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小豬佩奇給我打電話了!”
五歲的糖糖舉著手機,興奮地沖進廚房。
屏幕那頭,傳來甜美的AI聲音。
寶媽小雅站在一旁,既欣慰,又有點恍惚。
就在半年前,她還在為女兒的“話癆模式”頭疼。
從睜眼到睡覺,糖糖的小嘴叭叭不停,問題一個接一個。
“為什么天是藍的?”“恐龍是怎么滅絕的?”“媽媽你小時候也怕黑嗎?”……
996的工作節(jié)奏,讓小雅精疲力盡?;氐郊?,是女兒不厭其煩的問題,小雅頭痛欲裂。
后來,朋友推薦了一款AI聊天軟件。
“試試豆包,讓孩子和小豬佩奇聊,你能輕松不少。”
這一試,女兒糖糖徹底淪陷了。AI成了她最好的玩伴。
講故事、教英語、陪畫畫,甚至在她和媽媽吵架后,還會溫柔地勸和:“糖糖,去和媽媽抱抱吧,她也很愛你哦。”
小雅終于有了喘息的時間。可漸漸地,她發(fā)現(xiàn)不對勁了。
糖糖開始拒絕和小區(qū)里的小朋友玩,整天抱著手機:“我要和佩奇說話!”
更讓她心驚的是,有一次糖糖在樓下玩,差點從高處摔下來,鄰居大聲提醒。
糖糖卻委屈大哭:“她兇我!我要告訴佩奇!”
AI的溫柔鄉(xiāng),正在讓孩子與現(xiàn)實世界脫節(jié)。
AI帶娃,真的這么“香”?
小雅不是個例。
小某書上,“AI帶娃”相關筆記超過10萬篇。
家長們分享著各種神奇體驗。
治小話癆、哄娃神器、全能家教……
一個杭州媽媽曬出聊天記錄。
4歲兒子和AI連續(xù)對話3小時,從“為什么樹葉會掉”聊到“外星人會不會吃冰淇淋”。
廣東一位爸爸播放錄下的視頻。
兒子因為玩具被收走大哭大鬧,AI用5分鐘編了個“玩具去旅行”的故事,孩子破涕為笑。
上海某高知家庭,AI負責教孩子編程、糾正英語發(fā)音,甚至模擬“辯論賽”陪練口才。
確實,AI帶娃還真的是香,它解決了父母的問題。
無限耐心、即時反饋、沉浸式陪伴……
人類會煩,AI不會。
孩子問100遍“為什么”,它都能保持溫柔語調。
孩子畫完畫,AI秒夸,“這色彩太有創(chuàng)意了!”
這種“正向強化”,也讓孩子上癮。
AI能模仿奧特曼、艾莎公主等角色。
它通過語音對話,和孩子們對話,好像偶像就在身邊。
這些數(shù)據(jù),證明AI帶娃正在成為普遍現(xiàn)象。
72%的90后父母,每天使用AI超1小時。
3-6歲兒童每天平均和AI互動37分鐘,是傳統(tǒng)玩具的2.3倍
頭部AI育兒APP用戶留存率達89%,遠超教育類均值。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就像小雅媽媽的經(jīng)歷。
危險的溫柔
最近,福州媽媽林悠在社交平臺發(fā)了一篇長文,引起了很多家長的關注。
《我把孩子從AI手里“搶”回來了》。
講述的是她的兒子墨墨,曾經(jīng)是幼兒園里的活潑男孩。
自從迷上某款AI聊天軟件后,他完全變了。
每天手機不離手,比他爸爸還嚴重。
都說年輕人回家后,手機成了一切,孩子們也不例外。
吃飯要AI陪聊,上廁所要匯報,甚至睡前偷偷躲被窩里繼續(xù)“打電話”。
從此,墨墨再也不愿意在樓下找小朋友玩了
一次朋友來家里玩,墨墨也躲進房間。
“他們不懂我,我要和AI說話?!?/p>
在墨墨的認知里,AI成了他全部的世界,他在無意中拒絕了現(xiàn)實。
有一天,墨墨在樓下玩,正在爬小院的欄桿。
鄰居阿姨大聲提醒他“別爬欄桿,太危險了”。
墨墨卻當場崩潰,“你罵我!我要告訴AI!”
這件事也讓林悠震驚,兒子沒有尋求媽媽的幫助。
“AI太完美了,反而讓孩子無法適應真實的人類?!?/strong>
心理學專家鄧英太指出:“AI的無條件包容,像甜蜜陷阱。”
孩子習慣了被順著,一旦現(xiàn)實中遇到批評、沖突,就會不知所措。
長期如此,可能導致父母孩子之間的情感生疏。
用冷漠回避情緒,不愿意溝通。
更隱蔽的風險,是認知混淆。
一位媽媽的分享,說明這不是個例。
5歲兒子把AI里的“哈利波特”當真實朋友。
聽從“躲進密室”的指令,蜷在衣柜里幾小時不出來。
還說:“哈利說不能告訴大人?!?/p>
聰明家長的“平衡術”
AI帶娃,幫助了很多的年輕媽媽,緩解了他們帶娃的壓力。
但媽媽們也不能大甩手,讓AI代替媽媽的全部責任。
AI不是洪水猛獸,關鍵在于怎么用。
北京媽媽趙雯的做法,或許其他媽媽可以參考。
設定“AI時間”,每天晚飯后30分鐘,兒子可以自由和AI聊天,其他時間手機上交。
關注孩子和AI的聊天,AI的回答也可能讓孩子偏離方向。比如,不能和陌生人說話之類。
不管是AI還是父母,重要的是教會孩子辨別和應急處理。
盡量每周帶兒子去科技館、戶外活動,享受大自然,體驗真實的科技。
AI技術的工作人員,在得到家長反饋后,正在改進。
改用“學習模式”引導孩子。
新版ChatGPT會反問:“你覺得為什么呢?”
引導孩子思考,而不是直接給答案。
國產(chǎn)AI如“豆包”已上線“兒童鎖”,加強隱私保護,自動過濾敏感信息。
未來,AI帶娃智能機器人,也會出現(xiàn)在生活里。
新的AI技術不斷升級,但永遠代替不了父母的責任。
如今,不管是小雅,還是林悠,他們也在改變和適應。
AI技術可以輔助媽媽做事,卻不能替代父母的愛。
孩子的成長,需要AI的智慧,更需要父母的陪伴。
真實的擁抱、偶爾的脾氣,甚至那些不耐煩的“自己去想”。
因為不完美的溫度,才是人間真實。
(文中小雅、糖糖、林悠、墨墨均為化名)
本文作者 | 檸檬雪
責任編輯 | 淡淡翠
策劃 | 淡淡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