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chuàng)團·藍海
前段時間參加聚會,兩位中學家長的對話讓我印象很深。
A說:“我兒子最近總說新學期不想當班干部了,問了半天才知道,是之前有同學故意把值日表改成他的名字,他不敢改回來?!?/p>
B說:“這不就是欺負人嗎?得跟老師說??!”
A回:“他不讓,說忍忍就過去了,還說我要是去找老師,他在班里更抬不起頭?!?/p>
想起前陣子刷到的一個帖子,說如今中學生群體里最容易陷入被動的,往往是那些被評價為“穩(wěn)重”“顧全大局”的孩子。
他們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弱小,甚至可能成績不錯、性格溫和,卻因為太在意“別給別人添麻煩”“要維持體面”,而在被冒犯時選擇沉默。
其實孩子需要的不是永遠不被欺負的保護罩,而是一份“即使被欺負,也被允許反擊”的兜底。
那些“體面”的孩子,為何總在忍?
朋友老周的兒子小航,是老師眼里“懂事得讓人心疼”的孩子。
上學期,有個同學借走他的競賽筆記,不僅沒還,還在上面亂涂亂畫。小航發(fā)現后,只是默默拿回筆記擦掉痕跡,連句重話都沒說。
老周氣不過,問兒子:“你就不生氣嗎?”
小航答:“跟他吵起來,同學肯定覺得我小氣。再說快期末考試了,我不想搞得兩個人都不愉快?!?/p>
曾看過一所私立中學的調研:在遭遇校園沖突時,68%的高中生會選擇“忍一忍”,其中“怕被孤立”“不想破壞人際關系”是主要原因。
這些孩子就像揣著一把“體面”的尺子,時刻丈量自己的言行——
被起侮辱性綽號時,他們想“反正大家都在笑,較真就輸了”;
被故意排擠時,他們勸自己“可能是我想多了,主動示好就行”;
被借走東西不還時,他們安慰自己“不過是件小東西,別顯得我吝嗇”。
心理學上管這種思想叫作“高自我監(jiān)控者”特質:過度在意他人評價,習慣用別人的標準約束自己。
有這種心思的孩子們,就像戴著無形的枷鎖跳舞,寧愿委屈自己,也要維持“完美”的形象。
很多時候,就連大人也會把克制和懦弱混為一談,把體面和退讓畫上等號。
做家長的,應該及時自省、時常反思,更應該在適當的時候告訴孩子:
成長的真諦,是既能體面待人,也能體面地維護自己。
孩子的“不敢”,藏著對后果的想象
前段時間看脫口秀,演員高寒說起自己中學時穿假名牌鞋上學被取笑的經歷。
他用開玩笑的口吻說了句:“青春期的孩子要是穿假鞋,那你的人生就完了。”
會被同學們“蛐蛐死”。
為什么不去反駁?為什么不去制止那些出言不遜的人?
