn)化進程中,如何實現綠色低碳可持續(xù)轉型?中外工程師如何實現跨文化項目管理實踐?8月25日-28日,為期4天的2025中外工程師工程能力提升研修活動(東盟第一期)在成都市舉行。
50余名來自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文萊等國家以及來自中國多個省份的工程師一起,組建工作坊,圍繞項目腦力激蕩;近距離參訪都江堰水利工程、二郎山隧道和瀘定大渡河大橋等重大工程,切身感受中國在復雜地形和極端環(huán)境下的基礎設施建設能力。
參觀興康特大橋 攝影:陳光旭
本次研修活動由中國工程師聯合體主辦,旨在深化中國-東盟工程領域的科技與人文交流,提升工程師的職業(yè)化與國際化水平,并充分發(fā)揮清華大學、四川省工程師學會、水利部四川水利人才培養(yǎng)基地、西南交通大學、蜀道集團等單位的資源優(yōu)勢。
開山筑路 天塹變通途
8月27日,中國工程師聯合體成員們來到雅康高速天全服務區(qū)的川藏公路館深入了解川藏線開通的艱辛故事,乘坐大巴車通行于13.4公里長的二郎山隧道,最后來到雅康高速瀘定大渡河大橋。
中外工程師參觀川藏公路館
70多年前,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各族群眾在這里開山筑路,用鐵錘和汗水修通了川藏公路。13年前,雅康高速控制性工程——被譽為“川藏第一隧”的二郎山特長隧道正式開工,歷經5年艱辛,終于迎來了通車的榮光時刻。
工程師們通過的二郎山隧道有長、深、險三大特點。它全長超過13公里,是我國高海拔地區(qū)建成通車的最長的高速公路隧道;最大埋深達1500米,地質復雜,施工難度極大;還要穿越13條地震斷裂帶,堪稱“地質博物館”。
此次建設還創(chuàng)造了多項第一和首次。隧道獨頭掘進7333.6米,居國內高速公路隧道第一,首次實現洞內交通轉換提升安全,首次采用超預期抗震設計,首次采用斜井全程反打技術,保護了大熊貓棲息地。
“川藏第一橋” 用鋼量超過鳥巢
被譽為“川藏第一橋”的雅康高速瀘定大渡河大橋,飛跨于大渡河之上,是雅康高速的控制性的工程,更是一座榮獲國際金獎的超級工程。
中外工程師們來到橋下,紛紛拿出手機給這個龐然大物拍照。高海拔、地震斷裂帶、復雜風場,是其在修建時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F場,很多第一次來四川的外國工程師們紛紛驚嘆工程的壯觀。
參觀雅康高速瀘定大渡河大橋(興康大橋)
雅康高速工作人員介紹,大橋橋面離河面239米,主塔高188米,相當于65層樓;全橋用鋼量超過6萬噸,比北京鳥巢還多2萬噸,主纜長度能繞地球一圈半。大橋創(chuàng)造了多項紀錄:橋主跨達1100米,是川藏線上最大跨徑的懸索橋;隧道錨踮長度更是世界第一。建設者們還運用了8大自主創(chuàng)新技術,像給大橋裝上“抗震中樞”、利用大數據捕捉吊裝“天窗期”等,確保大橋既堅固又安全。
來自文萊的工程師Nur Munirah與中國工程師合作5年,第一次參觀興康特大橋,她用了“amazing”來形容,“希望中外工程師們能夠繼續(xù)通過這種方式互相交流、借鑒?!?/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