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智百道,作者 | 道哥
為了拯救英特爾,美國政府選擇“閃電聯(lián)姻”,以一筆89億美元的股權交易,開啟了一場結果未卜的國家級科技豪賭。
近日,美國政府宣布將收購芯片巨頭英特爾近10%的股份,成為其第一大股東。這一舉動,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美國政府出手拯救汽車產業(yè)以來,對私營企業(yè)最引人注目的一次干預。
這筆交易的達成,是英特爾內部長達十年的戰(zhàn)略失誤、技術停滯和財務崩潰,與外部愈演愈烈的科技競爭相交織的必然結果。它迫使美國政府不得不打破傳統(tǒng),親自下場扶持這個被視為國家安全基石的企業(yè),然而,這場聯(lián)姻也引發(fā)了一個核心的疑問:這究竟是拯救美國科技未來的戰(zhàn)略妙手,還是一場扭曲市場、開啟危險先例的政治豪賭?
01 解剖一樁“國有化”交易
這筆交易的細節(jié),遠比其頭條新聞所呈現(xiàn)的更為復雜和微妙。它不僅揭示了英特爾在談判桌上的弱勢地位,更體現(xiàn)了美國政府在產業(yè)政策上一次大膽的范式轉移。
根據(jù)協(xié)議條款,美國政府以89億美元的總價,購入4333億股英特爾普通股,獲得了該公司9.9%的股權。值得注意的是,每股20.47美元的收購價,遠低于交易宣布當日24.80美元的收盤價,這意味著政府在交易完成的瞬間便獲得了約19億美元的賬面收益。這一顯著的折價,無疑是英特爾為獲得“國家級”支持所付出的代價。
更具爭議性的是這筆資金的來源。特朗普政府并未動用新的財政撥款,而是巧妙地“挪用”了國會早已批準但尚未支付給英特爾的款項:其中57億美元來自前屆政府推出的《芯片與科學法案》的撥款,另外32億美元則來自旨在保障國防芯片供應的“安全飛地”(Secure Enclave)項目。
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高調宣稱:“美國沒有支付任何費用就獲得了這些股份,這些股份目前價值約110億美元。這對美國和英特爾來說都是一筆劃算的交易?!?/p>
為了安撫市場對政府過度干預的擔憂,雙方都強調此次入股為“被動所有權”。協(xié)議規(guī)定,美國政府在英特爾董事會中沒有代表席位,也無權干涉公司日常治理,且在大多數(shù)股東投票事項上,需與董事會保持一致。
然而,協(xié)議中一項關鍵條款卻暴露了美國政府的深層戰(zhàn)略意圖,通過一份為期五年的認股權證,若英特爾的芯片代工業(yè)務所有權降至51%以下,政府有權以每股20美元的價格額外購買5%的公司股份。
《智百道》認為,這一條款實質上鎖定了英特爾對芯片制造業(yè)務的控制權,它清晰地表明,美國政府的核心目標并非英特爾的短期股價,而是確保美國本土擁有并控制一個世界級的、領先的半導體制造基地,這正是其進行科技競爭的戰(zhàn)略核心。
面對這筆交易,英特爾新任CEO陳立武(Lip-Bu Tan)公開表示歡迎。他盛贊政府的入股是“對英特爾信心的體現(xiàn)”,并重申公司“致力于確保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在美國制造”。然而,英特爾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的監(jiān)管文件中,卻描繪了一幅截然不同的、充滿風險的圖景——公司在文件中明確警告投資者,美國政府成為大股東可能會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