恐怕這其中的原因,只能用青春期孩子細膩、復雜又讓人揪心的心理來解釋了。
學生小宇去年被高年級學生堵在樓梯間要過錢。
他當時明明很氣憤,卻不敢反抗,結果被推搡了好幾下。
后來他跟我說:“我當時滿腦子都是‘如果我反抗,他們會不會每天堵我’‘告訴老師,會不會被說打小報告’……”
其實,孩子的“不敢”,不單單是膽小,而是在腦海里預演了無數“更糟的后果”:
怕反抗后遭到更嚴重的報復、怕告訴家長后被指責、怕向老師求助后,被同學們貼上不好相處的標簽……
電視劇《少年法庭》里說:“青少年的世界里,人際關系的壓力比成年人想象的重得多?!?/p>
他們對被排斥的恐懼,遠超對被欺負的憤怒。
比起安慰,具體可行的方案或許能更好地幫到孩子們。
面對讓人不舒服的境況,不妨給孩子列一張“應對清單”——
- 對方只是開玩笑,可你覺得不舒服:直接說“這個玩笑我不喜歡”;
- 對方故意為難你,沒造成實質傷害:找機會和老師家長單獨反映;
- 對方動手或威脅你:立刻跑開,不要過度思索,立刻找大人求助。
當孩子知道每種情況都有解決辦法,心里的恐懼就會少很多。
給孩子兜好底,比叫ta別惹事更重要
前幾天和一位高中教研主任聊天,她的話讓我很受觸動:
“現在的孩子不缺道理,缺的是‘就算做錯選擇,爸媽也會站在我這邊’的底氣?!?/p>
其實,給孩子兜底,從來不是替他們擺平所有矛盾、掃清所有障礙,那樣只會讓孩子失去面對沖突的能力。
真正的兜底,是幫他們建立起幾個心理支點,讓他們知道無論遇到什么情況,都有可以依靠的力量,有敢于直面問題的勇氣。
第一個支點:你的感受,比“體面”更重要
很多時候,孩子不敢維護自己,是因為覺得“我的感受不重要”“要為更多人考慮”。
我們要做的,就是反復告訴他們:你的不舒服、你的委屈、你的憤怒,都值得被認真對待。
面對孩子的傾訴,可以先接住孩子的情緒,再談怎么解決,孩子才敢把真實的感受說出來。
第二個支點:你可以說“不”,不用找理由
《真希望我父母讀過這本書》里有這樣一個觀點:“孩子需要學會拒絕,而拒絕不需要修飾?!?/p>
我們總教孩子拒絕時要委婉點兒,要找個理由,卻忘了最有力量的拒絕,其實是簡單直接的“不”。
告訴孩子,同學讓你幫忙抄作業(yè),不用糾結怎么說才不會讓對方生氣,直接說不行就夠了;
有人硬要借孩子珍藏的漫畫書,也不用想太多,直接說不想借就完了。
當孩子知道拒絕不需要解釋,就不會在猶豫中錯失保護自己權益的機會。
第三個支點:就算搞砸了,我也在
孩子最怕的,從來不是惹禍,而是做錯事后的孤立無援。
當我們說“不管發(fā)生什么,爸媽都會和你一起面對”,其實是在給孩子注入一種力量:
就算我暫時沒做好,就算我處理得不夠完美,也有人托著我,不會讓我掉下去。
除此之外,幫孩子理清沖突后的人際關系也很關鍵。
很多孩子不敢反抗,是怕一旦拒絕,就會失去朋友;一旦求助,就會被同學孤立。
但我們要讓孩子明白:真正的朋友,不會因為你拒絕一次就疏遠你,不會總讓你做不舒服的事,更不會看著你被欺負而無動于衷。
那些因為你維護自己就離開的人,本身就不是值得珍惜的朋友。
青春期的人際關系本就不是“越多越好”,與其讓孩子勉強和讓自己委屈的人相處,不如幫他們學會篩選。
把精力放在愿意尊重ta、理解ta的人身上,遠比守著虛假的體面更有意義。
作為父母,我們的“維護”亦要有分寸,不能孩子一受委屈就沖上去找對方算賬。
恰如其分的守護,是在孩子需要時,幫助分析情況、給出建議;在孩子沒做好時,告訴ta“沒關系,我們一起改進”;在孩子勇敢反抗時,堅定地說“你做得對,我支持你”。
這樣的兜底,才能讓孩子既不丟溫柔,也不失鋒芒。
想起我們小時候,父母總說“出門別惹事”;而現在的孩子,更需要聽到“遇事別怕事”。
這里的“不怕”,不是教孩子沖動、強硬,而是讓他們明白:你不必為了維持關系,委屈自己的感受,更不必為了所謂體面,吞下所有委屈。
孩子有了不必硬抗的底氣,才能在復雜的人際關系里勇敢生長,能安心做自己的孩子,才能走得更穩(wěn)、更遠。
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