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滾動播報
(來源:上觀新聞)
每天乘地鐵急匆匆上下班的人,可能不一定注意到,現(xiàn)在地鐵站已成為城市家庭人群的地下“交通站”了。
立夏過后,前樓的寧波阿婆碰到一樁難事,老家送來幾瓶蟹糊和咸蛋,并托她轉(zhuǎn)交給上海幾家親戚。一家一家送吧,沒有精力;寄快遞吧,怕瓶碰碎;讓她們來取吧,都在帶第“三代”??粗泛拖痰埃瑢幉ò⑵琶济虺闪私Y(jié)。
鐘點工小琴見寧波阿婆烏云結(jié)頂?shù)臉幼樱f這件事我?guī)湍愀愣?。小琴在寧波阿婆處要了幾家親戚的電話, 一一打過去,讓她們等在靠家最近的地鐵站,然后根據(jù)遠近,排了個路線,一家一家送過去,也不用出地鐵站,不到兩三個小時,就全送好了。寧波阿婆拉著小琴忙不迭地謝她,小琴說你不要謝我,要謝地鐵。
上海地鐵開通30多年來,20多條線路,每天輸送著1300多萬人次。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全網(wǎng)1000多公里上的500多個地鐵車站,已成了市民碰頭的好地方。就像以前,人們在全市公交終點站約會碰頭,一樣的自如方便。
地鐵非高峰時,在不少地鐵車站,幾乎都能看到這樣的畫面。隔著欄桿,一里一外站著兩個人,在交接遞送包袋、禮盒或一只裝有資料的信封,有時還送交“小朋友”。交接好東西后,有的互相揮手道別,有的則倚著欄桿,侃侃而談起來,就像在自家的客廳。
地鐵站碰頭,會出現(xiàn)季節(jié)性高峰,一是節(jié)日高峰,如春節(jié)送年禮,中秋送月餅,端午送粽子等;二是寒暑假高峰,逢周一或周末,就有四位老人傳送穿著校服、背著書包的孩子。
在地鐵站碰頭要掌握竅坎,一般要避開人流量大的車站,選擇小站碰頭。如人民廣場旁的新閘路、徐家匯前頭的衡山路、不到世紀大道的東昌路。碰頭地點大多選在服務中心附近,進了站,一目了然。在地鐵站碰頭交接東西的,以中老年人為多。如一方是年輕人,那大多是父母給兒女送飯菜的,一只裝飯盒的小包遞送過去,嘴里還順帶幾句叮囑。
女兒同學小芳在一家外資公司做前臺,公司雖提供午餐,但她不習慣這中不中洋不洋的菜肴,其母親就燒好女兒愛吃的小菜,每天中午騎一小段共享單車給她送去。還好地鐵車站在女兒所在公司商廈底下,女兒就乘十幾層電梯下樓來取一下。
地鐵站還是親家雙方交接“第三代”的地方。同學王工的女兒生孩子后,雙方親家對帶第三代的熱情都很高。他們就商定每周一上午十點,在接收方家附近的地鐵站碰頭交接。孩子就在每周一次的過地鐵閘門中,漸漸長大。
城市日新月異,交通建設(shè)也在不斷更新,人們的社交方法則隨之發(fā)生改變。人們碰頭約會地點的變更,透視著社會幾十年天翻地覆的發(fā)展。
原標題:《晨讀 | 任熾越:地鐵站里碰個頭》
欄目編輯:郭影 文字編輯:蔡瑾
約稿編輯:華心怡
來源:作者:任熾越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