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8月29日)是七夕節(jié),已經迎來52年金婚的徐達喜、陶根玉夫婦,趁著天好,將家里織的毛衣毛褲拿出來曬,滿滿當當?shù)氖挚椕旅?,背后是妻子對丈夫多年的愛?!敖Y婚后,我從來沒有買過毛衣毛褲,所有身上穿的,都是她織的!”徐達喜說。
1964年,17歲的靜安小伙徐達喜,懷揣著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和青春的熱血豪情,毅然投身支邊大潮。與此同時,16歲的嘉定婁塘姑娘陶根玉,也在支邊的隊伍中,踏上了新疆這片遙遠而陌生的土地。
后來,徐達喜的工作調動到了紡織廠,經同事熱心介紹,兩人結識。徐達喜在工作上有一股子鉆研勁兒,和同樣吃苦耐勞、勤奮努力的陶根玉有著說不完的共同話題,再加上又是上海同鄉(xiāng),很快兩人就墜入愛河。支邊期間,每三年才能有一次探親假,談戀愛三年后,他們趁著這難得的機會回家辦理了結婚證。
“他的手凍得通紅,手上腳上都是凍瘡,這樣怎么行呢?”新疆的冬天,冷風肆虐,徐達喜無法適應邊疆的苦寒,手腳長滿了凍瘡。陶根玉看在眼里,于是,萌生了為丈夫織毛衣毛褲的念頭??墒?,當時的陶根玉根本不會織毛衣,于是她找著機會,就去看人家怎么織毛衣,憑借著一股子鉆研精神,陶根玉很快學會了織毛衣毛褲。
“她織得特別好,又暖和又舒服,穿上之后身上暖洋洋的,心里也暖洋洋的?!钡谝淮未┥蠈Ψ娇椀拿旅?,徐達喜伸手摸摸衣角,愛惜得不得了,“吃飯的時候特別小心,生怕油點子濺到衣服上?!?/p>
兩人在新疆足足奮斗了43年,直到徐達喜60歲退休,才回到上海。這風風雨雨的43年支邊歲月,每一年,陶根玉都會為丈夫織幾件毛衣毛褲,多年累積下來,已有200多件。
如今天氣尚熱,她又在為丈夫織起了秋冬的新毛衣:“最近我在網(wǎng)上又看了一個新花樣,我想給他織一件新款式的毛衣,給他一個驚喜?!?/p>
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沒有海誓山盟的承諾,他們在平凡的生活中,用毛茸茸的溫暖詮釋了愛情的真諦。
通訊員:張孟蝶
編輯:袁悅
點贊分享給身邊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