首先,這可能損害其國際業(yè)務。2024財年,英特爾76%的收入來自美國以外的市場,其中僅中國就貢獻了29%。政府的持股可能使英特爾在其他國家面臨額外的監(jiān)管審查或被視為外國政府補貼的對象,從而引發(fā)貿易爭端。其次,英特爾也擔心其他國家的政府實體可能會效仿美國,要求將未來的援助或補貼也轉換為股權。
《智百道》認為,這種公開與私下截然不同的表態(tài),深刻揭示了英特爾當下的兩難處境:它急需這筆來自政府的救命錢以穩(wěn)定財務并為龐大的工廠建設計劃輸血,但又深知這劑“猛藥”的副作用可能會長期損害其作為一家全球性商業(yè)公司的根基。
這種策略的轉變,雖然在短期內為英特爾提供了喘息之機,但其長期影響,無論是對自由市場原則的侵蝕,還是對全球科技供應鏈的割裂,都充滿了巨大的不確定性。
02 失落的十年,科技巨人的蹣跚之路
過去十年,英特爾經(jīng)歷了一場緩慢而痛苦的崩塌。
這家曾經(jīng)定義了個人電腦時代、以“Intel Inside”口號響徹全球的公司,因一系列致命的戰(zhàn)略和技術失誤,幾乎喪失了其賴以生存的根基。
英特爾衰落的核心,在于其引以為傲的芯片制造能力的崩潰。這場危機的震中是其從14納米向10納米工藝節(jié)點的災難性過渡,原計劃于2016年量產的10納米工藝,因技術上的過度自信而遭遇了長達數(shù)年的延遲。根源在于,英特爾試圖在10納米節(jié)點上同時實現(xiàn)多項激進的技術革新,但這遠超出了當時的技術成熟度,導致了災難性的良品率問題。
制造能力的滯后,直接引發(fā)了多米諾骨牌效應,導致客戶大規(guī)模流失。
最具象征意義的打擊來自蘋果,2020年,蘋果宣布其Mac產品線將放棄使用英特爾處理器,轉而采用自研的、基于ARM架構并由臺積電代工的M系列芯片。此舉不僅讓英特爾損失了每年數(shù)十億美元的穩(wěn)定收入,更重要的是,它向整個行業(yè)發(fā)出了一個明確的信號:英特爾不再是高性能、高能效芯片的唯一選擇。
此外,英特爾還幾乎完全錯過了人工智能。
當英偉達憑借其GPU在AI訓練和推理領域建立起一個價值數(shù)萬億美元的帝國時,英特爾的產品線中卻缺乏有競爭力的AI加速器,使其在這場新的計算競賽中被遠遠甩在了身后。
據(jù)財報,英特爾的收入從2021年的790億美元高點,一路下滑至2024年的531億美元。而凈利潤則更為慘烈,從2020年近210億美元的盈利,斷崖式下跌至2024年高達187.6億美元的巨額虧損。市值也從曾經(jīng)的行業(yè)之巔跌落至約1080億美元,與英偉達超過4萬億美元的市值相比,已然微不足道。
《智百道》認為,這場危機的本質,是英特爾賴以成功的垂直整合制造(IDM)模式的徹底失靈。
數(shù)十年來,這種集芯片設計與制造于一體的模式是其核心優(yōu)勢,使其能夠在一個封閉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內進行優(yōu)化,從而生產出性能卓越的產品。然而,這個模式的有效性完全建立在一個前提之上:其制造能力必須領先于所有競爭對手。當10納米工藝失敗,這個優(yōu)勢瞬間逆轉為致命的劣勢。
曾經(jīng)的護城河,變成了困住自己的牢籠。因此,美國政府的這次干預,不僅是在拯救一家公司,更是在嘗試用國家力量,去復活一個已被市場證明失效的商業(yè)模式。
03 陳立武的復興藍圖
今年3月,曾在電子設計自動化巨頭楷登電子(Cadence Design Systems)成功領導過企業(yè)轉型的陳立武出任英特爾CEO。他為英特爾帶來的,是一套嚴苛的、以財務紀律為核心的“規(guī)訓”方案。
上任伊始,陳立武便采取了一系列痛苦但果斷的“止血”措施:宣布裁員15%至25%,將管理層級削減一半,并叫停了在德國和波蘭耗資巨大的建廠計劃,以全力保存現(xiàn)金。
