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刷手機(jī),看到“分房睡失敗”沖上熱搜,評論區(qū)里全是“原來大家都一樣”的松口氣。
原來糾結(jié)孩子睡哪,不是誰家獨(dú)家難題。
專家總說幾歲必須獨(dú)睡,不然男孩會戀母、女孩膽小。
聽著嚇人,可誰家娃半夜哭醒往懷里鉆,當(dāng)媽的能硬推出去?
安全感這東西,書本給不了,奶香味的被窩可以。
新研究挺暖:一起睡的小家伙,白天摔了跟頭拍拍就爬起;自己睡的孩子,夜里醒來會哼歌哄自己。
兩種畫面都挺可愛,關(guān)鍵看孩子狀態(tài),不是日歷年齡。
真沒必要照搬隔壁鄰居的“三個月成功分房”。
有人先放張小床在大床旁,再慢慢挪門邊,像拆快遞一樣層層過渡;有人干脆讓孩子畫張“我想自己睡”的日歷,畫滿三十個太陽就搬家。
過程有點(diǎn)亂,但亂得真實。
文化這事也得認(rèn)。
奶奶那輩人覺得擠一擠才像家,爸媽卻怕慣壞。
其實孩子早晚會嫌爸媽打呼嚕,急著搬出去。
急啥?
說到底,睡一起還是分開,只是家庭節(jié)奏的一種。
今天一起窩著,明天想分就分,后天反悔再合并,都沒啥丟人的。
孩子要的從來不是幾平米的兒童房,而是關(guān)燈后那句“別怕,我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