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大多創(chuàng)作比較困難,尤其是那些苦吟詩派的詩人,“吟得一個字,捻斷數(shù)根須?!彼麄円η笊鷦?,力求用詞貼切,字斟句酌,而不會胡亂寫作。古代詩歌大多比較感性,也有一部分哲理詩出現(xiàn),有一些趣味,但后人很多都不認同。
詩歌產(chǎn)生于民間,一般都是人們勞動的時候唱的歌謠,休息的時候唱的歌謠,求偶的時候唱的歌謠,求神的時候唱的歌謠等等。后來有了漢代的樂府,專門有樂官到民間去采集詩歌。經(jīng)過文人加工整理之后,居然清新樸野,自成一種風格。漢代消亡以后,樂府也就沒有了。文人士大夫模仿樂府詩的風格創(chuàng)作,卻不到民間采集詩歌,以至于后代的樂府成為一種詩體形式,而不再是官僚機構(gòu)。有了社會分工以后,就有專門的文人士大夫?qū)懺?,以區(qū)別于民間的詩歌。他們寫詩講究技巧,要遣詞造句,要講究格律和對仗。詩歌走向了精致化的道路,但也有民間通俗的歌謠。一般來說,不管是精致高雅的詩歌,還是粗獷通俗的詩歌,都比較感性,遣詞造句追求恰當,而不會用哲理入詩。漢代的文人五言詩比較出名,大多不用太多的難字,而是用簡單的字表達樸素的情感。即便到了詩歌燦爛的唐代,絕大多數(shù)詩歌也都是感性的,讓人一讀就覺得很美。詩歌注重美學效果,注重意象和意境的選擇和錘煉,能夠讓讀者深切地感受到,而不會讓讀者感覺距離自己很遠。越是感性的詩歌,越容易引發(fā)讀者的共鳴,而不能有太多的理性參與,不然詩歌變成了宣揚哲學的工具,卻不具備清新脫俗的風格,也不具備太多語言創(chuàng)新的魅力,當然也就成為俗物了。
當李白寫詩“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钡臅r候,意境一下就出來了。倘若用詩句來凸顯哲理,就不容易引發(fā)共鳴,也沒有音韻和諧的美感。當王之渙寫“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钡臅r候,完全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是進行哲理層面的總結(jié)。杜甫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睂崿F(xiàn)了物我一體的境界,完全把自己的主觀情感投入到外界客觀事物上,卻沒有直接講大道理,而是讓外界的動物或植物代替自己傷感。當白居易看到農(nóng)民們割麥的場景,感覺他們非常辛苦,不禁引發(fā)反思“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nóng)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币彩且环N個人情緒的表達,卻并沒有進行哲理層面的歸納,也沒有追根溯源,沒有發(fā)現(xiàn)經(jīng)濟不平等的根源。唐人寫詩寫到極致,各種意象已完全用遍,各種意境也早已和盤托出。到了宋人那里,再寫詩似乎寫不過唐人了,似乎好風景都被唐人寫盡。宋人要從形式上創(chuàng)新,就寫作詞,但“詞為艷科”,始終不及詩歌高雅。宋人寫詩,獨辟蹊徑,要寫哲理時,把詩歌創(chuàng)作提升到理性的層面。如此一來,就顯示了宋人寫詩方面的創(chuàng)新,有別于唐人。
詩歌本身是感性的東西,是需要人們?nèi)ヮI悟的,倘若完全用哲理入詩,就會減損詩歌的感性之美。雖然并不能說絕對不能引哲理入詩,但以哲理來駕馭詩歌內(nèi)容,或者說用詩歌內(nèi)容來體現(xiàn)哲理,總是有先入為主的意思,而不如感性的詩歌令人印象更深,也不如感性的詩歌美學意義更博大。楊萬里寫哲理詩“正如萬山圈子里,一山放過一山攔。”蘇軾寫哲理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标懹螌懻芾碓姟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還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笨此戚p松。描寫景物凸顯哲理,實際上是詩人有意為之,并非只是興致所至,揮筆而就。宋人寫哲理詩,缺少了李白那種揮灑自由的天性,缺少了信手拈來的隨意,也缺少了物我一體的精妙體驗。詩歌構(gòu)思階段可以是理性的,可以以自己的情感統(tǒng)攝各種意象,營造一種美的境界。詩人最好達到物我一體的境界,也叫做天人合一,實際就是把主觀情感投入到外界事物上,不管看花還是看鳥,不管看天空還是看大地,都有了自己的情感。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獨特的情感,才有了獨特的語言和獨特的意境。倘若只是就事說事,或者用描寫來凸顯某種哲理,詩歌的境界就狹窄了,或者說詩歌就落入俗套了。
詩歌本身就是感性的,有著語言創(chuàng)新的歷史使命。雖然古代很多詩人都在力求語言創(chuàng)新,寫出獨特的語言和獨特的意境,而且選取意向的時候往往不落俗套,但最終某些意義有了文化標記,詩人不得不從流俗,但詩歌創(chuàng)作仍然要求感性,而不要求完全變成理性。明月代表思鄉(xiāng),代表思念。菊花代表隱逸,蓮花代表志向高潔,牡丹代表富貴,楊柳代表離別,大雁代表送信,也代表思鄉(xiāng)。很多意象都有特殊的文化含義,而這種文化含義用多了以后就固化了。詩人一旦用到這樣的意象,就表達了自己的情感。讀詩的人通過這些意象可以看到詩人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也可以了解到詩人的情緒。倘若詩人只是用感性來統(tǒng)攝詩歌創(chuàng)作,最終表達一定的哲理,那么就等于詩人躲在事物之后,只是給事物賦予了一定的哲理,卻沒有把自己的情感和盤托出,也沒有讓讀者感受到豐富的情感層次,當然也就等而下之了。
古代詩歌創(chuàng)作需要感性,當然也有理性的參與,但是人應該知道,感性的時候才是最美的時候。當人們吟誦“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钡臅r候,感受到的是美好的畫面。當人們吟誦“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到時候,就感覺不到美好的畫面,總是認為這種哲理詩有一點游戲的味道,不像是真正的詩歌。還是盡量欣賞一些感性的古代詩歌吧,理性的古代詩歌也可以欣賞,但要欣賞那些物我一體甚至物我兩忘的哲理詩,似乎能獲得一些啟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