陳立武明確指出過去“投資過多、過早,而沒有足夠的需求”。未來的工廠擴張將嚴格與客戶需求掛鉤,從“建好工廠等客戶”轉變?yōu)椤坝辛丝蛻粼俳◤S”。他也承認在數(shù)據(jù)中心領域失去了大量人才和市場份額,將招募頂尖人才和奪回份額作為首要任務。并坦承在AI加速器領域的現(xiàn)狀“令人不滿意”,未來將避免與英偉達正面競爭,轉而專注于AI推理等可以形成差異化優(yōu)勢的細分市場。
《智百道》認為,陳立武的新政,實際上承認了英特爾必須先贏得市場的信任、鎖定客戶的承諾,然后才能進行百億級的投資。這標志著英特爾的復興之路,已從一場關于技術能力的競賽,轉變?yōu)橐粓鲫P于市場信譽的救贖。對于一個曾經(jīng)的行業(yè)王者而言,這無疑是一種令人謙卑的轉變,但或許也是唯一現(xiàn)實的出路。
從業(yè)務角度來看,英特爾復興計劃的成敗,幾乎完全系于其代工業(yè)務(IFS)的成敗。然而,這恰恰是英特爾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在2025年7月提交的10-Q文件中,英特爾做出了一個驚人的坦白:“迄今為止,我們在為外部代工業(yè)務吸引重要客戶方面一直不成功?!薄?/p>
這一表述證實了業(yè)界的普遍擔憂:盡管投入了數(shù)百億美元,英特爾的代工廠依然門可羅雀。華爾街警告稱,英特爾可能只有18個月左右的窗口期,為其下一代關鍵節(jié)點Intel 14A找到一個“英雄客戶”,否則整個代工戰(zhàn)略都可能因缺乏規(guī)模經(jīng)濟效應而變得不可持續(xù)。
問題的核心是信任。潛在客戶,尤其是那些芯片設計領域的巨頭,對英特爾過去在14納米和10納米節(jié)點上的嚴重延誤記憶猶新。對于他們而言,將未來數(shù)年的產品路線圖押注在英特爾身上,是一場風險極高的賭博。對比臺積電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穩(wěn)定執(zhí)行和可靠交付,而這正是英特爾目前最缺乏的品質。
對于英特爾的未來,行業(yè)內的觀點呈現(xiàn)出明顯的分歧。一些媒體認為,政府的支持至少為英特爾提供了一個安全網(wǎng),降低了徹底失敗的風險,使其成為一個值得有耐心的投資者進行長期布局的“困境反轉”標的。
但更多的聲音則持懷疑態(tài)度。他們認為,資金和政治壓力無法解決英特爾在技術執(zhí)行力和客戶信任方面的根本性缺陷。《華爾街日報》的評論一針見血地指出,這筆交易讓英特爾“處于成本劣勢”,并且“沒有解決其最緊迫的問題——缺乏客戶”。
《智百道》認為,英特爾如今陷入了一個深刻的戰(zhàn)略悖論。一個成功的芯片代工廠,其商業(yè)模式的基石是中立、可靠,成為所有客戶值得信賴的合作伙伴。然而,英特爾不僅其產品部門與潛在的代工客戶(如英偉達、AMD)存在直接競爭關系,如今,美國政府的入股更使其成為了全球政治色彩最濃厚、最不中立的代工廠。
山姆大叔的入局,將英特爾強行推上了“國家冠軍”的寶座,但也給它戴上了一副沉重的政治枷鎖。未來的問題是,這場旨在重建科技帝國的“閃電聯(lián)姻”能否結出碩果?還是會造就一個名義上的“國家冠軍”?
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僅將決定英特爾自身的命運,也將在很大程度上定義美國在全球科技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未來角色。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