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事情越來越多,精力越來越不夠用了。
上有老,下有小,一面背著工作的壓力,一面還要兼顧老人的健康,孩子的教育。
我們就像一臺老舊的手機,本來電量就有限,后臺還運行了無數(shù)程序,電量在肉眼可見的下滑。
想要保持電量充盈,最好的辦法是減少“后臺程序”的消耗。
學會斷舍離,關掉那些無用的程序,減少能量的消耗,才能讓自己重獲生機。
01
斷念
你知道最消耗人的是什么嗎?
不是繁重的工作,也不是復雜的關系,而是剪不斷,理還亂的念頭。
心理學家鮑邁斯特提出過一個“自我損耗理論”。
人每天會產生六千個念頭,其中80%都是沒有意義的。
比如對過去的懊悔,對未來的焦慮,這些念頭會持續(xù)消耗人的能量,導致人疲憊不堪。
學會斷念、止念才能讓自己的心靈回歸清明。
作家邁克爾·辛格,曾經講過一個自己的故事。
大學畢業(yè)之后,他躊躇滿志,立志要干出一番事業(yè)。
奈何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他不僅事業(yè)接連受挫,還經歷了一段痛苦的婚姻。
那幾年,他給自己貼上了失敗者的標簽,不斷地審判自己。
說自己這里不行,那里也不行,把自己批得一無是處。
這些念頭在他的腦子里循環(huán)往復,讓他精疲力竭。
幾年之后這些念頭更是把他徹底壓垮,他患上了嚴重的精神疾病,不得不去看醫(yī)生。
漫畫家?guī)酌渍f:不要在一件別扭的事上糾纏太久。糾纏久了,你會煩,會痛,會厭,會累,會傷神,會心碎。
過度咀嚼自己的傷痛,只會榨干自己的能量,瓦解自己的信念。
心大一些,凡事不往心里去,才能獲得輕松自在。
知名企業(yè)管理者佐佐木常夫講過一段自己的經歷。
當年他在某知名企業(yè)打工,有一天突然被通知調整崗位。
那段時間他非常痛苦,他覺得是自己做得不夠好,才讓公司換了人。
自我懷疑和自我責備時刻縈繞在他的心頭,讓他痛苦不堪。
他反復思考過去在崗位上的失誤與不足,久久無法平靜下來。
長此以往,讓他精疲力竭。
但是他很快意識到,這樣下去不是辦法。
他告誡自己:凡事盡力就好,船到橋頭自然直。
他開始調整心情,在新的崗位上努力。
重拾熱情之后,很快適應了工作,并取得較好的業(yè)績。
黃仕明所說:“當你不再被雜念牽著走,就會發(fā)現(xiàn),內心的平靜本身就是能量。”
當你把所有的心思都專注于當下,就不會有無謂的內耗。
凡事該忘的忘、該放的放,才能讓自己重新充滿能量。
02
舍物
我前年搬了新家。
剛搬進去的時候,感覺屋子寬敞明亮,整個人都有種精神煥發(fā)的感覺。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東西越積越多。
廚房堆滿了各式各樣的調味料,各種積灰的小家電,各式各樣的餐具。
衣柜堆滿了各種各樣的衣服,鞋柜塞滿了好幾個,臥室堆了一堆被子、毯子。
客廳里堆著落灰的健身器材,各種囤積的未開封的商品,都有些插不下腳。
那個明亮的房子一去不返,待在里面,我整個人也有些沉悶、壓抑。
而且因為東西太多,平時找東西也經常找不到,平白消耗自己的時間和注意力。
后來我痛定思痛,決定來一場徹底的大掃除。
不用的衣被統(tǒng)統(tǒng)捐掉,過期的調料食品都扔了,經年不用的小家電、健身器材一律掛在閑魚轉賣了。
清理完之后,感覺窗明幾凈,心也跟著敞亮,整個人的心情瞬間好了很多。
《我決定簡單生活》中有這樣一句話:物品越少,注意力越集中,能量自然回歸。
在消費主義盛行的今天,我們很多人都被“囤積欲”綁架了。
我們囤了太多的無用之物,這些東西不僅占據(jù)著物理空間,更侵占我們的心理空間。
它們像是無形的能量吸血鬼,慢慢吞噬著我們的能量,讓我們精疲力竭。
作家佐佐木典士早年也是如此,她家里堆滿了東西,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
因為東西雜亂,她工作經常出錯,整個人的狀態(tài)也很差,最終被公司辭退。
后來她痛定思痛,把家里不需要的東西全部扔掉,整個人的面貌煥然一新,生活也開始走上正軌。
心理學家喬納伯杰認為:居住環(huán)境,對人有一種“傳染”作用。
高堂素壁,無舒卷之勞;明窗凈幾,有坐臥之安。
扔掉看得見的雜物,才能釋放看不見的能量。
及時斷舍離,學會清潔整理,環(huán)境變得干凈,心力才能恢復,好運才會找上門。
03
離人
因為工作的緣故,我接觸的人比較多,兩個微信,好友加起來有上萬人。
而且我從不刪人,很多人哪怕只有一面之緣,我也怕刪除之后,再見會尷尬。
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我大量的時間浪費在了社交上。
微信消息經常是99+,每天光回復消息,都讓自己精疲力竭。
后來我實在是受不了了,干脆開了免打擾,除了幾個置頂?shù)呐笥押图胰耍渌艘桓挪焕怼?/p>
從那之后,終于感覺清爽了很多。
人上了一定年紀,一定是往回收的。
我們不可能把太多人請進我們的生命里,能關注的只有少數(shù)人。
知名商業(yè)顧問劉潤也遇到這樣的情況。
他有四個微信號,加起來有兩三萬好友,但是除了親朋好友和對自己有恩的人,他輕易不和別人見面吃飯。
他直言不諱,說自己是個“不近人情”的人。
一天就二十四個小時,除了吃飯睡覺,能余下的時間也不過十來個小時。
如果把時間花在無意義的社交上,很快自己的能量就耗盡了,那就什么事也做不成了。
不要抹不開面子,學會精簡自己的圈子,才能讓自己活得更充實,更從容。
竇文濤做了幾十年的訪談,他的朋友圈里有著各界名流。
但是他卻是個宅男,很少出門社交。
他在北京,只有一個很小的圈子,但是這個小圈子的聚會也非常少,經常一個月也沒有一次。
正是這種極簡朋友圈,讓他遠離了許多世事的紛擾,生活得氣定神閑。
如此,他才有精力去經營事業(yè),拿下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等多個榮譽。
作家連岳曾言:一個人的時間若沒有價值,那這個人也就沒有價值。
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
離開無效的社交,才能把能量省出來,花在真正值得的人和事上。
劉震云曾重新詮釋過“斷舍離”法則。
他說:斷舍離不只是扔東西,也包括斬斷自己與他人之間冗余的聯(lián)系,斬斷自己多余的念頭。
一個人的富有程度,與他能舍棄之物的數(shù)量成正比。
舍棄得越多,人生的能量才能越豐盈,內心才能越富足。
斷念,舍物,離人。剔除掉那些多余的東西,才能把精力空出來,經營自己,讓人生重新煥發(fā)光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