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推拿是中醫(yī)天空里的一顆璀璨明星,為無數孩子照亮健康的夜。兒推領域中有這樣一位備受尊敬的人物,其終生都奉獻在兒推領域,譜寫傳承與創(chuàng)新之路,她就是張漢臣派小兒推拿第二代傳人——田常英教授。
結緣張漢臣派小兒推拿
田常英教授1937年生,山東龍口人,24歲于煙臺護校畢業(yè)后被分配至青島大學附屬醫(yī)院工作,有幸跟隨山東省名老中醫(yī)、張漢臣派小兒推拿創(chuàng)始人張漢臣先生學習。
田常英教授回憶起當年時光,感慨依然,那時的張漢臣先生已久負盛名,對推拿之術理解深刻且技藝精湛。他對弟子要求嚴格,除了注重手法傳授外,更要求對中醫(yī)理論深入鉆研,不能死板套用。田常英雖初入社會,但對張漢臣先生崇拜已久,所以她很珍惜這樣的機會。每天早早來到診室,跟隨張漢臣先生診治患兒,聆聽疾病的分析與判斷,觀察推拿的手法與技巧。夜里別人已然入眠,而她卻點一束光對著筆記與醫(yī)書反復琢磨。她的努力感動了張漢臣先生,除了日常的悉心教導外,省里有科研任務時,也會帶她參與學習,多見世面。
在跟隨張漢臣先生學習的這段時光,田常英逐漸領悟到兒推精髓,意識到推拿是技法與理論的深入結合,而她也通過長期實踐,形成了獨到的診療方法,為日后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新與舊的碰撞 科學與傳統(tǒng)的融合
通過實踐與積累,田常英教授發(fā)現推拿并非一成不變的傳統(tǒng)技法。中西醫(yī)雖理論體系與治療方法頗為不同,但可以借鑒西醫(yī)中的積極因素來完善中醫(yī)推拿。
在臨床實踐中,田常英教授深刻體會到急癥的復雜性與危險性,其中不泛推拿無法應對的,盲目堅持推拿還可能適得其反。于是她將經驗總結,最終提出兒推需要“把五關”,幫助無數推拿從業(yè)者在面對急癥兒童時,可以快速進行判定,絕不耽誤就診時機。
她將中西醫(yī)碰撞與融合,極大推動了兒推的發(fā)展,幫助患兒提供更全面、科學的治療方案。
創(chuàng)新望診 滯色定感冒
中醫(yī)講究望聞問切,而張漢臣派小兒推拿在“望診”上獨領風騷。
就診的患兒往往因年紀較小,難以表達出自身的情況,極大增加了患病情況判定的難度。因此,田常英教授在張漢臣先生的“望診”經驗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并創(chuàng)新出了“滯色定感冒”理論。她經過大量臨床實踐,將滯色分為新、陳兩類,新滯色代表患病時間短,解表即可,而陳滯色則代表病癥遷移,除了解表外還需補氣扶正。
培養(yǎng)人才 著書立說
在田常英教授從醫(yī)執(zhí)教的60余年里,她將傳承與發(fā)展兒推事業(yè)視為使命。
田常英教授與其師張漢臣先生一樣十分重視人才培養(yǎng),將醫(yī)德與敬業(yè)視為基礎原則,不斷提升自身能力。她常對學生說:“我們必須要有一顆敬畏生命的心,用心去對待每一位患者,不斷提高自己的醫(yī)術,才能不辜負患者的信任。”而她的言傳身教也深深影響徒子徒孫乃至整個兒推行業(yè)。
人才培養(yǎng)是一方面,田常英教授為了讓自己的畢生所學更好地傳播,還編著了《小兒推拿入門》、《小兒推拿實用技法》等書目,并為《中國推拿》、《中國醫(yī)學百科全書》供稿,內容之詳盡深刻為兒推學術體系的完善與發(fā)展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田常英教授憑借自身的努力與堅持,終成兒推界泰斗,一生奉獻只為守護孩子們的健康與幸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